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科学设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和目标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整体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系统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形成了具有南航特色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
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璐  赵永久  丁岚  黎宁  丁娇 《科教文汇》2014,(28):70-72
本文通过科学设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和目标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整体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系统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形成了具有南航特色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0,(3)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转变,我国高等素质教育的改革,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电子信息工程的教育模式中,应当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此有效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双一流建设战略的背景下,分析了电子信息类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所具备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从政府政策、社会经济、法律制度、协同资源方面分析了外部因素在协同创新实施中发挥的作用,从学科建设、科技研发角度分析了电子信息类高校通过协同创新同时实现服务行业与学校建设,构建了电子信息类双一流建设高校协同创新的校地协同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共建模式、高校科技创新园区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阶段民族大学在人才培养、就业问题和公平等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应进一步提高民族类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和群众基础,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和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的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突破口,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的"四依托四结合"全新的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四依托四结合"全新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实现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发明专利库、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创新创业导师"四位一体",通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使学生由"自在"走向"自为"。通过构建合作、开放、服务、辐射"四依托四结合"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就能有效地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通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四依托四结合"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21,(15)
科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机制,对民族类院校公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有数据显示,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出现创新实践能力不强,就业方向与本专业不相关等显著问题。因此,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前置化培养体系,是民族类高等院校公管类专业建设亟待关注的问题。鉴于此,基于科教融合理念,梳理传统公管类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既有问题,分析科教融合教学培养模式的优势,探索民族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淮阴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设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为例,面向新工科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结合ICT创新基地平台,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在理论及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思路,包括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模式、课程思政建设以及课程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以此提升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践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对产业转型期,分析了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评价机制多方面提出了构建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这对推动高职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凌君  唐涛  匡纲要 《科教文汇》2012,(31):44-44,50
我校“遥感图像解译”课程是面向电子信息类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针对学生专业方向和应用背景,在分析“遥感图像解译”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实施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加强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建议,以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课程群的特点,在“专创融合—虚实结合”的要求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堂专业教学相结合,以及虚拟仿真与实物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在“专创融合”方面,具体举措包括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做法引入课堂;改造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案例,形成实验和课程设计案例,反哺课堂教学。在“虚实结合”方面,根据各门课程的具体要求,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开发仿真实验,形成跨课程、多层次、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工程认证以产出为导向人才培养的要求下,课程群内各课程相互支撑,循序渐进,以具有创新性的项目和作品产出为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视野和能力的电子信息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诗德 《科教文汇》2011,(6):166-167
园林植物类课程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文章以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为切入点,就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师与学生角色、教学内容与校本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指出了高职园林植物类课程改革的方向及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以CNKI期刊库从2008-2018年10月发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论文作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高产机构分析、高产作者分析和研究主题分析,展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热点,并追踪最新前沿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研究的热点主题呈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模式改革研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模式研究和创新创业人才课程实践研究4个方面;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加强OBE教育模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研究将是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当前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不能够满足工商管理类人才队伍思政建设要求。为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思政素质,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从学校、教师队伍、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四个环节构建"五位一体"模型,并使用观察法、案例调查法、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做到各环节相互影响、形成合力,以此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思政创新人才培养模型,共同作用于人才培养过程,进一步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思政素质。研究成果对工商管理类人才思政培养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几个问题出发,提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4+6"模式,指加强以学生、教师、学校与企业的4个方面建设,强化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满足学生的"成才要求"为主线、打造以团队协作为主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以优化课程结构为重点、以创新"基地"为中心、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平台的6个多元化层次建设。  相似文献   

16.
《科技风》2017,(10)
电子信息课程是高职院校所开设课程中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理解。而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有很多的局限性。通过开放型电子信息类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认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更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目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对电子信息毕业生知识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论文在研究了国内外各类大学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创新实践教学取得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国内大学如何改善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新思考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是学生学习相关理论、增长技能的基础。创新创业课程“教什么”的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关键所在。在总结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9.
科研基地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搭建依托科研基地的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发挥科研基地在软硬件条件等方面的优势,将科学研究工作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对于丰富高校教学工作内涵,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科研基地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更好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国家做好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地方高校视角探讨安全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如何主动适应新工科建设需要,并以专业课程“安全生产法规”为例,分析其课程改革背景及必要性,提出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基于案例教学的实践型研讨班以及推动课程考试由“知识考核型”向“知识+能力考核型”转变等方面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并介绍教学改革实践思路及具体措施。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来看,相关课程改革措施能够促进地方高校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要求相适应,有助于学生工程应用思维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