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是不大愿意写批评文字的。这原因大抵是:瞎捧之风未泯,批评势必讨嫌!不少人都装着胡涂,好话说尽,你却净说些煞风景的老实话,难道不讨嫌么?其次,我很怕没完没了地被被批评者所纠缠:你本来说的是东,他偏来说西,南辕北辙,不得要领;再其次,一些被批评者的心态也变异得奇怪,颇有一些具有“挨批积极性”的人在,他硬是想借被批评“出名”。批评文章,成为被批评者的“出名”广告,这不又有点可悲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人,总有“不  相似文献   

2.
我经常写批评稿,每当稿件一脱手,总有朋友这样劝我:“其它可写的东西多着哩,你何必担这个风险?”可我总认为:写批评性稿件,只要是事实,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批评得有理,就别怕担风险(其实,也不会有什么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前新闻工作中有所谓“批评难”的问题,不少记者感到写批评性的报道是一大“苦恼”。难在什么地方?难在这种稿子不好写,不易登,登出来麻烦多。这是实情。然而,如果全面地看问题,“批评难”也不光是难在外界的阻力大,也有难在新闻工作者这一方的。古语说:“事有不成,反求诸己。”解决“批评难”的问题,我们也不妨“反求诸己”。  相似文献   

4.
搞了一段时间批评报道,捅了几个“马蜂窝”,在社会上有一些反响,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每当一篇批评报道见报,总是有人悄悄问:你曝出这个问题有什么背景?有的索性直截了当说:你的后台是谁? 起初听到这句话,只是一笑了之,听到的次数多了,逼得我不得不认真去思考。 说到“后台”、“靠山”,总是有一种微妙的含意。在国人眼里,人情世故、“关系网”、“保护伞”等等,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人们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的欠缺,导致舆论监督步履维艰,批评报道普遍存在调查采访难、稿子见报难、抓处理结果难。不光是周围不相干的人会想到稿子以外的东西,就是批评对象所在地方或部门的领导,第一反应往往是:为什么要拿我这里做“反面典型”,为什么要在我的地盘上开刀?紧跟着本能地会想:这篇批评报道有何意图,是不是有什么来头?最后才会回到事情本身,过问其中的是非曲直……  相似文献   

5.
“快打开电视,别忘了看曝光台!”“走着瞧,咱们曝光台上见!”近一时期来,在家庭,在街头,在机关,“曝光台”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曝光台”不过是河南电视新闻中一个批评“脏乱差”的栏目,今年四月创办.迄今也不过播出十几期,何以有如此的轰动效应?这的确引起我们的思考: “后台”硬——上下同欲者胜。新闻批评难,难于上青天。这些年,新闻界饱尝发批评稿的苦头。不要说重大尖锐的批评了,就是轻描淡  相似文献   

6.
搞批评报道难,搞广播电视批评报道更难。难在如何使被批评者在我们的话筒前、镜头下现身说话,躬身自省;难在如何现场拍录到被批评者的丑闻丑事,用事实来教育和感动受众;难在如何使有关领导感到批评报道不是在给他们脸上抹黑,而是在帮忙,为他们“擦灰尘”。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如何搞好广播电视的批评报道进行了探索,体会到采写批评报道一定要坚持做到: “恨”字切入 “成”字归宿 有的记者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现象,常常出于激愤,因而用字刻薄,图一时之痛快。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当采取“恨”字切入,“成”字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搞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苦恼:写批评报道难,写好批评报道更难。批评一个单位,往往得罪一个单位;批评一人,往往得罪一个人。许多人在口头上表示“闻过则喜”,而事实上则是“闻过则怒”,“闻过则跳”。 那末,批评报道难是否就不搞或少搞? 我在报社群工部门工作了十多年,所涉大多是批评稿件。我个人认为,批评报道并不可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和改进批评报道,以适应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自己多年对  相似文献   

8.
这年头发批评稿之难,早已是老生常谈。老虎屁股摸不得,小猫的臀部也难碰。看“卫生球”坐“冷板凳”不足挂齿,令人气短的是说情攀亲的电话一直打到总编辑的案头,“请愿”、“告状”的大爷昼夜坐在编辑部的门口。这都是事实。我要说的是我们自身的闪失。都说批评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权威,没有特权,但实际上我们是否时不时的“有恃无恐”呢?有一回值夜班,我看完一条批评某公司大吹大擂自己的广告的文章小样,不觉豪兴上来,大笔一挥把  相似文献   

9.
我参加新闻工作以来,几乎没写过新闻(消息)。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哪有新闻记者不写新闻的?”我们的总编辑胡绩伟也在会上讲:“年轻的记者要多多写新闻;年老的记者,也要学着写新闻!”去年春天我到湖北采访,就学着写了一些新闻,开始尝到了一点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当年曾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陈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我知道陈寅恪是现代史学家,却不知道他什么样的文字,能让曾创造“时务文体”、誉满全国的梁任公如此崇拜,从而引发这番感慨,但这“数百字”文肯定是警世骇俗、富有独创  相似文献   

11.
报纸“批评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企业报开展批评则更难。近几年来,我们注意下功夫抓好批评报道,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如何搞好批评报道,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职能?批评要鲜明有力度在报纸上开展批评,我们经历了一个由“软”到“硬”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报纸也有批评报道,但比较“软”。例如,我公司是个具有6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生产中“跑冒滴漏”现象一度比较严重。我们曾就此刊发了《请您珍惜蒸汽》的批评稿,不痛不痒地点了几个单位的名,收效不大。后来,我们的批评就“硬”了许多,主题是《还有人  相似文献   

12.
我与自行车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晃,我的这辆自行车已骑了22年。漆已经没有了光泽,镀层也不那么亮了。老伴不止一次劝我:“把它卖了换辆新的吧。”我可舍不得!22年来,它不声不响、不吃不喝,驮着我南来北往、风来雨去,几乎、跑遍了北京城。我在北京的拍照活动九成是依赖这辆老自行车。人心都是肉长的,怎能无情无义就把它扔了呢?有时遇到大雨,我精心保护的首先当然是相机,其次就是这辆车,最后才是我自己。有人送我“雅号”——“车奴”。我想,“车奴”就“车奴”!由于平日骑得经心,又注意养护,虽然它已失去  相似文献   

13.
这年头发批评稿之难,早已是老生常谈。老虎屁股摸不得,小猫的臀部也难碰。看“卫生球”坐“冷板凳”不足挂齿,令人气短的是说情攀亲的电话一直打到总编辑的案头,“请愿”、“告状”的大爷昼夜坐在编辑部的门口。这都是事实。我要说的是我们自身的闪失。都说批评面前人人平等,没有权威,没有特权,但实际上我们是否时不时的“有恃无恐”呢? 有一回值夜班,我看完一条批评某公司大吹大擂自己的广告的文章小样,不觉豪兴上来,大笔一挥把原来写实的标题改成《看今日王婆卖瓜,竞如此自卖  相似文献   

14.
有位记者采访一位厂长,问:“办企业有什么想法?”厂长摇头感叹:“难啦!求技术人才难,设备改造难,开发新产品难……”厂长一口气列出了许多个“难”字,难得这位记者无法再提问。这使我想起了今年5月5日首都机场欢迎聂卫平参加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获胜归来时,一位记者问聂卫平:“比赛前和比赛时想到什么?”聂认真想了一下说:“的确没想什么,只有什么都不想才能把棋下好。”聂的回答实事求是,记者没有抓到预想的豪言壮语,大失所望。  相似文献   

15.
都说“批评难”。也实在是难。一个小小的批评稿件,从采访到发表,已经是九九八十一难。即便见了报,也还是其难未已,被批评者胡说蛮缠,提供材料者无奈改口,如果再遇上某些上级不分青红皂白一直到对簿公堂,几经质证,没有一点“排除万难”的精神,真是遑论“争取胜利”。然而批评之难,真正地说来,也还不仅仅在于外力之难.在批评的这一方面,报纸的老总,版面的编辑,一线的记者,也还有一个观念的问题。所谓义正辞严,“辞严”囚不容易,“义正”则更难。比如报紙的批评“皮包”。说某公司实在“大兴”(上海市语,“正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有一位报道员向我诉苦说,现在通讯员写批评稿很难,特别是写批评顶头上司的稿子更难。他说他们乡的领导每逢上级机关来人,必搞大吃大喝;自己满腔愤慨,就是不敢写,怕写了领导给穿小鞋或丢掉饭碗.此类事情我也曾遇到过,但也没敢去写。请问,对这类事情,我们通讯员应该怎么办?又该怎样写呢? 辽宁北镇县安春英安春英同志: 你反映的情况很实际,的确,通讯员对写批评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的稿件。还愿意去写;但一遇上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劣迹或本单位的“家丑”,就不敢写了,这其中的苦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通讯员——人民事业的积极分子遇到该批评的而不  相似文献   

17.
以前,每当我把稿子送交领导审阅时,领导总说:“小牛啊,文章写得不错,书法还要加强啊!”我知道,领导是批评我写的字像“小学水平”。但何只如此?字写得丑,爬格更慢,资料又难以保存,这已成了我的心病!在领导和文友的授意、参谋下,我用积蓄买了一台新电脑。很快,  相似文献   

18.
“你写的批评稿我们已看到了,存在的问题,现已责成有关部门及精神病人亲属和监护人对其严加看管。欢迎你今后继续为我们揭‘疮疤’!”常听一些报道员说,批评难,写批评稿难乎其难!而我第  相似文献   

19.
不少同行抱怨:上稿难!何因?“不适应性”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我的体会是:加紧学习,掌握多种采访报道手段,成为新闻报道的“多面手”。主要是,必须做到“三会”。会摄影。会摄影并不是指会“按按快门”。1993年,我靠一架 DF 相  相似文献   

20.
批评难,在报纸、电台上开展批评更难。近几年我台抓批评报道,碰了不少钉子,几乎每搞一次批评,被批评者就找上门,纠缠不休。有的通过某些领导施加压力,有的谩骂、威胁采编人员,甚至以“文霸”、“诬陷罪”把采编人员控告到法院。类似这样的无理取闹的行为,一度曾使我们对搞批评报道产生疑虑: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