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大学竞争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转型时期,竞争已成为大学生存和发展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它既是大学获取"稀缺资源",战胜对手的手段,也是现在乃至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合理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方式。现代大学是以西方学术模式为框架构建的,人们很难超出欧洲早期大学的范围追溯其起源。缘此,本文力图透过中世纪和近代大学竞争起承转合历史的内在发展逻辑,揭示不同时代大学竞争演变的时代特征和要求,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的认证体系,已经演变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在逻辑和核心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学生评价成为推进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改进和认证机构转型的"催化剂",因此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二者交互依存的状态和影响,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和保障机制转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
美国高等教育基本观念演变纵论高耀明如何使高等教育在发展中更好地适应环境,又保持自身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美国高等教育基本观念的冲突和演变历程,对我们处理和解决这一课题,会有所启示。一、高深学问:目的还是手段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无疑是高深...  相似文献   

4.
遵循意识形态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其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和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发展有其内在逻辑:"现实的人"是逻辑起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逻辑归宿;日常生活世界是现实平台。简言之,党的意识形态发展的内在逻辑就是"以人为本",以日常生活世界为发展平台,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践改造,不断实现"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大学职能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超越,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既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大学自身逻辑发展的要求,是历史、现实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理论是一种人为的建构,其目的是解释现实或揭示出隐藏在现实背后的机制。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来解释高等教育现实,基于高等教育本体的理论建构相对匮乏。高等教育研究需要问题驱动,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政策驱动,但无论高等教育研究还是高等教育实践都需要"高等教育理论"引领。所谓"高等教育理论"不是从其他学科移植来的"关于高等教育的理论",而是从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出发所建构的基于高等教育本体的"理论"。"关于高等教育的理论"是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的资源,"高等教育理论"则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最后结论。  相似文献   

7.
复杂性视域中的高等教育两难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之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众所周知,但面对复杂的高等教育选择尤其是高等教育"两难现象"时,人们常常习惯于按照价值两分的理路做"非此即彼"的处理,最终往往只得到违背高等教育内在逻辑或外在逻辑的结果。面对复杂的高等教育现象与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两难现象"与"两难问题",我们究竟如何应对,恰切的分析与选择理路何在,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相似文献   

8.
厦门大学博士生 何云坤  导师 潘懋元 王伟廉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答辩时间  1999年 5月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 ,其主要论题和观点如下 :第一章 :着重比较分析了科学进步与高等教育变革发展在内在机制和文化特点上的本质相关性、同一性。认为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遗传机制与进化创新机制的统一体。第二章 :着重分析讨论了古代科学与高等教育在其孕育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内在相互关系性质和互动联系的历史特点问题。认为在古代社会 ,科学文化的孕育发展和培植维护 ,主要是高等教育功能模式和职能方式孕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庞莉 《煤炭高等教育》2007,25(6):114-115
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这三大高等教育职能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既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大学自身逻辑发展的要求,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的演变进行回顾,系统地描述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期的地位及发展趋势,从而得出美国的高等教育职能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生活内在嬗变的逻辑角度看,高校和谐教育价值目标的提出,根植于当代中国教育实践转型的历史语境,基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状况、特征、变化态势的科学判断。彰显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转型的标志和契机,表明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思路的理性自觉。缘于理论的诉求以及高校教育转型的现实需要,辩证地审视高校和谐教育价值目标的构建路径,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高等教育领域,新技术体系和技术环境总是不断形塑着高等教育治理的组织结构与运行逻辑,为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提供着支撑与赋能。该文从技术嵌入高等教育制度的内在逻辑、多重模式等入手,深入讨论技术是如何在高等教育制度中发挥作用的,并通过分析技术环境变化对高等教育制度发展造成的影响,找寻到当前高等教育制度实践中亟待破解的现实困境,提出新技术时代需要构建基于数字生态的高等教育制度框架,形成符合数字逻辑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和打造适应数字文明的高等教育制度文化等发展路径,以创造性地推动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发展,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一场大变革当中。通过分析"大学—社会"的辩证关系,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角度明晰高等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内在逻辑,并由此对大学发展历史进行再思考可知,全球化将推动大学在继续满足民族国家建构根本需要的同时,由地理封闭逐步走向全面开放。这一趋势促使我们必须转变对于高等教育的传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应以坚守大学根本作为底线。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治理已经进入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及信息化技术推动高等教育开启数字治理模式。文章对高等教育数字治理这一概念从内在逻辑、核心要义与实施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高等教育数字治理是教学发展的需要,是科学研究的依托,是高校政务的助力,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生态环境。基于对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的逻辑与要义分析,从"三个层面"提出了实现高等教育数字治理的策略,探索高等教育数字治理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党和国家一向重视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新时代劳动教育逐渐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高校劳动教育伴随着新中国不断成长,从历史演变、现实困境和实践进路等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可以探寻高校劳动教育“变与不变”的内在依规和理论逻辑、当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瓶颈和现实困境以及新时代实现高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方向和关键进路。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论”与“领域论”之争,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发展合法性危机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历史中言之未明的关键问题。破解该问题的认知迷雾,需要我们从“范式”和“规训”概念的视角反思“学科论”与“领域论”的本质,领悟高等教育研究的演变逻辑,从中找到真正使我国高等教育学走向学科化的传统基因与历史依据,并从强化基本理论研究、平衡学术与行政权力两个方面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学实现学科化的超越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省域高等教育系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重要组织支撑和新的发展力量。它在高等教育地方化时期得到有效培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快速成长,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现代化阶段走向成熟。省域高等教育系统的成长得益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制度设计、以精英为中心的议程设置方式和决策逻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高等学校竞争式的发展方式。省域高等教育系统通过争取政策试点、学习借鉴同行以及内部自主创新等行动路径,彰显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省域高等教育系统的崛起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发展价值,但也导致省际高等教育非平衡化等新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哲学》针对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时期到普及化时期的实践,从哲学层次上论述了高等教育的逻辑基点、管理制度、对象和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问题,澄清了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的一系列认识。它既是高等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高等教育现实发展的时代产物。  相似文献   

18.
在追求和谐平等的社会,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公正的基础和国家核心价值的优先选择,它根植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中,是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型与内涵发展的价值指向和内在要求。处在变革和转型中的我国高等教育,其公平问题本身就是错综复杂、多元多样的,权益失衡是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之症结,需要在改革实践中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以不断实现高等教育权益的均衡,将高等教育的公平理性"公共化"。  相似文献   

19.
适应发展新常态,高等教育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向自身主体与内在逻辑的回归"。这一"回归"的关键之一,是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此,应科学处理服务社会发展与服务学生发展,尊重人才培养的共同逻辑与尊重我国特殊国情的关系,切实落实大学以教学为中心与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式创新两个关键环节,构建政府不越位、大学不缺位、社会不错位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要实现《纲要》预期教学目的,必须着重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使其学会从事实出发,运用历史观点观察问题,具备从整体上、“长时段”地审视历史、理解现实的意识,能够正确理解国家历史与地方历史的辩证性关系,深刻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