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互联网应用、数据库建设、创意设计等十个领域的多家众创空间负责人、运营团队、入驻创客、创新团队调研显示,众创空间行业发展呈现"一横一纵一圈"的立体发展趋势,并且成为传统企业探索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众创空间正在成为城市创新创业网络平台,未来或发展成为一种新兴产业类型.然而众创空间行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对接不足、政策支持不精准;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与国际创新资源衔接不足及集成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困难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建议众创空间行业发展应沿着协同、效率、集聚、对接的生态学路径前进.  相似文献   

2.
众创空间作为"双创"服务的载体和平台,经过2015年的起步,2016年的爆发式增长,目前已基本过渡到调整、沉淀、平稳期。梳理了众创空间的概念,经过对厦门市众创空间发展的数据分析,指出目前众创空间面临的问题,提出众创空间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突破自身发展瓶颈。"互联网+"运营模式已然成为众创空间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在建立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的实践中实现了新的发展,并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众创空间"这一概念。众创空间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本土化创客空间,即在西方创客文化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创客空间中融入了中国特色。从创客空间与众创空间定义入手,将众创空间与创客空间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众创空间案例,进一步挖掘众创空间的特征,尝试对众创空间这一学界尚未给出明确定义的概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时代,实现众创空间的快速发展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我国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驱动。本文对舟山群岛新区的众创空间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存在缺少顶层设计、盈利模式单一、资源相对缺乏、服务提供有限等问题,从而提出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创新策略,为舟山以及类似的四五线城市的众创空间发展建设提供意见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众创空间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互联网+"时代大众创新创业需求的新平台,其建设工作是云南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新突破,以云南省已认定的130家众创空间为分析基础,剖析云南省众创空发展概况,总结云南众创空间发展成就。  相似文献   

6.
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大学生创业团队自身情况、众创空间孵化管理模式、孵化资源丰富程度、孵化时限等相关数据,分析高校众创空间孵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高校众创空间存在孵化资金短缺、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创业实践教育培训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优化创业金融服务、健全‘互联网+创业’孵化模式、组建创业导师团队”三方面的对策,以期推动高校众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创新2.0和工业4.0模式形成,创新更加具有民主性和开放性。众创空间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撑平台,使创新创业由0~1成为现实。本文将传统的价值共创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价值共创的视角下对众创空间的价值创造结构进行构建。将"四众"融合引入到众创空间中,探讨了众创空间"四众"融合的特征,并进一步对众创空间"四众"融合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云南省众创空间孵化方向,对云南省众创空间情况统计表中的孵化方向内容进行关键词提取,借助ROST、Spss及NetDraw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共词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绘制共词网络图,进而得出云南省众创空间孵化方向主题、热点及趋势。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众创空间建设如火如荼,创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创业研究的重要基础,能够有效指导众创空间建设并支撑其学术研究开展。在梳理国内外创业生态系统和众创空间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众创空间研究的一个系统框架,提出基于创业生态系统开展众创空间研究应以价值共创为核心,关注众创空间发展阶段和创业流程,着力解决如下问题:众创空间的内涵与外延,众创空间的纵向演化与横向比较,众创空间的需求、供给及其均衡,众创空间的结构维度及其相互关系,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与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10.
众创空间建设呈现多元主体的局面,不同开办主体有着不同定位和利益诉求,高校作为众创空间特殊的建设主体,该如何进行定位?将基于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广科Mi创空间的案例分析,探索高校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策略。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创业服务领域的相关知识和众创空间操作层面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1.
通过阐释众创空间的内涵及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以生态位的理论视角构建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并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双创中心为例,分析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策略,对龙头骨干企业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发展提出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陈飞雁  倪芝青  张倩  刘斌 《科技通报》2019,35(7):212-217
新形势下,国内外学术界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众创空间的研究。然则至今,对众创空间的研究还是以理论研究与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分析较少,导致了众创空间建设的理论研究缺乏实证分析和数据分析的支撑,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评价体系。《中国众创空间发展蓝皮书2015》明确指出,建立一套考核评价体系乃当务之急。本文拟从理论研究出发,以杭州为例,剖析杭州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建立众创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相关城市众创空间发展调研,进一步提升杭州众创空间建设水平,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杭州众创空间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为同类城市开展众创空间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正步入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知识社会,互联网技术是基础手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肩负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以高校为主体的"众创空间"应时而生。文章拟运用"知识建构共同体"相关理论,以湖北工业大学"创客汇"APP的设计开发为例,分析高校"众创空间"所采用的"互联网+教育"的建设思路,着力打造新型创客空间。  相似文献   

14.
众创的概念模型及其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创新2.0模式形成,创新民主化环境和条件成熟,大量实践表明:大众创新成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在梳理传统创新模式向"众创"模式演进的基础上,尝试性界定了众创的概念及其内涵,根据创新主导者的不同将众创分为企业主导式众创和大众主导式众创,提出了众创的概念模型,并结合Innocentive网站的创新众包模式和苹果的App Store模式,对众创的典型实践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有关众创需要深入研究的空间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按照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总体部署,南京市众创空间保持健康可持续发展态势.以2019年年报纳统众创空间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众创空间总体情况、孵化绩效情况、众创空间运营情况等方面的分析,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和建议,引导众创空间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众创空间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众创空间建设和发展的客观需求,必须改变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以众创空间为依托、以众创空间为引领、以众创空间为平台、以构建众创空间为动力,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改变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建设输送技术过硬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7.
张肃  靖舒婷 《情报科学》2017,35(11):61-65
【目的/意义】从知识生态视角研究众创空间的发展,构建并分析众创空间知识生态系统模型有助于明确众 创空间运行需求,帮助建设和管理。【方法/过程】通过分析众创空间的基本内涵,对众创空间知识生态系统进行了 定义并明确其要素组成,构建了众创空间知识生态系统模型。通过分析众创空间知识生态系统运作的知识分布、 知识互动、知识竞争和知识演化的特点,解释其知识共享机制和方法。【结果/结论】研究指出,应不断优化众创空间 知识生态系统的环境和管理机制,打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以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015年以来的159项众创空间政策文本进行量化研究,将众创空间政策划分为自由放任型、部分参与型、策略引导型、政府主导型4种政策类型和17种具体政策工具,并分析政策工具的时间和区域特点,逐步剖析众创空间政策的规律,结果发现:众创空间政策呈现一定时间和区域分布规律,政策工具覆盖面较广,但缺乏系统性,政府介入力度较强的政策工具偏多,部分有效的政策工具使用不足。最后提出在打造"双创"升级版中,众创空间政策工具的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文章基于国家创新系统视角阐述了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及其所建专业化众创空间的桥梁作用;对已批建的科研院所专业化众创空间进行深度分析,剖析其内在运行特征;并结合案例研究,梳理科研院所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思路.研究表明:相比传统众创空间的"自由生长"之路,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则走的是"精细耕作"之路,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具有新型研发机构属性的科研院所应是未来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最后,从立足专业优势、创新运行机制、完善融资渠道、做强创业平台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众创空间发展现状的调研获得第一手材料,归纳总结该市建设众创空间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根据当前众创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