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字汇》以前字书改进《说文》部首的努力中国编纂字书的历史始自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说文》以前的字书,《苍颉》残篇和《急就篇》均按照意义类别编排。《说文》在编排上大有突破,创立了“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建类一首,据形系联”的编排原则。这些原则给后代字书的影响非常之大,成为历代编纂字书的楷模。  相似文献   

2.
许慎的《说文解字》首创了部首分类编排法,其部首的概念与后世相比有着鲜明的区别性特征。《说文解字》确立了“据形系联”的原则,对部首次第安排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与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该书完全打破许慎《说文解字》"分别部居,据形系联"的体例,创造了"以声为经,以形为纬"的编排体例.就同源词研究来说,这是一本便利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视野     
十二地支末位是亥,亥属水,方位北,色黑,季节为万物萧条枯萎的十一月,时间是下午9时至11时。“亥”相当于“核”字,代表的意义是事物的中心点,属相是豕,即猪。 亥与豕,字形相近。明代杨慎说:“古篆‘已’字作蛇形,‘亥’字作猪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载:“亥为豕,与豕同。”汉字形体中隐藏着丰富的上古文化信息,造字之初,亥豕同源。《清稗类抄》有:“豕  相似文献   

5.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将9353个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按照“据形系联,以类相从”的原则归并为14大类,每一部首内的字的编排都是有一定体例的。本文将对女部字的编排体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部首的编排很多学者都只是从"据形系联"原则加以研究,可是540部首的排序如果仅从"形系"考察,会发觉如此安排有许多的矛盾。许慎对部首的安排还受当时整个思想状态和水平特别是当时的宇宙模式的影响;许慎对部首的编排在其影响下,必不会仅从"形系"的角度考虑,也就是说《说文解字》540部首的排序还有着思想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释“耑”     
《说文·耑部》:“耑,物初生之题也。上象生形,下象其根也。多官切,”寻《说文》本义,经传全无。段玉裁说:“古发端字作此,今则端行而耑废。” 今按:考江淮南区方言,称植物刚刚生长出来的幼芽为“耑子”,如“草耑子、花耑子、芦苇耑子”之类。江苏东省台市人音“耑”为[tuo~(-1)],正合“多官”之切音。可知《说文》“耑”字的古音古义仍完整地保存在江淮南区方言中。 《古陶文录》中战国陶文“耑”写作秦篆作,皆上题下根,物初生之象。可见,“耑”之本义与“耑”之初形密合无间。  相似文献   

8.
“据形系联”是《说文》部首间相互系联的主导方式 ,“据意系联”只是起辅助作用的次要手段。“据形系联”首先以一“基本形”部首将数个部首联为一组 ,而在前后两个以“基本形”联成的部首小组之间 ,许慎往往有意识地安排一个兼具前后两个“基本形”的部首居中 ,起衔接过渡作用。《说文》五百四十部基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串联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六书故》同族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末年戴侗的《六书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特殊的字书。它一方面分析字形,“以六书明字义”,另一方面打破据形系联的编排体例,“尽变《说文》之部分”,按词义类聚的原则将全书分为“数”、“天文”,“地理”、“人”、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39):17-18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书中许慎对汉字进行了据形系联,分为540部,然后分析字形,说解本义。在文字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汉字自从产生起,就一直在发展变化,用出土的古文字资料考察《说文解字》,便会发现诸多字形分析和本义说解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汉字,具有明显的表意性特点.与西方拼音文字相区别,汉字的形与义之间联系密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辨识和书写的难度,想准确、快速地掌握汉字,若不能有效利用汉字的规律性,完全机械的记忆是无法实现的.这其中要受到汉字字形繁简、熟悉度及汉字形音义复杂关系等因素影响.而作为中国第一部汉字字典——《说文解字》通过“六书”理论,总结归纳出汉字“据形系联”的理据性,对掌握汉字,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充分有效利用好《说文解字》,从汉字的主体——一形声字入手,“繁简互推”并穿插适当的文化背景熏陶,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说文解字》中争议较大的“多形多声”、“省形”、“省声”、“亦声”、“古文某”、“象某之形”、“倒某”、“反某”、“阙”、“一字重出”等现象为主要研究材料,总结出《说文解字》说形解义所遵循的体例,指出其说解中还存在前后不一贯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玉”部是《说文》中字数较多的一个部首.本文将徐铉的《说文解字》与徐锴的《说文解字系转》相互比较,并参照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找出“玉”部字在编排体例、释例等方面的不同,阐明原因,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突出大小徐本在文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语文报》第477号(1991年7月29日出版)上载有“说‘顶”一篇短文。该文写道:“《说文解字》:顶,‘巅也’。本义为山顶,属名词。山顶是山的最高部位。故引申为名词‘头顶’、‘头’。”笔者认为:该文正好把“顶”的本义和引申义弄颠倒了。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顶”的本义是“人体的最高部位——头顶”,而“山的最高部位——山顶”则是“顶”的引申义,即它是由“头顶”之义引申而来的。其理由如下: 一、从字形结构分析来看: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来说,分析某字的形体结构,就能推知该字所代表的词的本义。“顶”字也应当如此。据《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顶,颠也。从页,丁声。”由此可见,“顶”字属传统六书中的形声字,其形(意)符为“页”;形声字的形(意)符与该字的本义具有密切的关系。《说文》:“頁(页),头  相似文献   

15.
二师兄列传     
<正>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中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件有趣的事儿——有一个人在读史书,读到"晋师三豕渡河"这一句时,被孔子的门徒之一子夏听到了,当即指出书上的字是错的,说应是"晋师己亥涉河"。因为字形相近,那时候的人写的还是篆字,确实很容易混淆字形,因此书上给写错了。有个成语叫"鲁鱼亥豕",就是用来形容书籍印刷错误的。小时候学写字,有两个是非常容易混淆的——"豕"与"亥"。而巧合的是,亥在地支中正是属猪,猪是十二生肖的最末一位。据《说文解字》解释,"亥为豕,与豕同。"  相似文献   

16.
“该”字的本义,《说文解字》说是“军中约也”,不过并无确证(钱坫《说文解字斠诠》引《左传》“秦行人夜戒”说:“戒约即该约,古从亥之字往往与戒通。”此处并未使用“该”的本字,钱说也只是推测之辞)。据新《辞海》,“该”字共有四个义项:1.应当。2.欠,如“该账”。3.通“赅”。4.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如:该员、该件。木文主要探讨第四个义项即“该”  相似文献   

17.
部首说略     
“部首”一词来自《说文序》。《说文序》说:“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其建首也,立一为耑”。前者意思是:分门别类,按部归类,不杂乱无章地放在一起。后者意思是:《说文》这书建立部首,立“一”部作为全书的开端。“部首”一词就是合“部居”之“部”和“建首”之、“首”二字而成。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转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对“转注”解说过于简略,以至后世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旨在比较“转注”诸说之优劣,并在此基础上谈谈笔者对“转注”的肤浅认识,以就正于方家.对“转注”的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有“主形”、“主义”、“主声义”以及“主形义”诸说,下面分别论及.一、以徐锴和江声为代表的“主形说”南唐徐锴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有耋,有寿,有耄,又孝、子养老是也.一首者,谓此孝等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若松、柏等皆木之别名,皆同受意于木,故皆从木.”①清代江声说:“立老字以为部首,即所谓建类一首.考与老同意,故受老字而老省;老字之外,如耆、耋、耈之类,凡与老同意者皆从老省而属于老,是取一字之意以概数字,所谓同意相受.叔重但言考者,举一以例其余尔.由此推之,则《说文解字》一书,凡五百四十部,其分部即建类也;其始一终亥五百四十部之首,即所谓一首也;下云凡某之属皆从某,即同意相受也.”②“主形说”认为“类”就是部类,”建类”就是建立部类.《说文》540部就是540  相似文献   

19.
顾炎武在《音学五书》中较为明确地表现出自己关于“谐声”的看法,认为“谐声”就是“声符”。他利用韵脚字系联法归纳上古韵部,在排列同韵部的字时,发现同韵部的形声字大都声符相同。因此,他意识到了同声符的形声字在上古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在“同声同部”认识的指导下,他离析唐韵、系联《说文解字》同声符的字,并且扩大范围,指出了形体不同、声音相近的声符在上古也属于同一韵部。尽管他没有提出“同声必同部”的口号,但已经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答读者问     
眉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朱明银同志来信说:统编小学语文第一册《看图拼音识字8》,将“土”字篆写成“(?)”形,有误。朱同志引证许慎《说文解字》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列“土”字篆写均为“(?)”。说文解字“土”字篆文的两横齐长“=”,象地之下,地之中之形;段玉裁将许慎的“地之下”校正为“地之上”。课本的篆写和“上”字的篆写相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