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从《红楼梦》以"情"为主旨的角度入手,谈了宝黛之情、祖孙之情、主仆之情、朋友之情、博爱之情等,得出"情本思想"贯穿《红楼梦》全篇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以美学的角度从三个方面对林黛玉“情情”之美加以阐释,即“情情”的自然之美、极致之美和悲剧之美。“情情”的自然之美,阐释了林黛玉“情情”具有禀赋的特质,是“情中之情”;“情情”的极致之美是“情情”在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表现出至真至诚的深情之美,是“情外之情”}在“情情”的悲剧之美中,借助西方的悲剧理论展现出“情情”的升华和超越现实的崇高生命力,是“情上之情”。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亲情的社会,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作品表现了亲情的内容,如父母之情、同胞之情。古人已经认识到了亲情的重要价值,认识到了家庭和睦对社会发展、和谐不可或缺的作用。探讨《诗经》中的“亲情”问题,对我们当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诗道性情"是王夫之全部诗学理论的起点与核心,它植根于深厚的人性论基础当中。人性论中的"善/不善"、"诚/不诚"、"性之情/物之情"、"隐/显"等二分对立视角,成为王夫之辨析诗中之"情"的主要依据。在这一过程中,王夫之将诗情之辨又细化为"白/匿"、"贞/淫"、"诚/袭"、"裕/遽"、"道/私"等多种维度,分别从显现性、节制性、真实性、从容性、调节性等方面廓清了诗中"性之情"的确切内涵。"性之情"实际上是王夫之对于"诗情"的一种理想化确立,这一范畴的标举及其含义的明确,使王夫之诗学中的情本体有了清晰具体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5.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独树一帜,它以非理性的“情”作为宇宙、人生的本体,以与情合一的直觉作为哲学的根本方法,并通过“性情”之辩提出了情善说,论证了情这一非理性要素在伦理价值中的正面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唯理性哲学具有纠偏作用,而且对于全面地理解个体生命,对于哲学的健全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情”即指人之情和性命之情。二者委实不能并肩而立。只有凭着“忘”和“游”,从世俗之情中悄然退去,才能极度高扬性命之情。  相似文献   

7.
冯梦龙的"三言",在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这一主情思潮,从而直接促成它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情感形式和中和的叙事结构两方面。所以如此,是冯梦龙企图通过儒雅与情俗之间的调适,来达到其"情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西歌剧演唱艺术迥然相异的美学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歌剧演唱艺术“戏剧唱法”由于受到传统戏曲的影响,其美学价值是达意之情,美学理想是韵味。韵味又包含着字、声、情、神韵,四合一达到塑造人物、表达故事情节、感染观众之目的,这种独特的美学品格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风貌和精神。西洋歌剧演唱艺术“美声唱法”由于受到音乐创作观念和演唱家本身对歌唱技巧的审美追求,其美学价值是华声之情,美学理想是唯美。它用一种均匀、统一、华丽、完美的声音艺术达到感染观念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大旨谈情”是曹雪芹予以《红楼梦》的主旨,但非仅谈“情”而已,“意”在“情”中,“情”中有“意”。作者赋予全书“情”的化身竟然是谜一样的秦可卿,致使“红楼”之情扑朔迷离,尽显人性之复杂,构设红楼“遍披华林”的悲壮基调,也是中国文士永恒的“困惑”与“焦虑”,充满民族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曹雪芹寄予秦可卿的形象特质与价值,就在于其“无可云证”的“一把辛酸泪”悲情推演的点位钩织。以《红楼梦》文本与脂评为依据,论析秦可卿不同的符号性角色,解读“可卿”之情与谜及其与《红楼梦》主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乡村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基础和兜底作用。纵观我国乡村教育的发展,笔者对乡村教育充满了四种情感。一、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充满敬仰之情谈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立马让人想起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黄炎培等乡村教育的先驱者。他们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积极开展乡村教育的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以开启民智、提升民生、教化民风为志向,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1.
移情就是人在体察和了解对象时,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外设到对象之中,并为这个对象所感染,使人感到和对象交融合一的现象。教学中,通过移我之情、移人之情、移世界,能给语言文字灌注生气,是语文课堂的神韵之源。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诗歌的表现内容,有"言志"说、"缘情"说以及"情志合一"说."诗言志"本有丰富的内涵,但作为儒家政本主义文学论纲,被人为地抽象化,于是有"缘情"说的矫枉过正."情志合一"说则是双重否定之后,"缘情"与"言志"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学界关于庄子所谓“道是无情”的误读,缺乏全面理解庄子哲学的语言逻辑基础,因此,合理地阐释庄子“有无之情”论,当属正确理解庄子哲学的一项任务。就正题而言,庄子认为“道”是“有情”的,具体表现为创生天地,这是一种形上本体论的逻辑设定;就反题而言,庄子认为“人”是“无情”的,是因为必须批判人世间的殉物观念;就合题而言,庄子认为“有无之情”的内在整合,是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敞开生命境界的一种方法。文章的结论是:庄子“有无之情”论是关于本体世界,人为世界和天地世界的综合判断和陈述,目的是完善人格的本位力量。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大旨谈情”,宝黛爱情则是此“情”的精髓。“红楼”之情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世俗之恋,而是一种精神的苦恋。宝黛爱情中有反封建的色彩和某些“革命性”成分,但是不能把它简单而过份地意识形态化。宝黛之情主要是呼唤真情和爱情,是对传统文化中“情”的回归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我们可以将荀子思想定位为一种由外而内的“情性建构主义”,由此可以介入到当今全球哲学的建设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首先,荀子思想有着一致的“情论”,但面对积极与消极之情有着不同的“化情”之路。其次,理解荀子情性思想的一条主流线索,仍在于从“欲恶”“情恶”到“性恶”的一脉相承,性之恶的动源在于情之趋恶,而情之恶的源头则在于欲之趋恶。再次,这种主流的情性论却不能否认荀子的另一条支流线索:“称情而立文”之情乃是中性的情,但并不能由此否定荀子言情主要是就消极之情而言的事实。最后,文本认定“性恶心善”说将荀学心性化了,“性恶道善”论更符合荀学“心合于道”的外在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诗之情",王夫之从"表现主体、表现对象、表现手段"三个维度,将"道性之情"作为表现主体,将"写景之情"作为表现对象,将"以声情生色"作为表现手段,并对诗的"性之情""景之情"与"声情"展开详细论述。王夫之主张,在"道性之情"时,诗人应以情为道路,进而"泳游以体情",以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写景之情"时,诗人应以"现量"之法,让景与情互相生成、互相包含,使其臻达"情景妙合无垠"之至境;在"以声情生色"时,不宜先以议论入诗,而应"长言咏叹"以写情,以雅致谐韵而见情,从而营造"明朗疏淡"之妙境。  相似文献   

17.
“情不达则理不通”,做有魅力的思政人,上有温度的思政课,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真正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需要教师有爱生之情、教学才情、胸怀教情。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把他的哲学范畴中的“情”,用在古典诗歌抒情本质的论述中,批判地吸取前人的营养,并且以他哲学思想中的人性论为基础,全面地、辩证地揭示了作为诗之特征的“情”的内蕴,建立以“情”为核心、呈辐式结构的诗论体系,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草桥惊梦"与"游园惊梦"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个写张生的思念莺莺之情,一个写杜丽娘的怀春之情,"草桥惊梦"是全剧的高潮,是剧中人物性格的集中体现;"游园惊梦"是全剧的第一个高潮,是杜丽娘"情"的解放的开始。运用梦境的艺术手段带给读者无穷的韵味与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20.
钟嵘在评论诗文和品第诗人时除有三条经脉即楚辞、雅、风外,另有三条纬线即气、情、文。他从气、情、文三个方面综合评价诗,认为诗应该具有清刚之气,饱含清怨之情,兼有清靡之文,而且这三者应达到和谐完美,达到了和谐完美就是诗之最优。钟嵘认为只有曹植达到了这三者的完美,所以给其评价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