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为观照对象,相对全面而又系统地描述1905年至1949年间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脉络,力图细致而又深入地阐发中国早期喜剧片的类型意识、市场策略及其艺术特征和文化蕴涵。总的来看,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独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语境中,在以法国和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喜剧类型电影的影响下,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从民族喜剧影像的发生,经过笑闹滑稽传统的建立,到人文批判视域的拓展,走过了一条从幼稚到成熟,从半封建半殖民属性向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掘进的道路,并以其一以贯之的时事讥讽、悲剧情调和平民意识,形成中国早期喜剧片独特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为观照对象,相对全面而又系统地描述1905年至1949年间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脉络,力图细致而又深入地阐发中国早期喜剧片的类型意识、市场策略及其艺术特征和文化蕴涵。总的来看,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独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语境中,在以法国和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喜剧类型电影的影响下,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喜剧片,从民族喜剧影像的发生,经过笑闹滑稽传统的建立,到人文批判视域的拓展,走过了一条从幼稚到成熟,从半封建半殖民属性向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掘进的道路,并以其一以贯之的时事讥讽、悲剧情调和平民意识,形成中国早期喜剧片独特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3.
命名与修辞: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的电影准类型,其概念的合理性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遭遇了质疑。同时,一系列新的概念随着社会变迁被生产出来,分析其背后的知识转型背景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新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意义十分重要。当前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发展正以"去历史化"的惯性经历着话语嬗变,但现实政治将重新激活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知识传统,并对未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文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著名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在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第七十三届奥斯卡电影评选中荣获了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指导/道具、最佳原创音乐奖四项大奖。这部完全中国化故事题材的影片为什么受到西方人亲睐,并引来一片喝彩和盛赞呢?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分析“好莱坞”的电影文化东方策略:1.挖掘与东方人的审美情趣相一致题材。2.利用华人打造地道的“好莱坞”主流电影,以期占领潜在的电影市场。3.让观众对电影的东方情结转化为“好莱坞”的商业企图。电影作为极其丰富的文化叙事符号,它不仅包含着对一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镜像图解,同时也包含着经济、商业运作的内涵。因为,电影是一种工业、一种艺术,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艺术完美之境地。入世后的中国电影也将面临“民族电影”全球化的问题,通过借鉴“好莱坞”的经验,来装备我们自己的民族电影,使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6.
电影民族化是所有国别电影所必须面对的电影文化属性与身份归属的转化命题,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创始期阶段(1905年-1931年),民族主义一直是支撑电影文化语境转挟的有效手段之一。分析这一特殊时期电影经验结构和价值体系中的民族情结以及它们对中国现代化民族想象的影响,以便后人对早期中国电影的文化形态和范式样本有着接近性的认识和梳理。  相似文献   

7.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电影历史的实时记录者与电影文化的有力传播者,我国的电影类期刊在世纪之交与我国电影产业一样经历了好莱坞等外国电影业的冲击。本文对我国电影类杂志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发展趋势进行仔细解读,以期为我国电影杂志发展史的研究补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并进一步明确我国电影期刊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承担着历史的重任:不仅要传播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精神,而且要树立国家传播视野中的现代“现代中国”形象。目前,以打造具有民族文化标识的类型电影为核心的全球化传播策略,已成为中国电影应对文化全球化浪潮的突围之路。本文拟以《神话》、《投名状》等一系列具有明显中国民族文化标识的中国武侠类电影为例,来探讨打造具有中国民族文化标识的类型电影的具体方法:类型电影的文化表述应注意丰富自身的文化表达层次,体现出多元的风格特征和文化诉求,力图打造蕴含民族文化精神的世界化精品;积极开展国际、区域合作,增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标识的类型电影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字幕英译是中国古装电影占领全球电影市场的关键,而一些中国文化中熟悉的概念,在其他文化中完全不存在,即所谓的文化空白,使翻译难度增加,外国观众也难以理解电影内容。该文提出一些翻译策略——改编法、压缩法、省略法、释义法、保留法,应对古装电影字幕英译中的文化空白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从电影诞生之初,戏剧与电影的关系就为人所关注。经典电影理论时期,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理论家的著述中,关于电影与戏剧关系,有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论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业也出现了“与戏剧离婚”现象。  相似文献   

12.
拼接小电影是我国的一种新兴的电影形式。它产生于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以叙事的拼接、戏仿、狂欢为主要特征;蕴含着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抗,承载着影视书写的意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3.
英文影视欣赏不仅可以让学习者了解外国文化,同时也是提高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就影视字幕所产生的伴随性词汇习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对于大多数中等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中英双字幕所产生的词汇习得效果最明显,中文字幕和英文字幕所产生的效果没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4.
费穆的《小城之春》站在中国民族文化及其传统的一边,吸纳了现代电影的种种观念与技法,吸收了其他影片特别是戏曲片的长处,以其舒缓的节奏、富于变换的长镜头和空间表现,直接传达出大量叙事难以表达的思想信息,形成奇特、复杂、含蓄的表演特点。诗文艺传统在电影中的复苏与再现,使电影艺术达到中国古典美学中诗的境界。它具有中国电影的民族性特征,是费穆电影艺术水平的高峰。  相似文献   

15.
1931年至1949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转折意义的一个时期,是中国电影在探索中走向成熟的时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这期间,受到苏联电影和美国好莱坞的深刻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戏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主旋转电影的迅速崛起与兴盛,构成了中国影坛特殊的化景观,透过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可以看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以及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和艺术品格。通过对这些电影的叙事策略与艺术风格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揭示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开始在世界市场上被选择和接受,实现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对话和接轨。然而,中西方对华语电影两极化解读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鉴于各国电影通过达到国际性而实现民族性的成功经验,华语电影的"民族性"特质的强调需要被重新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中国社会,随着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以及商业消费文化的崛起,文化背景日趋多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中国大陆电影,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并不能幸免于文化转型的历史阵痛,相反,多元文化的生存背景使其境遇更加严峻。大陆电影从商业电影的崛起、国际化策略、民族化等方面应对着挑战,把握着机遇。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独立电影具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形态与制作模式,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通过国际电影节的获奖而进入人们视野的,这一国际电影节路线即把它们从隐匿的存在状态中"发掘"出来,也为它们成为"经典"提供了附加值。同时,独立电影也与"体制"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但总的看来,可以区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体制内独立制片"、"体制外独立制片"和"非体制独立制片"。  相似文献   

20.
刘忠波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1):45-47,59
以“九七”回归时期香港电影文化认同/身份的认知与定位为出发点,探讨在“九七”香港纷繁复杂的文化语境中,香港电影如何在建构的意义上辨析与体现自身的文化身份。指出,“九七”时期,香港电影通过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特征,确立了本土文化品格,重构了极具现代性的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