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侧重于思考外部世界,而《野草》则是鲁迅自己孤独、痛苦、绝望而抗争的灵魂的体验和升华,完全是鲁迅的“心灵史”。《野草》的每篇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交织着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矛盾情绪:一方面顽强坚决、渴望战斗;一方面又彷徨苦闷、忧伤寂寞。  相似文献   

2.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3.
鲁迅《伤逝》因本身的矛盾性而多义,其矛盾不仅存于叙事者与人物之间,且存于各自内部。叙事者与人物通过“空虚”相互妆扮为孤独者,造成不可靠叙述。子君真面因此难寻,或即腹语者,能借用他者的话语发言,且不乏行动能力;此与鲁迅有形象上之同构性。《伤逝》表征了鲁迅所创造的一种腹语者的诗学。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哲人的快乐     
阿珍 《现代语文》2004,(2):10-10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呼喊:“我是孤独痛苦的人!”尼采也在《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抱怨:“孤独像巨鲸吞噬着我的精神。”在世人眼里。这些大师们似乎一生都生活在痛苦中,而绝无欢乐可言。  相似文献   

6.
孤独是一种心理意识,是一种圆融的状态。真正的孤独者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作家鲁迅就是这样一位高贵的思想者,他《野草》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孤独绝望意识浓厚的散文诗,其由现实、回忆、梦境三个部分组合而成。通过深入解读散文中的生命哲学命题,以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为突破口,从时间上“现在的我”的孤独和空间上“现实的我”的孤独两个方面来全面解读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在散文诗集《野草》中不断表达着一种困惑孤独的境域,用独特隐晦的文字,近似虚无荒诞的意向表现出孤独痛苦的精神世界和对现实国民性的理性认识,充分表现了精神世界超前发展者的精神形象。这是鲁迅把自我实现价值在“碰了许多钉子”后的情感外化成的作品,也是他渴望了解世界,了解自我,实现孤独心灵超越的抗争之作。  相似文献   

8.
用两周半的时间完成《阿Q正传》的课文教学,按照教学安排,接下来是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我说鲁迅”。教材为此设计了三项活动:一、我所了解的鲁迅;二、参观鲁迅纪念馆;三、我与鲁迅的对话。因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参观鲁迅纪念馆”条件不具备,而“我与鲁迅的对话”更多地带着虚拟想象的色彩,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因而我在教学中侧重选择的是“我所了解的鲁迅”这一活动。我从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哲人的快乐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呼喊:“我是孤独痛苦的人!”尼采也在《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抱怨:“孤独像巨鲸吞噬着我的精神。”在世人眼里,这些大师们似乎一生都生活在痛苦中,而绝无欢乐可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11.
止庵 《中学教育》2007,(2):32-33
《鲁迅研究月刊》近来正重新登载1925年《京报副刊》之“青年必读书”。这件事情迄今仍被提及,多半因为鲁迅有名的回答:“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多年后,周作人说:“‘必读书’的鲁迅答案,实乃他的‘高调’——不必读书之一,说得不好听一点,他好立异鸣高,故意的与别人拗一调。他另外有给朋友的儿子开的书目,却是十分简要的。”(1966年2月19日致鲍耀明)鲁迅的举动,在我看来更接近于目下所谓“消解”,针对的是“青年必  相似文献   

12.
在二十世纪初期,鲁迅先生曾经发表过这样警醒世人的的言论,他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因为,他感到“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一旦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鲁迅:《青年必读书》,《京报副刊》1925年1月25日)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大要在劝青年人直面人生和世界,用行动去改变旧中国的现状。其深微的含义决非那种愤激的态度所能掩盖住,在此不是本文讨论的。  相似文献   

13.
刘莲 《现代语文》2006,(11):83-84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撕毁给人看”。从这一层面上比较《哈姆雷特》与《夜宴》,可以看出,前毁灭的是人的精神——人主义理想和信念;而后侧重对人的原始欲念——权力和情感的毁灭,因此《哈姆雷特》表现的是人性的悲剧,而《夜宴》上演的则是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药》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的一个重要的短篇,写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前夕——1919年4月25日。《默》(1900)是俄国著名作家安特莱夫(1871—1919)的短篇小说,鲁迅把它译成中文。鲁迅在《<中国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指出,在《药》的结尾留有“安特莱夫式的阴冷”。本文试从时空结构、象征印象主义和“灵肉一致”三方面对这两篇小说作一比较,来认识“阴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诚哉斯言!鲁迅不少作品就带有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精神。收集于《野草》中的《风筝》,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相似文献   

16.
王燕 《现代语文》2007,(8):86-86
高中语文第二册(鲁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西江月》二词的解释是:“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教师用书》上也说“应当从正面理解贾宗玉的叛逆性格。”对此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西江月》二词是贾宝玉的真实写照。别的且不论,“愚顽怕读文章”确是事实。综观《红楼梦》一书,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狐独者》文本寻找鲁迅人生道路的转折点.认为《孤独者》是作者对专制意识形态传播和生产的最深处家族制度的否定,并在探讨知识分子与权力阶层的关系的基础上,于内心深处进行了一次“成为自己”的生存体验,从而确定了鲁迅此后与黑暗抗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8.
黄传斌 《教育》2008,(9):58-58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  相似文献   

19.
人·孤独     
舒容 《八小时以外》2014,(10):28-29
隽推荐我读《羊道》,说读了它觉得活着很有意思。我立即下单,想知道是什么打动了这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年轻律师。 这本书获了许多文学奖。 读后我问隽,她喜爱这本书是因为什么。她说:“在极匮乏的物质环境里,有趣地活着,看不到苦涩,更没有抱怨。”我说:“我从书中看到的是孤独。作者写它源于孤独,我们爱读也是因为孤独。”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他的杂文《死》中这样写道:“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一个都不宽恕”,表明了他热烈的爱憎,分明的是非;“一个都不宽恕”,更不意味着鲁迅以一贯正确者自居——鲁迅无情面地解剖别人,更加无情面地解剖自己,这也是他勇于正视自己弱点和局限的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