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伦与雪莱,从生活到创作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同为贵族出身,成年后同样就读于名牌大学,二人都主张以美好的大自然和情感世界来对抗人世间的丑恶,他们的作品都有着反抗的和人道主义的共同主题。拜伦与雪莱的最大差异,是雪莱具有利他主义和世界大同的思想,而拜伦则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这一思想。此外,在浪漫主义时代,雪莱可以称得上是最有学问的诗人之一,他对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乃至自然科学都进行过多年的研究,他的思想是启蒙主义、柏拉图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泛神论和博爱主义的集合。但就对于实践生活的影响方面而言,拜伦却远远走在雪莱的前面,拜伦是以一个怀疑主义、个人主义者和向世界宣战的斗士的形象而闻名于世的。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初叶,在欧洲诗坛同时升起了两颗明星:英国的拜伦和雪莱。 在当时欧洲的政治夜空上,这是两颗诗的启明星。 拜伦与雪莱极为相似,又非常不同;可以说这两颗璀灿的诗星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映成趣。 他们都出身于豪门贵族,而又都是高尔基所说的资产阶级的“浪子”,同情工人运动,赞扬法国大革命,讴歌自由与平等。 他们在恋爱婚姻上,都几经波折,既受家庭的打击,又遭社会的迫害。英国反动势  相似文献   

3.
金燕 《文教资料》2009,(14):10-13
众多的相同将拜伦和雪莱紧密相联.然而他们的诗歌艺术却有很多不同之处。通过对他们生平和作品的剖析.我们会发现虽然他们的诗歌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却又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关于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和雪莱的友谊,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文学史上,人们因为他们属于同一诗歌流派而想当然地把他们视为很好的朋友,并对他们两人的所谓伟大友谊不顾史实地大加赞赏。然而,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好朋友,而仅仅是雪莱敬佩拜伦的诗歌才华和名气,他们最多只能算是诗歌界相互认识的同行。  相似文献   

5.
“因为这是一条永恒的法则:最美的应该最有力量!可是,按照这条法则,今后又将会有另一个种族出世逞强”……济慈在气魄宏大,宣言书一般的长诗《海皮里安》里以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宣告年轻一代的诗人已经登上了一直由湖畔派诗人统治着的诗坛,而济慈又是年轻一代巨人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具有一个其他任何人都未曾涉猎过的世界——自然的美、感官的美和想象的美的世界。济慈虽与拜伦和雪莱并称于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坛,他们的创作又集中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但是,在具体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上却各有千秋。拜伦和雪莱以强烈的挑战和反抗精神著称于世,作品尖刻而又广阔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济慈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英国工业革命后,国力空前强盛。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宣扬自由与人性解放的浪漫主义文学席卷欧洲,旗手就是伟大的诗人雪莱与拜伦。与此同时,神秘恐怖的歌特式小说也大行其道。好些女性作家,都是此中高手。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就是其中一位。 1816年的夏天,雪莱夫妇偕诗友拜伦及意大利医生波里多利一起到日内瓦度假。一天傍晚,他们开始讨论一个新科学实验:一个科学家试图用伏打电疗法使尸体重新复活。他们还探讨了把某些动物的各个部位制造出来,装配到一起,赋予其生命的可能性。 晚上,玛丽便“梦见一位脸色苍白的学者,正跪在他…  相似文献   

7.
<正> 乔治·拜伦(1788—1824)、波西·雪莱(1792—1822)、约翰·济慈(1795—1821)是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三位浪漫主义的年青诗人,也是英国第一流的诗人,可惜他们都早逝。拜伦死于三十六岁,雪莱死于二十九岁,济慈死于二十六岁。但他们在天才的火花熄灭之前,都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三位诗人,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政治态度也有区别,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特色上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本文根据这三位诗人留下的部分作品,对他们各人的生活、思想和艺术特色,分别作一些肤浅的阐述,并进行一些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雪莱(Percy B.Shelley,1792-1822)是跟拜伦齐名的欧洲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变幻驰骋,又惯用梦幻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其作品最为人所知的有《自由颂》、《西风颂》以及《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本文选自雪莱写给他“心灵的知己”伊丽莎白·西琴勒的情书,语言优美,寓意生动,表现了作者真挚而深切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早在一九○七年,鲁迅就将英国十九世纪初叶的诗人拜伦(1788—1824)与雪莱(1792—1822)的思想和创作介绍给我国读者,对拜伦、雪莱敢于向压迫者进行反抗斗争的革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其诗作的成就与不足之处,进行了较为切实的评析。读拜伦诗,能使人们心神俱旺当鲁迅弃医从文,决定以文学为振兴中华的思想武器的一开始,就喜爱拜伦(裴伦)和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在一九○七年写作的《摩罗诗力说》中,对于拜伦等人在诗作中所表现的“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  相似文献   

10.
苏曼殊是20世纪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开风气之先者.他对拜伦、雪莱作品的翻译,他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他自由不羁、多情放荡的单纯气质,都成为五四时期浪漫主义作家的精神资源.由于在时代精神和个人气质两方面都与英国浪漫主义存在相通之处,使他在众多外国文学思潮中,对英国浪漫主义情有独钟.但苏曼殊毕竟与拜伦、雪莱和彭斯等人处于不同的人文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这就决定了苏曼殊在接受影响的时候,不可能表现出与英国浪漫主义完全一致,甚至在一些方面背道而驰.苏曼殊在一个不是真正需要个性解放的时代,用一种"行云流水一孤僧"的形态去应对当时的历史潮流,他始终没有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也没有邀宠争荣,这样的一种特立独行的性格决定了他在乐观和悲观、亢奋和消沉之间游离,苏曼殊不可能最终达到拜伦、雪莱那样真正自由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是著名的“湖畔派”代表诗人之一。英美学界对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诗人”评价甚高,认为他们的诗才超过拜伦和雪莱;而以往我国学界则过多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斥之为“消极”、“颓废”。我曾在1984年撰文提出应该全面公正地评价华兹华斯及其他“湖畔诗人”。十多年来,评论华兹华斯及其他“湖畔诗人”的论著日渐增多,对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对浪漫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给予了既充分又不拔高的肯定。现在是到了更深入研究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2.
郑卓蕻 《文教资料》2008,(25):13-16
鲁迅曾在他的多篇文章中提到过雪菜,雪莱时鲁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冲破传统,建设新世界的理想;一是乐观主义.从文本看,雪莱对鲁迅的影响不是拜伦式的.  相似文献   

13.
马修·阿诺德“生命批判”美学观王小晴十九世纪英国文坛,浪漫主义诗人领尽风骚,华尔渥滋,科勒律治,赫兹特利、雪莱、济慈,拜伦等耀眼夺目,永垂苍穹的群星.几近让世人忘却了另外一些重要的名字──尽管他们在历史上也并非可有可无的等闲之辈。自称为“英国文化的倡...  相似文献   

14.
拜伦式英雄源于18世纪诗人拜伦作品中的某些主人公,海明威式英雄是指海明威作品中的一系列主人公。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都是英雄,都敢于为人类的和个人的理想而战,并坚持不懈。假如我们要将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英雄主义总结成为一种模式,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都试图突破某种界限,取得其“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的同一或一致。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的产生与形成,都与特定的社会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忧伤有一位第一次获得稿酬的年轻诗人,在公园里漫步走着,脸上露出忧心忡忡的神情。他的一位朋友遇见了他,问道:“您怎么啦?”年轻诗人忧伤地叹了口气,说:“莎士比亚死了,雪莱和拜伦也死了,落在我肩上的责任实在太重了。”袋鼠与笼子有一天,动物园的管理员突然发现园里的袋鼠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造成的。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米加高到二十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了,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米。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  相似文献   

16.
忽然想到     
死亡 一场毫无意义的风暴将雪莱,这位热情的幻想家,美丽的大自然的信使的尸体抛到了第勒尼安海滩上.他的友人拜伦,匆匆赶来,在南方的海边为他燃起了焚化的柴堆.  相似文献   

17.
英国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而且是一场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革命。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英国工业革命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无论是华兹华斯的自然主义,雪莱的无神论精神主义、拜伦的愤世自由主义还是济慈的唯美感觉主义,都体现出工业化进程中工业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崇尚个人主义和主张消灭社会关系的集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读巴尔扎克     
19世纪末到20世纪,是诗歌复杂多变的时代。拜伦、雪莱们浪漫主义的诗歌抒发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用人道主义道德去感化改变世界,而这一愿望却流于空幻。期间,巴尔扎克的作品犹如这空幻中的一道闪电,永远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人类生命本体的忧思录。他通过艺术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无意理会英国资产阶级文艺家贬低拜伦的企图而把评价拜伦式英雄的法码向着减轻份量移动;也不敢苟同近年来评论界欲解散多余人队伍的意向而把其中几位视作真正的英雄。但是,留意这些形象的神貌、言行,追溯他们的出生、经历,却可断言: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确实是艺术上的两个“同胞”兄弟。研究这种既扎根本土、又超越时空遥相呼应的文学现象,探讨他们之间的感应因素,也许能使我们于惊奇中舒缓一口气,再细细思味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20.
1788年1月22日,拜伦诞生在英国伦敦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他父亲是个生活放荡、挥金如土的上尉,先后娶了两个贵族女子做老婆,第一个妻子被折磨而死后,他又娶了出自于苏格兰名门望族的凯瑟琳·戈登,不久,他们就有了拜伦。拜伦的出世,并没有使他父亲的荒唐行为有所收敛。上尉继续挥霍财产,并且欠下很多债。为躲债,他逃往法国,旋即去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