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悟经典     
<正>原文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三字经》注释仁,仁爱之心。义,指应当遵守的道义。礼,礼节。智,同"知",指有才识。信,指诚实守信。常,常规。紊,混乱。解释古人倡导仁、义、礼、智、信,这五者称为五常,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故事宋濂借书  相似文献   

2.
蔡磊 《文教资料》2010,(12):195-196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本文从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现状,并结合大学生特点,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建设性的管理方法,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3.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登峰小学倡行的“十德”课程,由“五常:仁义礼智信”和“五德:忠孝节勇和”构成。
  仁:爱人、爱人类、博爱的思想,是人类共同的美德;义:正义、公平、互助、友谊,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礼:明礼、礼貌、尊重他人,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人类文明的表现;信:诚信、承诺,言必信、行必果,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智:心智、知识、智慧,人知书达礼、明辨是非,则通达仁、义、礼、信。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谈智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24):40-44
正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无论其对《论语》的熟悉程度如何,一定会对这句话印象深刻,那就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智者是喜水、快乐、活泼的,而仁者则是爱山、恬静、长寿的。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智与仁共同构筑成儒者的理想人格。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了"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智"则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5.
在"仁义礼智信"五常中,"仁、义、礼"三个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我们可以用"仁爱、正气(义)、礼让"明确其内容,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既保留其民族原色、民族特色,又能为时代所传承、所认同、所接受;"智"和"信"是两个可以与世界文明交融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可以用"智慧"和"诚信"明确其内容,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世界文明交汇中人们普遍遵循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6.
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自古以来立人之本,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生学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以儒家五常为例讨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在高职道德教育中面临部分学生传统美德缺失的现状,应该以"仁、义、礼、智、信"为突破口,以"五常"素养夯实品德素养,让高职学院学生在"仁、义、礼、智、信"教育中追求自身的完善,养成"仁者不忧,义者不惧,礼者不虑,智者不惑"的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仁、义、礼、智、信"的内在深刻含义以及"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所折射出的新的时代内涵,阐述了"仁、义、礼、智、信"在校园文明建设中的体现,重点阐述了"仁、义、礼、智、信"与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形式的结合,为校园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9.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做人标准,适用于任何社会。五常理论既具有深厚的形而上基础,又有一套具体的实践步骤。五常的实践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从我做起,革除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小我,诚意正心,才能做到仁、义、礼、智、信,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五千年以来,中国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著称于世。自然,这博大精深的文化与诸子百家有关。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比如说。儒家学派曾将人判定为四大类型:圣人、君子、愚人、小人,而他们判定的准绳便是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是儒家的精华,但何为"仁",却是一个较难回答的问题。相传  相似文献   

11.
三国文化的精髓离不开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范畴。湖北是著名的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泽被荆楚,余韵悠长,对人们价值观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在"仁""勇""智""节"等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褪去罩在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身上的封建外衣后,它应成为当代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本文仅以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来阐述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周礼》对周代及周后世服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重礼仪是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中,礼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礼是“四律”--礼、义、廉、耻之道。“周礼”作为一门哲学体系以至成为后儒经书,对周代及周代后世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燕 《华章》2012,(34)
本文分析了新儒商对传统“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常思想的新解释,并以此为纲领,提出在经管类大学生培养中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6.
儒家"五常"文化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内容,经过孔子、孟子以及董仲舒等先贤的完善和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儒家"五常"文化中虽然存在部分封建糟粕,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其巨大的思想价值与实践意义不容忽视。因而,我们有必要根据新时代的精神,对儒家"五常"文化观进行重新解读,进一步探究其重要的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中,"仁、义、礼、智、信"可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绝大部分国人在这五个字的影响下形成文明、友爱、正义、公正、尊老爱幼、诚实、所熟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的高校这种传统道德正在淡化,面对越来越多的反面事例出现在高校中现象,所以加强大学生的"仁义礼智信"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三从四德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是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共有59章提到"道",用作动词的有5例,其余54例则都用作名词。在名词的用例中,有4例释为道路义,其余50例可释为主张、方法和仁义等抽象义,本文将其分为三部分,即个人行为、人生之道和社会之道。同时从"道"的意义阐释中可见,"道"中蕴含的"仁礼兼备"观念就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表现为以内心的"仁"唤起并恢复"礼",作为外在行为规范的"礼"最终内化与"仁"相互融合,以此构建礼乐文明,体现"天下有道"。  相似文献   

20.
仁学思想始创于孔子,并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更是把"仁"抬高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朱熹在吸纳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仁"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并且在这过程中儒家之"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仁、礼关系层面,朱熹指出"仁"包"仁义礼智"四德,且"仁"在其中处于统领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仁、礼非是二物"、"仁礼合一"的结论。另外,朱熹秉持着早期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认为"己"即是"私欲",而"礼"为"公理",要"克己"才能"复礼",且二者是同一工夫,不能割裂,"克己复礼"之后便能"为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