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三方面就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与思维训练进行一些探讨。一、计算教学与思推能力的训练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还要把思维训练放在重要的位五。我们在指导学生解计算题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如下一些训练。1.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在计算教学中,应把判断、推理作为逻辑思维训练的重点。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通过摆小林演示,对“9+2=11”进行判断、推理:先想9加几得10,因为9和1凑成10,所以就把2分成1和1,9加1得10,10再加1得11。教…  相似文献   

2.
开展数学活动课,可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使学生在“玩耍”中学知识、长才干。根据依于大纲,宽于教材,以趣切入,趣贯始终的原则,现将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六年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活动课设计如下。活动课题:“调皮”的小数点。活动目的:(1)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逆向思维的能力。(3)通过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教具准备:(1)数字卡片若干张,分别写0、1、2……9(写0的卡片多备几张)。(2…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在富于创造性的情境和氛围中才能顺利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良好教育情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点应抓好以下几点:(1)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创造动机;(2)广开思路,培养创造个性;(3)诱导学生运用联想和类比,学会创新;(4)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5)消除消极心理因素,培养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思维定势是指用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也就是习惯性思维。消极的思维定势,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启发学生敢于设想、大胆试验,突破习惯性思维的约束,从不同角度寻找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以下仅举两例,供参考。[例1]比较和的大小。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先通分再比较上。这时教育引导学生突破习惯思维的框框,大胆设想:先找出一个分数(第三者),用它作标准进行比较。得出了以下几种方法:(1)用“”作标准:ZIr。。,、,sl41。,1、54poop_>_._<_.>W_>…  相似文献   

5.
朱大禹 《江苏教育》2006,(3B):33-33
当前数学课的提问是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不少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行动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因此,提问要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注意:(1)要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活动,即通过学生的探索和思考再做回答。(2)少提那些只要用“是”或“否”来回答的封闭性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在思考中学习。  相似文献   

6.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先出示教材第63页例1的第一问:27加2得多少?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出示第二问:27加5呢?  相似文献   

7.
作者总结本校近几年来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创新思维潜能的一些做法:(1)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2)培养师生融洽情感,创造良好平等气氛;(3)挖掘教材美,激发学习求知欲和创新欲;(4)努力创造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激发学生思维潜能;(5)正确进行学习评价,保护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潜能。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新世纪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一)”。 教学设计与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出示课本资料(如图1)。  相似文献   

9.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文/万霞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问题,摸索思维的规律。例如,在《我的“长生果”》一课的教学中,围绕四个主要问题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1纵深思考:...  相似文献   

10.
归纳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儿童通过数学教学必须学会的学习方法。怎样教儿童学会归纳呢?一般可分为两步:第一步:具体。即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获取有关的感性认识。例如教学“9加几”的计算方法,先借助摆小球计算“9加几”,10个格子的金中有9个小球,盒外有2个小球,在学生明确盒内及盒外小球的个数后引出问题:一共有几个小球?即怎样计算9加儿呢?启发学生思考:小球怎样摆放别人就能很快地看出小球是多少个呢?学生答出:拿金外中的1个放到盒内,一看就知道是11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边操作…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平台,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攀登;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的充满智慧的问题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锻炼思考能力:问题教学模式已广泛地为大众应用。无论是教师的呈现型问题(预设的)还是学生的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生成的)都是驱动教学动态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教师有质量有意义的提问更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行沟通的重要途径,是课堂高效的有力保障,同时也展现了课堂的魅力和教学的艺术:它成为教师备课过程中一个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钟栋 《甘肃教育》2009,(8):26-26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和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不但能学以致用,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学习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定律后,我先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在汽车启动和停止时,为什么会后仰和。前伏?(2)小轿车上的乘客为什么必须系安全带?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些问题的设置和讨专虮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和生活实际联系得非常紧密,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14.
卞丽娟 《考试周刊》2011,(36):48-49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妙,就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往往能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热情,提高学生思考的质量,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思维层面飞跃。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充满灵性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一、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1.从答问中学会提问题回答问题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问题设置的好坏是能否激发学生有效思维、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思考兴趣,让悬着的果子摆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位置。通过问题的解决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且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使学生通过层层剖析,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有所发展。这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采取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教学策略,启发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用各种不同思维方式去解答问题。从而挖掘学生思维潜能,拓宽学生思维途径,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一、一题多问,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多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方案的思维。例如:“化工厂有男工300人,女工240人……”让学生补充问题可得到: (1)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2)女工比男工少多少人? (3)男工人数是女工的几倍? (4)女工人数…  相似文献   

17.
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质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是,质疑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作为中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究竟应当如何质疑,如何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意识呢?  相似文献   

18.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首先需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审题。现介绍几种应用题的审题方法。一、想象审题法首先让学生默读、思考,弄明白应用题条件、问题。然后教师用纸遮盖某一条件或问题,让学生说出条件或问题,逐渐到默读完应用题,闭上眼睛能把应用题中的情境再现。例如:小明做9朵红花,做的红花比黄花多2朵,做了多少朵黄花?此题学生看题后往往根据题中的“多”字错列式为:9+2=11(朵)。如果学生能根据题意,想象成图形(适应于低年级)或线段图(适应中于高年级),那就很容易得出…  相似文献   

19.
一、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把人的思维分为形 象(直觉)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 三种。我们可以把这三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归纳 比较如下: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所要注意的主要是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例如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某班有四个课外活动小 组,已知有十的学生参加语文小组,十的学生参加数 学小组, 的学生参加艺术小组,还有6名学生参加 科技小组。如果参加者互不重复,该班有多少人? 一位高年级小学生是这样思考的:把全班人数看 作单位1,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与“6人”相…  相似文献   

20.
一、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来自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我在教学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为了帮助学生记住“9”的乘法口诀,我先让学生思考下面一些问题:1个9是____(比10少____),2个9是____(比20少____),3个9是____(比30少____)……然后让学生积极动脑,从观察口诀的特征中去发现规律,学生经过比较,类推得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从而很快地记住了9的乘法口诀。由于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比较9的乘法口诀特点以后,又发现了“9的乘法口诀中积的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