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炒作”一词的最初出现,原本是读者对有人把新闻像商品、广告一样炒作不满而提出的,然而正如当前存在的好多词义转换现象一样,如今“新闻炒作”也成了新闻界一些人推崇的东西。他们认为:好的新闻题材就是要炒,“新闻炒作”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引起人们对新闻的关注,问题的关键不是使用了哪一个词,而是看新闻事实本身该不该炒,炒到什么程度。 在讨论问题的关键词时,应该遵守同一律。“炒作”一词,最新版的《辞海》没有辑入,只对“炒”字标了三种解释,其中只有“把东西放在锅里翻拨使热”的解释或许与“新闻炒作”中的“…  相似文献   

2.
说到“炒”新闻。报纸、电视已经运用得很娴熟,其实广播更应该作好这篇章。这篇章作好了。不但可以弥补广播本身的不足。而且还可以树立电台的良好形象。什么是“炒”新闻呢?我认为。所谓的“炒”新闻,就是多家媒体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当然,对广播而言。还有一条:增加新闻的播出次数。那么。广播怎样才能把新闻“炒”得新鲜热辣、有声有色,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呢?  相似文献   

3.
谈谈“炒”新闻孙世恺近些年,“炒”字盛行,“炒”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甚至在新闻界也出现了“炒”新闻。“炒”新闻之风越刮越盛,已经成为一股不正之风。它影响舆论的正确导向,破坏新闻的一些原则,损伤新闻工作者的形象,给读者造成很坏的后果。(一)所谓“炒”新闻...  相似文献   

4.
“硬伤”,就是确确凿凿的伤疤。一个人看了认为是伤疤,十个人看了认为是伤疤,一百、一千、一万人看了都毫不含糊、语出一辙:伤疤。如果严格说是伤疤,马虎点则不算伤疤,就不是硬伤。生活中带硬伤的物品多得很。苹果溃烂一部分,瓷壶碰豁一处,都是硬伤。文章有没有硬伤?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在我看来,现在这方面的问题还十分严重,甚至已到了令人心焦或惊呼的程度,特别是报纸、刊物上文章硬伤之厉害,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理伤之一:错别字繁乡现象写错别字,是文章之一大忌。占人笔下绝少出这方面的丑,他们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  相似文献   

5.
李玮 《视听纵横》2009,(3):47-48
一、杭州方言类节目的形成 2004年,娱乐化风潮吹向电视界,1月1日,作为杭州电视界第一个方言类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横空出世,迅速走红。一年多后,与阿六头搭边的“阿六头私房菜”、“阿六头休闲自助茶餐厅”等纷纷冒了出来,可谓是风头出尽。4月底,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的《我和你说》冒了出来,迅速走红。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同志为本文写下的这篇编者按,现刊登如下:对新闻工作者来说,“炒冷饭”是个贬词,指的是采编人员缺乏创造性,重复别人早就写过的题材。但是也不尽然,有时“冷饭”到了高明的“厨师”手里,就变成了色香俱全的美味。当前流行的“扬州炒饭”“广州炒饭”,不都是冷饭炒成的么?关键在于“炒”的艺术,“炒”的技巧。卢小飞同志就是把中日儿童夏令营的旧闻“炒”出了水平,“炒”出了新意,“炒出了一个令全社会振聋发聩的重大主题。这里有许多值得总结、值得思索的东西。在她写的体会文章里提到,采写新闻常常凭灵感办事,其实这里讲的只是一个方面。灵感的触发是一种偶然,而这种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试想,如果一个记者平时缺乏热情,缺乏积累,缺乏思考,缺乏责任感,也就是说,本身已经不是一块燧石,恐怕怎么碰撞也碰撞不出火花来。同卢小飞同志一起为“炒”好这盘“冷饭”而牺牲春节假日奔走采访的刘亮明、祝华新、董伟等同志,同样也是值得称道的。在有些人看来,他们简直太傻了,值吗?这里就有个价值观问题。我们要把人民日报办得高出一筹,就需要这样一大批时时刻刻都在想发出火花实现自我价值的“燧石”,一大批甘于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奉献的“傻子”,一大批实心实意为人民烹制最佳精神食粮的“厨师”。而这“一大批”,就在我们中间,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7.
田加刚 《青年记者》2007,(24):28-29
2007年度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假新闻年”,造假记者获刑,甚至新闻出版总署亲自部署“打假”,这都是之前闻所未闻的。本文梳理和盘点一来年主要的假新闻以及恶炒新闻,既是回顾与总结,也是廓清迷雾看真相。  相似文献   

8.
准确定位是办好栏目的前提为什么有的读者喜欢看这种报纸,而有的读者却喜欢看另一种报纸我想,受读者青睐的报纸,除了好的标题、好的文章、好的版式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报纸的定位问题,即你这张报纸是办给什么人看的,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哪些人我们必须首先具有这种定好位置的意识,才能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及其不同的阅读口味,设置出一些好的栏目去吸引读者、去占有市场。《语文报·初中版》是一份面向全国广大初中生,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的专业性较强的学习辅导类报纸。多年来,它一直紧紧围绕着“读”“写”“说”“想”“练”“…  相似文献   

9.
漫画的标题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竣工后,园内暂无匾额对联,这时贾政曾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在这里贾政道出了一个对“标题”的美学观:有了标题便会使作品生色,没有标题便会使作品减色。作文章、画漫画也同此理。我们不是经常说标题是作品的眼睛么,有了好的标题,便把作品的思想和精神概括地突现出来了。好的标题也能吸引人,很多时候读者是看了标题后才产生了看文章的欲望。  相似文献   

10.
2002年9月,丹桂飘香,云淡风清,常熟市档案馆新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了。新落成的档案馆顺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新要求,提出了“既为您提供档案,又为您提供休闲”的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为公众营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休闲氛围。宽敞休闲的文档阅览室“吴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经行。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齐女墓荒秋草色,言公家在旧琴声。我来正值中秋夜,一路哦诗看月明。”跨入阅览室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首镌刻于阅览室南面墙上明朝诗人沈玄的《过海虞》。糙白色的字嵌着细细的碎瓷小粒,在深朱红底色的映衬下…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炒风”日盛,被“炒”得炙手可热的几道主菜是:股票、房地产、明星、文稿、高尔夫、纪念品……。翻手为云,复手为雨的“炒”家怎么“炒”?今年将“炒”什么?请看内文。  相似文献   

12.
"假日讲座"--公共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汪亮 《图书馆杂志》2003,22(10):51-52
本文论述了浙江图书馆假日讲座的定位及其特点,探讨如何做好“假日”文章,让公共图书馆成为市民“在学习中休闲,休闲中学习”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北京有雪     
不是“听说”,是“看说”。一个从未谋面的女朋友发个短信过来,说“北京下雪了。”寥寥五个字,我真不知道如何应对。我所在的这个城市,此时正是阳光大好,和风煦暖的日子,我无法也无力去想象那家伙如何在那片阴沉暗哑的天色下怀着伤风悲秋的心情用肿胀的手指给我按出了这条短信。  相似文献   

14.
题目写得甜蜜蜜,其实是他太痴迷。痴迷谁?新闻:谁痴迷?两杠三星的长垣县人武部政委赵丙元。读者您说说,他一个人武部政委,抓抓民兵、抓抓征兵就行了,可他倒好,常“大言不惭”地说:“工作出报道,报道促工作”。一套一套的,没治了。27年前,他还不够应征的年龄,就抱着一大堆批满“优秀”的作文本死磨硬缠着接兵干部,扬言“要到部队长才干”,非要人家收他到军营。当时的接兵干部看这“小孩”字写得不错,文章也“马马虎虎”,条件一松,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嘎子兵”。看接兵干部对他挺“感冒”,这小孩干脆显山露水,当面背…  相似文献   

15.
再说“炒”     
不久前写了一篇《说“炒”》,意犹未尽,现在再说“炒”。 “炒”图书有多种多样,一些业内人士互相效法,心照不宣,彼此认同。 一般地说,“炒”得越凶,劲头越大,花费越多的图书,是一些夺大奖的参评书。“炒”是扩大影响,“炒”是促销手段,“炒”的动机和目的是使出版社名利双收。不然,谁会花那么大的力气干这等“傻事”。  相似文献   

16.
闲话不闲听     
一次,我在一个乡机关食堂吃饭,一位熟人开玩笑地说:“怎么也没给你单炒两个菜?”另一个人马上接过话茬:“连县委书记来都吃蒜头啃凉馍呢,甭说他!”如果不介意,这话就在一阵笑声中过去了。可我当时多了个心眼,这个乡离县委住地偏远,怎么这人一张口就说到县委书记呢!况且说的有鼻子有眼。常言说,无风不起浪,这事莫非  相似文献   

17.
俞亮鑫 《新闻记者》2006,(12):50-52
近年来,内地媒体娱乐新闻变得非常热闹,炒种种黑幕、炒性感话题、炒大腕“骂街”、炒女星“怀孕”、炒明星生死……真真假假,此起彼伏.虽然可以炒得一时沸沸扬扬,铺天盖地,不乏轰动之势,但被戳穿后人们就会发现,这类消息大多是娱记们没事找事,故意编造。因此,有人感叹道,娱记,愚记也——专事愚弄读者的记者。这话虽然说得有点刻薄,但实际上,这股恶炒之风在娱乐圈越刮越猛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陈云同志曾经对《人民日报》的同志说:“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全国发行的对开大报尚且要多点“豆腐块”,更何况四开、八开乃至十六开的企业报。现在展开各地企业报,也常见一些令人乏味的  相似文献   

19.
正确进行热点引导,是党和政府赋予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也是人民群众的希望。然而在热点引导中,采编人员往往容易忽略或处理不好这样几个问题。一、局部与全局的问题往往在宣传好事时不注意引导人们找差距,坏事出现时光顾炒新闻,忽视正面引导。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采编人员把出现的小事夸大,把个别现象说成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们看了文章后眼前一片漆黑。比如,某报刊登重庆嘉江彩虹桥垮塌一事,没有说情是这个县的个别主要领导干部,因受贿搞成“豆腐渣”工程,造成了严重的桥塌人亡事故。由于缺乏正面引导,有的人看了就说共产党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有了好的内容还要有一个好标题。俗话说“又要衣装,佛要金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可以说“文要题装”。拿报纸来说吧,一天四大版,甚至八版十二版,有多少文章啊。先读哪篇,后读哪篇,或者只看不读,常常取决于该文是否有个好标题。下面的文章标题是能引起人们闲读的兴趣的:《开封要“开封”》(《羊城晚报》1994.4.2第10版)在正题之前还有引题:“原来是京城,后来是省会,现在成了省辖市,再往下滑会怎样?”正题就作了回答:开封要“开封”。这个标题妙在作者巧用了“换义”的修辞法,利用词语多久性这个条件,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