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以纪念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创立和爱因斯坦对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伟大贡献。纪念这些科学巨人的伟大贡献,不禁使人想到:是19世纪末的物理学危机成就了20世纪的这些伟大发现。现在,物理学正面临新的危机。笔者自1992年以来研究一种新物理过程,涉及的问题存在于实验室工作和天体物理等多个方面。在实验室方面有:室温下电解重水可出现“超热”和(d.d)聚变;低电压下氘气辉光放电产生>~10keV-100keV的X射线和γ射线,并且也有(d.d)聚变……这些都超出了现有核物理知识范围。具有更大挑战性的是:室温电解轻水(~…  相似文献   

2.
    
“我发现了一扇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门。”约翰说。他的老板安德鲁·克拉克看了看约翰,冷笑着答道:“别胡说八道了!你是在编科幻小说,不是在研究科学!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门’,科学界早就有过论证了。”“我真的发现了——它真的存在,而且我还从那扇门进出过呢!”“你喝醉了吧?”  相似文献   

3.
《科学》杂志2002—2期刊发了翟向华、李新洲二位先生的题为“引力:1687—2001”(下称《引力》)的文章,文中一些观点在笔者看来是有问题的,现提出不同看法向二位作者请教。(一)《引力》一文中说:“德国物理学家考夫曼(W.Kaufmann)测量β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发现电子的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达到光速时它将变为无穷大”。此即“质增”说,本文对此持否定态度。理由如下:1.众所周知荷电粒子不可能被加速到光速,相对论认为这是由“质增”造成的,而电动力学认为这是加速运动的荷电粒子产生辐射从而失去能量、动量,使速度降低使然。在…  相似文献   

4.
冷聚变疑团     
15年后,冷聚变从美国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简称DOE)第二次获得为自己正名的机会,以前能源部常常被冷聚变支持者们视为他们最大的敌人。现在这次重新评估,很多人希望要么能够给这一领域正名,要么就一劳永逸地否决它。不过可惜的是,历史再次重演,评估结论是,冷聚变成立的证据仍然不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5.
神光Ⅱ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惯性约束聚变(ICF)研究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可控核聚变,为人类提供理想的能源。神光Ⅱ高功率激光装置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家“863”计划支持的大科学工程项目。该装置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高性能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是我国中近期惯性约束聚变重要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洒水车始于何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里为了保持道路清洁 ,减少尘土飞扬 ,环卫部门往往派出带有优美音乐的洒水车 ,为道路洒水除尘。人们往往认为这种洒水车是洋人首创 ,因为它在中国城市里出现时间较晚 ,其实 ,并非如此。我国洒水车究竟始于何时 ?何人创造 ?近年来一直是众说纷纭的事。有的作者在报刊上撰文认为 ,我国古代洒水车始于北宋。其主要根据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周辉著《清波杂志》卷二记载 :“旧见汴都细车 ,前列数人 ,持水罐子 ,旋洒路 ,过车以免埃蓬勃”。当时汴都 (今河南开封 )的洒水车 ,只是一种手推车式的车子 ,车前有人持水罐 ,用水罐沿路洒水 ,以避免车过…  相似文献   

7.
江晓原:在美国爆发“科学大战”已经有十年光景了,两三年前,国内比较敏感的学者开始报导这场大战,并逐渐引进一批与此有关的书籍(本版曾评述过的《“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科学大战》等即是)。这本《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话曝光》是这批书籍中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8.
宗教对付科学的策略科学的世界观和宗教的世界观,是不可调和地对立着的。宗教反对人们对宇宙、对地球的任何科学探讨。甚至亚里斯多德一托勒玫的宇宙学说,同古希腊的一切科学学说一样,也曾经被宗教反对和排斥过。基督徒中出现了以反对科学为职志的“学者”。神甫拉克达戚坚决否认大地是球形的学说。他以为不可能有“对蹠人”。因为,圣经上没有一句话提到过这种同我们脚底对脚底站着的人。修道士科兹梅在535年,编写了一部“以基督徒所不容怀疑的圣经证据为基础的”“基督教的宇宙形象图”。他同样以“没有对蹠人”为论据,否认大地是球形的。他认为,地是长方箱子的底似的东  相似文献   

9.
闪光点     
从事惯性约束聚变(ICF)的研究人员与他们的能源部监督人员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辩论可能会发展到白热化程度。美国的一项利用激光器或粒子束照射轻元素小丸的研究计划的正式目标是产生微型的热核爆炸,旨在检验核武器的效果(参见本刊1989年6期的“科学与火众”)。因为相信与该项技术有关的知识可能有助于制造氢弹的努力,能源部一直试图对该项研究的大部分内容加以保密。  相似文献   

10.
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作为当代两大基础理论柱石之一的相对论,学界对它历来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一是“天才”理论,好得很;另一则是“灾难”性的,糟得很。·国际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折桂者阿耳文(H.O.G.Alfven)称相对论“不过一小摆设”,“抹煞了科学与伪科学之间的界线”。·资深理论物理学家韦斯雷(J.P.Wesley,德)博士说“相对论从来不顶用”。·得克萨斯大学终身荣誉物理学教授伯纳斯(J.G.Bernes,美)认为相对论是“一场灾难”,疾呼“是改变盲目迷信相对论的时候了!”·中科院院士理论物理学…  相似文献   

11.
如何把创造学教育同群众发明革新与合理化建议活动结合起来,提高群众发明创造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我认为成立“发明与革新研究所”(或称“创造学研究中心”)是最佳方式之一。“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发明创造思维、活动过程、成果的一门科学.它的重点是探究创造的科学方法与理论。它与群众性的创造发明活动结合,就会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根据我国抽样调查,一般认为在掌握创造的科学方法之后,一个发明创造、革新、试验项目.周期可比预定计划时间缩短1/3.所需成本费用可减少1/4;这就充分体现了创造学的威力.它能有力地促进发明与革新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黄苇寅韦  陶陶 《科教文汇》2007,(9X):191-191
苟子由于其《正名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位唯名论者。荀子的确认为名与物之间具有“任意性”或约定性,但这种“约定俗成”是建立在客观实际之上的“约定俗成”,词语与客观事物间是有联系的。荀子主要持唯实论观点。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科技新时代》2004,(4):6-7
看了《怎么处置“哈勃”》(见3月号)一文后,我不禁想到了曾为人类的太空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未来。一个美英专家小组发布报告认为,“哈勃”太空望远镜未来可能有3种命运。其中最理想的一种是在2010年前发射两架航天飞机去维修,以延长这台望远镜的寿命,最大限度地利用它的科学观测能  相似文献   

14.
由于“索卡尔事件”的发生 ,“科学大战”被西方媒体传得沸沸扬扬 ,可以说在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这场“大战”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是知识界少有的 ,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表面上看 ,这场论战发生在“有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 ,似乎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之间的较量。实际上 ,当我们冷静地解读论战双方的文本时 ,就会发现 :论战双方阵线并不分明。在“科学卫士”中 ,有“科学”和“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而在“后现代思想家”中 ,也有“反‘科学’”和“反‘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技术比西方落后绝不在于中国人的智力水平比西方人低,而在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很尖刻的话:“中国人就个人从事研究的禀赋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中国的科学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任其自生自灭的话,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认为它可以取得任何成就。” (引自怀特海著《科学与近代世界》)  相似文献   

16.
四川绵阳,一片名为科学城的寂静山岭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坐落其中。穿越研究院内连绵山坡,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在山林中闪现。这里拥有我国在该领域一流的科研团队、一流的科学设备,目标是探索人类获取能源终极梦想——“激光惯性约束聚变”。  相似文献   

17.
核聚变能是最理想的清洁新能源。等离子体研究所已建成的中国第一个、世界第四个超导托卡马克HT-7核聚变实验装置,其上实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正着手建设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 HT-7U大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在实际使用纯聚变能之前,建造托卡马克型的稳态聚变-裂变混合堆,是发展我国洁净核能系统的重要一步。等离子体研究所将为聚变能的开发及其前期利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恐怖事件未过,克隆技术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01年11月25日,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ACT)宣布:首次克隆出了有6个细胞的人类早期胚胎对此,肯定者认为值得尝试,但反对者认为这是向克隆人迈出了一大步克隆人也许并不那么可怕,这种探索透露出我们人类骨子里的一种愿望:自己设计自己,取代自然进化这个“上帝”  相似文献   

19.
“某种介质”如果有一个人说,太阳光越是照射我们,我们就会越冷。你肯定认为这个人是个疯子。这怎么可能呢?太阳光是电磁波,是能量,它传播到哪里,能量就流动到哪里,所到之处的能量密度(单位面积的能量)肯定会增加。处在阳光中的我们当然会越来越热了。可是我们若走进某种材料里  相似文献   

20.
正"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很多人小时候,都唱过这首儿歌。只是,在一批批科学家们的努力下,"人造太阳"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科学模仿的"人造太阳",是一种通过可控热核聚变形成的清洁能源,它可以有效解决世界能源紧缺问题。目前,全球科学家们研究实现可控热核聚变的路径主要有两种: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在惯性约束聚变的道路上,雷洁红已经默默地走了14年,也许"人造太阳"真正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