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记者这一行业,年轻的我不过是一只“菜鸟”.关于暗访报道,我既没有做过“卧底”,也没有曝光过巨大黑幕,只不过做过几次体验式的暗访报道.不过,也正是几次暗访经历,在尚不算长的记者生涯中最让我刻骨铭心. 暗访记者得像个“演员” 在很多报社,暗访报道一般属于机动部或热线部,因为它属社会热线新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记者暗访,眼下已成为许多记者的采访手法之一。特别是在舆论监督报道中作为获取独家新闻的有效手段,暗访调查也被许多媒体当作“招牌菜”频频推出。最近的一起成功的记者暗访就是中央电视台记者关于“南京冠生园”月饼用陈馅的报道,成为广受关注的舆论焦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记者暗访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记者暗访的历史考察 其实,暗访并非当代记者的新发明。考察记者暗访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暗访作为一种采访手段,是新闻史上激烈的报业竞争所催生的。 在中国早年的新闻界,通过暗访获得新闻很常见。著名报人邵飘萍就经常雇佣侍从…  相似文献   

3.
张清华 《新闻知识》2003,(10):24-25
近些年来,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记者以体验、暗访等形式进行的参与式报道,如有的报纸开辟的“记者换岗”、“记者体验”、“记者打工”、“记者暗访”等栏目,有不少记者“客串”当起了  相似文献   

4.
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暗访”属于一种隐性采访方式,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采访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暗访”在帮助记者实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目的同时,也给记者带来纠纷甚至诉讼。因此,记者“暗访”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记者顺利、灵活地进行“暗访”,并在”暗访”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石野 《中国记者》2012,(5):55-56
海军陆战队员出身的我,因为将特种兵的侦探技能与新闻记者探求真相的强烈意愿融贯于调查生涯中,也因为本人以暗访的独特采访方式,揭开了一个又一个黑幕,采写了大量有社会影响的揭黑报道,十多年前任《南方都市报》记者时,就被人称作“卧底记者”“打虎记者”.我也曾多次被同行和新闻学子追问:是什么促使你不顾生死多次深入暗访?你是如何从事卧底的?暗访时如何把握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底线?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而叉能揭开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新闻传媒批评报道的声音多了起来;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批评报道中相当一部分是记者们“暗访”而得。有些新闻传媒,干脆开出了“暗访”的专栏。暗访腐败官员,暗访三陪小姐,乃至于暗  相似文献   

7.
暗访是现代新闻媒体在进行曝光报道、焦点报道、深度报道、揭秘报道非常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已被媒体普遍使用,暗访是有前提的,暗访的范围、手段、原则以及记者如何在暗访中保护自己,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新闻记者们需要非常明确和掌握的。  相似文献   

8.
暗访的是非之争 暗访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国内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反对暗访.争论的焦点主要是三大冲突:~是记者暗访与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保护的冲突;二是记者暗访的眼前利益与媒介长期公信力下降、增加采访难度的冲突:三是暗访偷拍的小"不道德"与维护"公共利益"大道德的冲突.简言之,主要是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9.
2015年10月,澎湃新闻记者暗访了云南丽江的“酒托”,楚天金报记者暗访当地建筑渣土私自倾倒长江现象,河南电视台记者暗访郑州白领公寓暗藏“淫窝”等等.这些暗访带来的社会反响,都没有超过2015年高考期间南方都市报记者暗访江西高考替考事件,当时卧底记者还进入了考场,且声称自己事先与警察取得联系,警方随后也宣布抓捕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对于记者的卧底采访、尤其是进入考场替考的行为,社会各界争议颇多.  相似文献   

10.
当下,出于主观故意或客观过失的"暗访广告"现象凸显,在"暗访即真实"的刻板印象下,公众极易被广告化的记者暗访报道混淆和愚弄。"暗访广告"对受众、暗访对象和媒体本身都具有危害。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媒体应加强自律、公众学会识别、社会多方监督。  相似文献   

11.
是舆论监督 不是负面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鄂尔多斯广播电视报》记者郝建军,因为“负面报道”多被报社炒掉了。(见《内蒙古晨报》2003年10月22日)据说郝建军很敬业,领导承认他工作很辛苦,而且写出了一系列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重视的新闻,促成了问题的解决。郝建军写了哪些报道呢?有《记者暗访黑职介》、《记者暗访“性病专家”》、  相似文献   

12.
近来记者暗访有点热。有的记者通过暗访揭露了社会的严重阴暗面,确实是冒风险做了好事,《南方日报》出版社出了一本《偷拍实录》,记录了中央电视台记者暗访那些违法犯罪行径的过程,读了令人感动。 但是暗访并不是百无禁忌的,不是什么地方什么事都可以给记者去暗访的。最近看到有家报纸登了一组报道记录记者暗访发廊卖淫、舞厅吸毒等“发  相似文献   

13.
暗访是近年来被传媒频繁使用的一种采访手段.在以往对暗访进行研究的文章中,多从法律角度分析.而本文从暗访自身的三个二律背反特性(暗访中新闻真实性、客观性与记者主观性之间的矛盾;暗访在提倡诚实与鼓励欺骗之间的矛盾;记者在暗访报道中保障公众知情权与炫耀自身特权之间的矛盾)出发加以阐述.同时引入国外的有关新闻伦理观念,提出了国内记者从事暗访活动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14.
新闻选题主要是解决记者和通讯员到什么地方。去采访什么单位,打算写个什么内容的报道。选题定不下来,采访就无从开始,选题是至关整个采访成败的关键一环。凡是从事新闻采写的记者和通讯员,每写一篇报道前都有一个选题问题。选题的要求,用通俗话说,叫做“选对了庙,拜对了神,烧对了香,走对了门”。新闻选题的来源是大量的新闻线索。新闻线索。它不是新闻,也不是选题,只为采写人提供选题素材,提供线索;采写人要做的工作,第一步是大量搜集新闻线索,多多益善,来者不拒;第二步是在大量的线索中精心地选选题。新闻线索不是从天上…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记者在经过长达3个月的暗访后,揭开了“瘦肉精”重现江湖的惊人内幕。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资深记者“弓弦”组织暗访报道了这一惊人事件。 央视记者花费3个多月对整个链条进行了详细调查,每个环节都有重要的证据。面对调查中总资产过60亿元的大企业,央视记者的胆量不可谓不大,除了胆量,过硬的采访作风和专业的采访技巧,都是报道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暗访莫侵权     
暗访即隐性采访,《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对其下的定义为:“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暗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了解不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对违纪行为和不良现象实施舆论监督,如果记者公开采访,亮明身份,说明采访意图,一般很难了解到事实真  相似文献   

17.
李幺傻(笔名)《暗访十年:无数次死里逃生》作者,暗访过职业乞丐、妓女部落、血奴、代孕妈妈、地下钱庄等几十个黑暗部落,被网民封为"最神秘的暗访记者".不见天日,却乐在其中记者:您作为暗访记者,不可避免会遭受人身攻击、法律纠纷或各方面的压力,您遇到过怎样的情形?李幺傻:我在《暗访十年》中写到很多自己当初暗访时面临的危险境地.暗访小偷群落一个月后,被小偷在大街上撵打;暗访假烟团伙时,被对方跟踪;暗访酒托团伙时,被堵在卫生间搜身;暗访假钞团伙后,连续一个月接到威胁电话;有时候还接到电话说,从美国邮寄的高档商品到了,让我去领,对方已经付钱了,如果我贪图小便宜,一定会自投罗网.  相似文献   

18.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本人有幸多次参与报网互动报道。结合报道实践,谈谈报网互动中党报记者面临的挑战。策划选题的能力面临挑战报网互动论坛已进行多场,但对记者来说,基本上是“命题作文”,即由“上头”提出命题,  相似文献   

19.
面对暑假实习第一次参与新闻暗访;第一次遭遇采访受阻、记者被打;第一次感受到记者要坚守新闻责任、做舆论监督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觉得记者的职责任重道远……当初给我做笔录的任警官问过我一句话:“跟写小说似的,小丫头哪儿来的胆子?”当时我只是笑笑,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或许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20.
“电视暗访”现在被很多记者使用,它为记者拓展采访空间,揭露违法行为,弘扬社会正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时间,“电视暗访”成为了维护社会公正,监督社会行为,构建社会和谐的有力武器,甚至有人说:不怕公安找上门,就怕丑事上镜头,此语可见,“电视暗访”的社会意义和巨大作用。但是,由于“电视暗访”涉及到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