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时评与杂文的发展呈并驾齐驱、共同繁荣之势,原先在特定政治生态下嗫嚅谨言的时评,随着政治舆论环境的开放、宽松而兴盛起来,而原先以"曲里拐弯"地批评和讽刺见长的杂文,相形之下似乎有点"失势",但继续葳蕤地生长,不过搀杂的"时评味"愈来愈浓郁.  相似文献   

2.
好的言论,当从现实生活中撷取一朵朵一片片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编织成理性的花环,再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我较长时间从事言论、杂文写作得出的一点体会之谈,是耶非耶?谨录于此求教于大方之家。纵观我20多年的文字经历,基本上搞的是言论,我把杂文包括到这里所说的“言论”之中了。因为依我之见,杂文就是以作者个人的身份和笔触来“言”和“论”社会上的人、事、理,不过,杂文与通常的言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社论等等)相比,要更带着文彩、情感和哲理。更运用形象思维。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有一个观点:杂文“时评化”则杂文死,时评  相似文献   

3.
体现媒体思考力--《中国青年报》新闻时评创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拥有53年历史的<中国青年报>,从早期的评论员文章、副刊言论,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思想杂文,再到1984年创办的新闻批评性栏目"求实篇",一直在探索新闻与言论的结合.从"求实篇"到"冰点时评",从"法眼"到各新闻版面的专栏时评,人们可以看到媒体思考能力不断以及媒体自身创造力与公信力不断打造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杂文和时评的不同点,我觉得大体说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文体不同。 时评在体裁上属于言论。又因它为“时”而著,因“时”而评,借助新闻事件发感慨,所以它属于新闻评论,是新闻家族里的成员。 杂文,不仅内容“杂”,古今中外,天地宇宙,均可入体;就其创作整体而不是就某一篇来看,杂文的形式也很“杂”:既有“外壳”上和时评相类似、但写法不尽相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不少报纸都在一版或专版上开辟了一些时评性杂文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河南日报的《纵横谈》等等,这些专栏发表的文章,均以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为据议论说理,所以叫时评性杂文。时评性杂文具有新闻、文学和说理三位一体的特征。一、新闻特征报纸时评性杂文专栏里的文章虽不属新文体裁,但它具有明显现实性和时效性的新闻特征。一是它据新闻事实议论说理,能够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中出现的问题和动向。鲁迅说,杂文是反映“时代的眉目”,就是强调杂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要便捷敏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6.
陈栋 《今传媒》2009,(11):4-5
1952年出生,湖北仙桃人,当过农民、教师、政府公务员.1984年开始评论和杂文写作,1986年投身新闻界,现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南方周末>编委.已出版<中国的羞愧>、<早春的感动>等著作17种.2004年,以时评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问鼎鲁迅文学奖,他因此成为"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唯一的杂文获奖作家.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一种区别于传统新闻评论而又并不属于杂文范畴的"新闻时评",在全国各地的晚报、都市报和网络上骤然兴起,风行开来.从新闻史的角度来看,这应该是新闻评论的"第三次高潮".  相似文献   

8.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  相似文献   

9.
如今,新闻信息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不仅想及时地了解该事实的发生过程,同时也想知道该事实的性质和意义,人们希望新闻在传播过程中除传播事实信息之外还能够传播观点信息。作为传播观点信息的重要文体——新闻时评应运而生。那么,究竟什么是新闻时评?它和杂文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一般认为,媒体上的新闻时评始自上个世纪80年代《羊城晚报》推出"新闻漫画"专栏。媒体新闻时评出现的时  相似文献   

10.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如今。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却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2004年,笔者尝试着在《衡阳晚报》一版,开设了一个时评专栏“茶楼闲谈”。  相似文献   

11.
时评迅速表达对新闻的意见和评价,进一步剖析、挖掘新闻事实背后的原因,或弘扬正气,指出其现实意义;或针砭时弊,对其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无情的揭露,指出其潜在影响和危害等。它既有新闻评论的理性和思想高度,也有杂文的活泼、辛辣,以时效性、广泛性、思想性、严肃性而受欢迎。目前,不少媒体都开辟有时评专版或栏目,一批选题准确、角度新颖、见解独到、文笔犀利、论证精彩的时评得以脱颖而出。但是,在时评繁荣的同时,有的时评却走入了一些误区。尽管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因时评地位的重要性和影响的广泛性,还需要我们对此进行认真思考。观念:…  相似文献   

12.
《心灵原稿》系著名杂文家储瑞耕的日记选.近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65万言.储瑞耕,曾筹创全国第一家《杂文报》,写作了大量杂文、时评和关于杂文创作的文章.他主持的河北日报一版“杨柳青”时评专栏,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新闻界的关注,《新闻战线》在“怎样办有特色专栏”征文中作了介绍和肯定;本刊曾以《笔中的人生》为题介绍过他刻苦写作的事迹.这里发表他写的几则有关写作的日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陈家兴撰文指出,与传统的评论、杂文相比,时评文体活泼、不拘形式,便于自由地言之成理地表达意见,这就使作者队伍由专家、记者扩大到了公众。时评的作用与意义在于,通过公众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不断提高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同时正是时评的“低门槛”,使得公众实现其话语权成为  相似文献   

14.
时评在国内媒体中"发烧"已久.说实话,我对时评越来越不"感冒",甚至有些讨厌有些时评家喋喋不休地"胡说八道".今年2月6日,发表在<大众日报>一版上的时评<忘家,只为望家>,虽然只有700字,却新意盎然,让人眼睛一亮.  相似文献   

15.
耐人寻味的杂文,往往由于点子出得巧,而又生发得妙.一本正经地谈大道理,不是杂文的路子.为避泛谈,要求杂文作者巧妙地提出问题议论问题:不仅言之有物,而且善于发挥;不仅由头新巧,而且以少胜多,——从小处入手,从大处着眼.就叫它做"小题大做"罢.一滴水反映太阳杂文忌泛,因此需要"小题大做".杂文的写作路子宽,因此可以"小题大做".近年来出现在报刊上的好杂文,如秦牧的《鬣狗的风格》,陈虞孙的《还我头车"》,以及宋振庭的那篇"马尾巴的功能"等等,都是小题目做的大文章.  相似文献   

16.
我在先前说过,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从思维形态上说,它是杂文作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矛盾运动,交叉融合的精神产物,是兼有文艺和政论双重体式的一种特殊的文体,是一种“脚踏两只船”的独特的文学样式。那么,杂文政论性的特色是什么呢? 这首先应当从思维形态上来加以考察。杂文的政论性,主要是逻辑思维的产物。它常常在提炼杂文主题,制约杂文结构上发挥其优势。杂文的主题,和其它文学作品的主题一样,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想和观点,是理性的判断。它犹如人之灵魂,乃一身之主;犹如军之将帅,要统领兵  相似文献   

17.
报纸的两大文体中,新闻报道传播信息,隐性表达态度,而新闻评论不仅直接传播意见和观点,其本身也是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有效构建青年类报纸新闻评论的议题,能更好地实现以舆论引导青年的功能。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1.样本选择《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青年话题"创办于1999年,是国内较早的评论专版,带动了"时评"这一新的评论形式的兴起与繁荣,并引领中国报纸评论从"杂文"转向"时评"。本文以2012年1月1日~6月30日期间"青年话题"所有新闻评论文章为样本,共77版,508篇。  相似文献   

18.
两个月前,在湖南红网举办的时评研讨会上,主办方提出的议题之一是:"微时代如何做更专业的评论".我当时应邀作为作研讨会的主持人,抛砖引玉,对于论题中的"专业"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我也想在这个探讨评论教学的专栏中总结一下我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粗浅的看法.新闻评论有没有"专业性"?当代评论需要不需要"专业性"?如果有,并且需要,那它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专业性"? 首先,我觉得,"专业性"这个问题,是一个反映当代中国新闻评论或者说观点表达现象的一个真实问题.也就是说,人们确实会感觉到这个时代在大众媒体上传播的评论文章中有一些明显的"专业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武振平先生是我学习杂文写作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和"开手师傅".从1958年至今,他当了我50年的老师.在半个多世纪前,武老师担任解放日报副刊<朝花>杂文专栏编辑.他当时以"马文"的笔名,名噪一时,发表了很多有见解的杂文.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评论:先声夺人主动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国内国际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在复杂的国际舆论斗争中,新华社开辟了"新华国际时评"栏目,一年多来,"新华国际时评"紧紧围绕重大国际事件和涉我利益事件,及时、深入进行评论,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实践证明,新华社加强国际评论工作,对于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舆论环境、增强国际报道影响力、逐步扭转国际舆论竞争中"西强我弱"的态势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