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巧思妙解     
有些应用题如果换个思路,可以有不同的解法。例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同的方向出发,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20千米,乙骑摩托车速度是甲的3倍。2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我看完题后,是这样解的:先求出乙每小时的速度:20×3=60(千米)。接着求甲骑自行车的路程:20×2=40(千米)。再求乙骑摩托车的路程:60×2=120(千米)。最后求2小时后,二人相距的距离120-40=80(千米)。后来,我再仔细审题,发现这道题可以先求出乙骑摩托车的速度20×3=60(千米)。再求乙骑摩托车比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的米数:60-20=40(千米)。最后求2小时后相距的米数:40×2=80(…  相似文献   

2.
现对贵刊八八年第一期李文孝同志所谈的题目,提出另一解法,供商榷。题目:甲乙两仓库共有棉花2600包,甲仓库运走了它的3/4,乙仓库运走了它的3/5,剩下的棉花乙仓库比甲仓库多130包,两仓库原有棉花多少包?解:由题意,知乙的2/5比甲的1/4多130,则乙的1(3/5)比甲多520((2/5)×4=1(3/5),(1/4)×4=1,130×  相似文献   

3.
去年我市初中招生考试在数学附加题中出了这样一道题: “两个小学生滚铁环,当甲铁环旋转50周的时候,乙铁环在同样的距离中旋转了40周,如果乙铁环的周长比甲铁环长0.44米,求这段距离。”在阅卷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答卷上出现了以下多种解法。解法一:运用归一法解。即先求出甲铁环旋转一周的距离,再求出甲铁环旋转50周的距离。 0.44×40÷(50-40)×50 =17.6÷10×50 =88(米) 解法二:运用倍比法解。先求出甲铁环旋转10周  相似文献   

4.
怎样解应用题?小学学过两种解法:一种是列算式解,另一种是列方程解.通常,把前一种解法叫做算术解法;把后一种叫做代数解法.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呢? 先看一个例子:甲、乙两人各要加工某种零件240个,甲每小时加工30个,在相同时间里,当甲完成任务时,乙还有48个零件没有加工好.问乙每小时加工零件多少个?  相似文献   

5.
[例题]一项工作单独由一个人去做完,甲要8小时,乙要12小时,甲先单独做5小时后,剩下的由乙单独做完,还要多少小时完成?一、假设法。假设这项工作任务是生产960个机器零件,那么甲每小时就生产(960/8)个零件,乙每小时生产(960/12)个零件,甲先生产5小时后,还剩(960-960/8×5)个零件,乙完成剩下的零件就需要(960-960/8×5)/(960/12)=4.5(小时)。二、工程法。把这项工作总量看作“1”.甲每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1/8,乙每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1/12。甲先做5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1/8×5=5/8。剩下的工作量是1-5/8=3/8。那么乙单独完成剩下的工作量的时间是(3/8)/(1/12)=4(1/12)(小时),综合算式是:(1-1/8×5)/(1/12)=4(1/2)(小时)。  相似文献   

6.
一、准备练习,分散难点。出示准备题“两个小朋友共同植树10棵,第一个小朋友每小时植3棵,第二个小朋友每小时植2棵,几小时可以植完?”学生回答出“2小时”后,教师追问:解这道题最关键的是先求什么?再结合线段图讲明思路与解法:每小时共植(3+2)棵。10棵里面有几个(3+2)棵呢?要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0÷(3+2)=2(小时)。  相似文献   

7.
一位教师为启迪智力、发展能力,对学生讲了如下例题:〔例1〕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分别从相距90公里的 A、B 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7公里,乙每小时行13公里。经几小时相遇?若相遇后两人继续前进,甲到 B、乙到 A 后均立即往回走,问何时第二次相遇?继续下去,何时第三次相遇?第四次相遇?……乃至第几次相遇?解:90÷(17+13)=3(小时),即出发后3小时,两人相遇。由第一次相遇至第二次相遇,二人行程和为180公里,180÷(17+13)=6(小时)。以后各次相遇亦  相似文献   

8.
多次假设     
例甲车以每小时160千米的速度,乙车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在长为210千米的环形公路上同时、同向出发。每当甲车追上乙车一次,甲车减速13,而乙车则增速13。两车在速度刚好相等的时刻,它们各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五届“华杯”赛题)分析与解:在甲车第一次追上乙车的那一时刻,甲车的速度成为160×(1-13),乙车的速度成为20×(1+13)。仿此推理可知,若设甲车在第n次追上乙车的时刻,两车速度相等,则应为160×(1-13)n=20×(1+13)n或160÷20=(43)n(23)n=2n所以n=3设甲车第一次追上乙车用了T1小时,因为甲车比乙车多跑1圈,所以有(160-20)×T1=210,即T1=2…  相似文献   

9.
我在讲完“比和比例”,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给学生练习:“甲用3小时走完的路,乙要5小时才能走完。甲与乙的速度之和是每小时行16公里。甲乙每小时各行多少公里?”解题时,有一个学生列出了独特的算式:3+5=8甲每小时行:16×(5/8)=10(公里);乙每  相似文献   

10.
一、常规解法所谓常规解法就是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一等量关系求平均数。例1.某车间加工一批零件,前3天加工了76个,后4天平均每天加工了30个。这个车间平均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分析与解]分析题意,可知这批零件一共有76+30×4=196(个),用3+4=7(天)完成,因此平均每天加工零件196÷7=28  相似文献   

11.
一、抓住实质诱思。即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对象,迅速接触问题的实质。如:“某车间要加工一批零件,4天完成总量的2/5,如果再做54个,正好完成这批零件的1/2,按前4天的工作效率,加工这批零件共多少天?”一般学生解法是:540÷[54÷((1/2)-(2/5))×(2/5)÷4]=10(天)。解法正确,  相似文献   

12.
活用假设法     
例1甲、乙两人同时加工一批零件,4小时后甲加工完成了零件总数的1/4,乙加工的比零件总数的1/6少8个。接着,甲、乙再加工6小时,正好把所有的零件都加工完成。求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分析与解:题中甲、乙两人同时加工零件的工效始终不变,他们先加工4小时,再加工6小时正好把所有的零件加工完成。这样,他们前4小时加工的零件个  相似文献   

13.
听爷爷说过:“大数学家高斯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上小学的时候,计算过这样一道题:1+2+3+4+……+99+100的和是几?他想了想就很快说出了答案是5050。原来他总结出一个求和公式:总和=(首项+尾项)×项数÷2。我也用这一方法解了不少数学题。今天我又计算一道数列题,题目是这样的:(2+4+6+……+2004)-(1+3+5+……+2003)=?按照高斯的解法,原题=(2+2004)×(2004÷2)÷2-(1+2003)×(2004÷2)÷2=2006×1002÷2-2004×1002÷2=1005006-1004004=1002。这样计算数目太大,非常麻烦。我又仔细观察这道题,终于发现:前面括号里的各项比后面括号的各项相应多…  相似文献   

14.
例1摇计算3+6+12+24+48+96+……+1536+3072。〔分析与解〕借一个3和首项3相加得6;6和第二项6相加得12;12和第三项12相加得24;这样依次类推,最后是3072和最后一项3072相加得6144。还去借来的3:原式=6144-3=6141。例2摇计算12+14+18+116+132+164+1128+1256+1512+11024。〔分析与解〕借一个11024和最后一项11024相加得1512;1512和倒数第二项1512相加的1256;这样从右往左依次类推,最后为:12+12=1。还去借来的11024:原式=1-11024=10231024。例3计算11×2+12×3+13×4+……+12001×2002+12002×2003。〔分析与解〕借一个12003和最后一项…  相似文献   

15.
应用题由事件、数据(也可以用字母表示)、问题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所组成,一般用语言、文字叙述出来。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搞好应用题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毕业班应用题的总复习。下面是用“一题多解”的复习方法进行举例。例某工厂计划加工6000个零件,前8天加工了计划的1/5,照这样计算,加工完这批零件还需要多少天?分析一先求出加工全部零件的天数,再求还要加工的天数。解法1 1÷(1/5÷8)-8=32(天)分析二先用分率求出余下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再求加工余下零件所需的天数。解法2 (1-1/5)÷(1/5÷8)=32(天)分…  相似文献   

16.
练习是传授新知、巩固深化新知的一种重要手段。进行新授知识的教学时,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师可分以下五个阶段设计练习题。 1.旧知迁移。这一阶段的练习题主要是新知准备题或新知导入题。例如,讲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相遇问题例1时,教师设计如下三道题。(1)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基本关系式是什么?(2)用简便方法计算出18×4+12×4的结果。(3)甲乙两个小朋友开始相距10千米.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2千米,两人同时相对行走1小时后还相距多远?两人同时相对行走2小时后还相距多远? 这三道题中,第(1)题可为新授后总结出“速度和×时间=距离”进行铺垫,第(2)题为比较例1的两种解法提供了方便,第(3)题具有导入新课,启发学生初步理解“相遇”的意义和条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数学中,有一些较复杂的应用题里,存在着正反比例的数量关系,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解这些应用题,比较简捷易懂。掌握其解法,无疑多了一把打开这类较复杂应用题的钥匙。 [例1] 加工一批零件,甲独作需3天完成,乙独作需4天完成。二人同时加工,到完成任务时,甲比乙多作24个。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解: (1)合作时间:1÷(1/3 1/4)=1÷1/12=1 5/7(天) (2)零件总数: 这道题里存在着正比例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解答。合作时间一定,两人加工的工作量和效率成正比例。甲乙二人的工作效率的比是1/3:1/4=4:3,工作量的比也是4:3。  相似文献   

18.
一、导入新课,展开讨论 出示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教师巡视,板书学生的解法,并让学生说出列式的理由。 ①140÷2×5(归一法) ②140×(5÷2)(倍比法) ③140×5/2或140÷2/5(分数方  相似文献   

19.
一次数学课,教师让学生用多种解法解答下题。如下图所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单位:厘米),面积为24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解题时,教师巡回检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解法有三种: (24÷3一4)×3÷2 24一(24÷3+4)x3+2 (24一4×3)÷2于是,在列这三种算式的  相似文献   

20.
〔习题3-1〕(1)算术平均误差:δ_Ⅰ=3.6、δ_Ⅱ=3.6;(2)标准偏差:σ_Ⅰ=3.9、σ_Ⅱ=6.2。〔习题3-2〕无周期性系统误差,无累进性系统误差。〔习题3-3〕(1)串联总电阻:R_串=5000Ω、绝对误差±5Ω,相对误差0.1%;(2)并联总电阻:R_并=200Ω,绝对误差±0.2Ω,相对误差0.1%。〔习题3-4〕相对误差3.2%。〔简解〕(1)测50mV时,毫伏表的基本误差为:γ_1=仪表满量程示值/测量值×仪表引用误差=100/50×1.5=3%;(2)温度附加误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