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德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和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联合开发了一个个人名称的虚拟国际规范文档(VIAF),它连接世界各国国家书目机构的规范记录,并免费提供网上检索,以证明自动连接不同国家规范文档的规范记录的可行性和优点.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德国国家图书馆的规范文档和书目文档被用来创建初始的VIAF,其中包括600多万个名称和50多万个连接.该项目的一个关键点是利用规范记录和其对应书目记录的信息开发自动名称匹配算法.该项目显示了用算法建立不同国家规范文档的个人名称之间连接的实用性.VIAF项目的长远目标是将许多国家图书馆和其他重要来源的规范名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共享的全球规范服务.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2.
随着规范控制工作的国际化,国际名称规范文档共建共享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对影响名称规范文档共享的要素——名称规范文档遵循的编目规则、采用的描述格式和数据元素构成的差异进行分析,基于虚拟国际规范文档(VIAF)匹配思路,通过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CALIS)、香港中文名称规范数据库(HKCAN)和VIAF的数据匹配实验,分析当前国内规范文档存在的问题:名称规范文档记录不全,检索结果输出不按相关度排列,国内各机构对中国人名的拼音标目不规范。本文在控制规则、附加信息、数据模型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文档的共享效率,希望能为推动我国规范控制工作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图2。表4。参考文献19。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网络调研法和文献调研法对虚拟国际规范文档(VIAF)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模式和应用场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典型的VIAF应用项目进行重点介绍,在此基础上总结VIAF的应用特点、效果及障碍,最后提出对我国规范控制工作的启示:包括加强VIAF的本土化过程、规范文档在身份管理领域的应用和转型以及国际合作环境下相关标准和规则的规范和统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各个图书馆的规范控制工作从彼此独立逐渐走向合作.由于各国图书馆的规范文档差异很大,协作规范控制开始向整合已有数据的方向发展.借鉴现有的分布式、关联式、中心式、中心链接式四种连接虚拟国际规范档的模型,本文建立了多馆中心式模型,整合国内多家机构的规范文档,对未来中文名称规范文档如何加入虚拟国际规范档进行了探索.考文献15.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团体名称规范检索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适应虚拟国际规范文档的需求出发,列出了目前我国中文团体名称规范检索点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或实践中进行了讨论。呼吁要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协调编目机构之间规则上的差异,以期最终形成全国统一的编目规则,以使能适应虚拟国际规范文档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我国名称规范维护工作存在着困扰,基于其产生的原因,通过研究自规范相关应用ORCID、FOAF和Wikipedia得到启发:或许可以基于自规范改进个人名称规范维护模式、利用开放语义资源丰富个人名称规范数据并拓展名称规范数据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芭芭拉·B·蒂利特是美国图书馆学与信息资源组织领域的知名专家,她在构建FR家族编目概念模型、策划并实施虚拟国际规范文档(VIAF)项目、编制和推广国际编目规则RDA等领域均颇有建树,为国际编目的标准化、规范化、一体化发展以及编目成果的共建共享等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她的智慧结晶不仅勾勒了编目的历史,更代表着编目的未来。文章从编目概念模型、虚拟规范文档建设以及RDA国际编目规则三方面深入探析蒂利特的编目思想,通过思想研究,回顾编目工作的发展脉络,总结有益经验,并以此为基础阐述这些思想对现当代信息组织工作的影响,以便启迪思维,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清华大学图书馆INNOPAC系统中规范库(名称规范)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名称规范是规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清华大学图书馆规范库(名称规范)建立的具体实践,作者从规范文档建立的原则、收录的范围、建立的过程、规范记录的格式、建立名称规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今后发展的建议五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文名称规范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文名称规范工作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在实践中面临诸多问题.数据整合过程中编目业务流程内外如何协调和制作标准如何统一,以及规范控制中是否所有书目数据中的名称标目都要做规范数据、是否所有名称都要并尽量区分、规范记录是否要面面俱到等等,都是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当前阶段的规范工作应该避免单纯的理论化,需借鉴国外经验,重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从连续性资源的特性出发,着重论述了连续性资源书目数据团体名称与统一题名的规范控制模式,列举了美国OCLC书目数据的实例,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根据中文连续性资源的特点,主要对书目数据名称规范控制中的团体名称与统一题名的规范控制进行举例说明.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11.
12.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oject to build the initial International Standard Name Identifier (ISNI) database by deploying the techniques used to develop the Virtual International Authority File (VIAF). It focuses particularly on the work of the OCLC team in transforming the VIAF “resource file” model of matched data into a robust, operational, and authoritative file of uniquely assigned ISNIs as a base for an ongoing ISNI assignment system, and on the quality assurance validation of the database provided by the British Library and th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The need for future interaction between ongoing ISNI assignment and name authority control in libraries is also explor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 旨在解决中文名称规范联合数据库检索系统CNASS的检索结果集记录量大且杂散的问题,实现其检索服务的关联聚簇功能。[方法/过程] 基于FRBR-LRM框架将个人名称规范记录转换为实体-属性-关系的RDF表示,利用记录内嵌的外部LC记录号重定向到VIAF记录,对原记录的作品关系等属性进行扩展。设计中文同名个人规范记录识别与聚簇算法,充分利用扩展后的作品关系,提高记录识别和聚簇的效率。[结果/结论] 选取300个人名,在CNASS中进行检索,对检索结果集运行算法,统计分析每个检索结果集的聚簇数和最大聚簇内记录数,综合计算聚簇效率指标,验证了本文聚簇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赵捷  贾君枝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2):134-139
[目的/意义]名称规范档在书目数据库中对书目记录的检索点进行规范化校验,通过实现标目的一致性,达到检索效率提升、目录汇集的目的。分析国外名称规范档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实践,以期为中文名称规范档的发展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通过对当前中文名称规范档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结合国外名称规范档的研究进展及实践,提出中文名称规范档的建设发展方向。[结果/结论]当前中文名称规范档的建设存在着数据规模小、数据完全性差、数据共享性低问题,从国外名称规范档的发展看出,其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内部建设,开始向合作共建共享发展,规范数据不再面向OPAC系统,向开放互联发展。因此中文名称规范档的建设可从共建共享、构建新模型与规则、提升质量方面着手,发挥中文名称规范档在网络环境下的规范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意义]研究利用维基百科条目的丰富信息来补充完善当前中文名称规范档附加信息不足、名称难以准确区分的问题。[方法/过程]探讨网络环境下个人名称规范档的部分缺陷和维基百科相应的优势,重点阐述维基百科的接口Media Wiki API,并从两个方面探讨实现个人名称规范档与维基百科的链接应用:一是实现从名称规范档到维基百科的链接,二是动态生成个人简介,为名称规范档提供必要的信息来源。[结果/结论]集成维基百科的资源实现中文名称规范档信息的自我完善,有效地建立中文人名名称规范档与维基百科的链接,有助于个人名称的识别与检索。  相似文献   

18.
Authority control is discussed from two viewpoints: The need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 relating to a name to be brought together under one form of the name; and the need for cross references to direct a user to a heading from variant forms of the name. Data from two research projects that support the need for choosing one form of name are summarized. The author's study of user requests that resulted in no "hits" in an online catalog is described. Data are given to show that for only 6.4% of these requests would our current methods of cross referencing in authority records have been helpful, and that two system programs would have given much greater as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