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创办城市社区报的必要性 一、创办城市社区报,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和城市结构变化新形势的需要。 社区发展是一个全球性话题。就我国而言,加强社区建设有着特有的历史背景。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1)企事业单位的职能发生变化,特别是国有企业逐渐改变原有的“企业办社会”的运转模式,逐步将其原先承担的社会福利外移,服务职能外移。(2)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多元化,无单位人员越来越多,待业、下岗者,个体  相似文献   

2.
自从2001年中国第一张社区报——《南山日报》创办至今,已过去近10个年头,一张又一张社区报以各种形态和模式陆续进入报业市场。在上海,社区报市场的鏖战业已拉开帷幕:2006年10月,《新民晚报社区版》亮出了国内第一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社区报的旗号;隶属于东方网的《城市导报》陆续与多家街道报纸展开合作;此外,从2009年8月开始,《新闻晨报社区报》以一整套全新办报模式低调地开始了社区圈地运动,至今已与8个街道合作推出了8张社区报。  相似文献   

3.
笔者所在的城市,近几年出现多份社区报,但坚持下来的不多。笔者居住的社区出版的社区报,创办于2008年,是极少数仍在出版的社区报之一。据说免费发行6000份,都是由物业直接送上住户家门,可并不太受欢迎。有的住户,社区报送去一两天了,仍然躺在大门旁,似乎对这份报纸视而不见。笔者出于职业习惯,硬着头皮看,还是难以卒读。  相似文献   

4.
宝安日报创刊于1993年7月,原为深圳市宝安区委机关报,2004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宝安日报由宝安区委机关报改为深圳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一份综合性社区报.在发展转型过程中,我们秉持为全国区域报"试水",创办中国人的社区报的理想,不断探索,一直向前.近几年,宝安日报发行量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广告收入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均位居全国区域报前列.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西安市卫生局主办的现代保健报,在全国众多的卫生报纸中崭露头角,连续获得“报纸创新特等奖”和“全国卫生报纸十佳”两项大奖。这份卫生类报纸,何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和好评?重要原因之一,是她有一个金牌栏目——《报中报》。现代保健报是1985年创刊的一份四开报纸。1991年7月,该报编采人员开会,讨论报纸如何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时,有记者提出创办一个《报中报》专栏,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一致赞同。经过反复酝酿,编辑部决定,《报中报》专栏以四个版的微型小报形  相似文献   

6.
传媒资讯     
《新闻前哨》2012,(3):5-6
社区报盈利新模式兴旺的社区凭借足够的人气可以为媒体提供充分的广告资源,而精准的发行渠道也吸引了不少广告客户的眼光。创办社区报看重的正是它这一独特渠道所带来的盈利新模式。模式一:与公司合作经营办报。《新民晚报》于2005年办社区新闻专版,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社区报。  相似文献   

7.
2010年以来,一些大型传媒集团集中创办社区报,迅速壮大了社区报的队伍,中国式社区报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媒体业态。社区报能否成为报业面对新媒体冲击的救命"稻草"?我国社区报是否还有发展空间?面临怎样的挑战?本文在梳理我国社区报本土化发展历程基础上,旨在廓清新一轮社区报竞争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并探寻当前我国社区报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相似文献   

8.
李娜 《传媒》2014,(11):42-45
正与西方社区报3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我国社区报实践探索不过短短10年。由于东西方报业发展环境不同,我国社区报发展初期并不顺利,报业领航者在寻找适合中国社区报的发展模式上仍需煞费苦心,社区报本土化的良性发展道路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于2013年7月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走访了上海《新闻晨报》创办的《社区晨报》的读者,以期为探索"中国式社区报"的发展道路提供详实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韧  徐金 《传媒》2016,(19):90-91
“社区报”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只有短短10余年时间,在“试错—沉寂—再出发”的发展过程中,它俨然已经成为中国报业发展中一个炙手可热的新业态,也一度被认为是都市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社区报近年来在国内的发展始终面临三个难题:一是社区报如何解决合法身份;二是社区报到底能否盈利(这往往是主办者考虑的关键因素);三是在新媒体时代社区报是否还有作为印刷读物存在的必要.李国臣及其团队创办的系列社区报应当说较好地回答了其中的两个问题:“以零现金投入,成长为一个45万份总发行量占领130万客户终端每年产生1500万元GDP规模的社区报集群.”  相似文献   

10.
柴英伟 《记者摇篮》2009,(9):39-39,10
在我国专业报大多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办产生,它们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这些专业报在其所在行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至2003年之后,全国地方城市的专业报纸在体制上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那就是随着报业的市场化,一些城市的专业报从当地政府的职能部门脱离出来,加入了当地报业集团或专业的传媒机构,至此,这个带有一定历史色彩和特定使命的专业类报纸,进入了报业市场化竞争的行列。  相似文献   

11.
宋宾娜 《新闻实践》2013,(11):42-45
核心阅读:创办地方版或社区版成为包括钱江晚报、新闻晚报、齐鲁晚报、新闻晨报等众多国内主流都市报应对移动互联网的一种探索。用分众传播、准确定位、个性服务来满足小区域内读者的要求。为此,钱江晚报于2009年6月创办《宁波城事》版、2010年7月创办《金华城事》版、2012年6月创办《今日下沙》版。然而,在互联网背案下,原有的社区报模式优势已不明显,办好社区报,必须有新的认识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14,(13)
正@传媒老王:我个人一直认为,社区报是中国各地都市报未来分拆发展的方向。中国报业领域目前没有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报。仅就发行量而言,一张社区报发行量超过五万,它就不是社区报了。@传媒新动力:都市报未来的转型可以从社区报、都市圈建设、网络化三方面出发:在大中城市主动创办社区报;利用城市群建设带来的市场规模扩张,发展都市圈报业市场;抛弃纸媒思维方式,向全媒体转变,学会网络化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欧美国家流行的"社区报"受到我国新闻界的关注,吸引了业界和学界去研究探索.2001年8月10日,作为全国城市社区传媒试点的深圳<南山日报>打出"社区报"的旗号,同城<龙岗日报>也很快跟进;2004年2月8日,号称"中国第一张社区报"的<巷报>在吉林省长春市推出;2004年3月,<华夏时报>第四次改版时调整都市报定位,号称要打造"中国第一份商圈社区报";长沙<东方新报>也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社区报探索.  相似文献   

14.
姚曼 《新闻窗》2014,(6):19-20
在行业内外唱衰报纸的大环境下,目前在全国不少城市却出现了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各种各样的免费社区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社区报一般皆依托于强势的母报,发展势头迅猛。比如地理人文接近于贵阳的成都与重庆,分别就有《华西都市报·社区报》、《重庆晨报·社区报》,这些立足于社区的报纸,报道的都是社区里的大事小情,由于其与生俱来的贴近性,很快就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并在当地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1月,《南湖晚报》创办了社区新闻版,“老娘舅”作为固定的栏目与读者见面。2010年7月19日,《南湖晚报》创办了社区报,成立了“老娘舅”工作室,“老娘舅”专栏作为社区报的主打栏目,无论是刊发频度还是行文包装上,都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16.
陈凯 《传媒》2012,(6):21-24
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凯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访学。在一年时间内,她采访了北卡州10家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社区报,并写就《走进美国社区报》一书,第一次将原生态的美国社区报介绍给中国读者。在此,《传媒》杂志选编了该书的部分章节,将"美式社区报"内容、经营、管理以及报人精神等不同侧面予以展示,以便让国内报业同仁能够深入了解美国社区报的全貌。  相似文献   

17.
这几年,国内越来越多的传媒人士把目光投向社区报,研究社区报在中国的发展形态。就中国目前的报业环境而言,城市主流日报新闻50%以上重复,而居民真正需要的社区生活新闻,却  相似文献   

18.
刘加 《传媒》2002,(10):18-19
刘:这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大的话题,我们来谈并非最合适。但《南山日报》作为首家国家正式批准的城市社区传媒,肩负着探索办好城市社区报之路的重任,而要办好城市社区报就必须首先搞清城市社区的概念,这是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高:近年来,“城市社区”这个词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标志着计划经济“单位包干制” 正向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9.
孙耀富 《新闻记者》2000,(12):39-40
《漯河内陆特区报》是中共漯 河市委机关报,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张内陆特区报。她是党报,却有着不同于一般地市级党报的办报方法和模式;是特区报,却不沿边、不靠海,远在中原腹地,与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区报有着不同的风采。十多年来,《漯河内陆特区报》注重学习沿海特区和兄弟地市党报的办报经验,立足本地,结合市情,兴利除弊,摸索前进。她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我国报林中的一枝红杏。 《漯河内陆特区报》创办于1986年7月1日,前身是《漯河报》。1992年初,中从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了加快漯河经济改革步伐,决定在漯河创办内…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办报活动的妇女,是裘毓芳。她于1898年5月创办并主编了《无锡白话报》。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江苏无锡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