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克 《新闻爱好者》2012,(18):53-54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进行舆论监督,经常需要隐性采访这一获取新闻的采访方式,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各种隐性拍摄设备的使用,电视记者的隐性采访更多地出现在荧屏上。例如,平顶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实事点击》栏目主要依靠隐性采访对平顶山某些地方公路"三乱"、小煤矿违规生产情况的报道就曾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强烈反响。隐性采访,简单地说,就是暗拍暗录暗访。例如,平顶山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实事点击》栏目在拍  相似文献   

2.
慎用隐性采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各种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得到的往往是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深受群众欢迎。一、隐性采访运用不当的弊端然而,隐性采访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监督作用;用得不当,不仅达不到记者的采访初衷,有时还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引起法律纠纷。从近年来大量的新闻实践可以看出,隐性采访的弊端正在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论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手段之一,被广大媒体普遍采用,但其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同时由于法律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使隐性采访常处于掌声和呵斥的尴尬境地。笔者认为,隐性采访本身并不存在正当与否的问题,关键是采用它的主体如何把握它,把握好了,隐性采访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利器,把握不好,就会变成新闻侵权的祸首。一一般认为适用隐性采访的“特殊情况”有三:1.有时采访先进单位或先进人物,为了掌握真实情况,或是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心理;2.进行揭露性或批评性报道,为了防止对方隐瞒真相…  相似文献   

4.
再议隐性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次特定的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又称"暗访"、"秘密采访"。隐性采访的初衷往往是为了降低常规揭露报道的风险,在当事人拒绝采访、明示"无可奉告"时获得事实真相,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进而发挥媒体舆论监督效能。但是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往往要背负来自各方利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万春 《新闻记者》2000,(3):49-51
隐性采访,又称为暗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 的,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主要运用于采访对象弄虚作假,或者批评性报道中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甚至对记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特殊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隐性采访手段对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节目对此所做的尝试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正如人们常说舆论监督是柄“双刃剑”,隐性采访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与秘密的接触,实施…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的滥用及其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焕平 《传媒》2007,(10):82-83
隐性采访是显性采访即公开采访的重要补充,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可以获取其他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新闻事实,从而更好地进行新闻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与法律成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雯 《新闻知识》2005,(5):30-31
隐性采访的利弊得失是新闻学术界讨论了十多年的话题,十多年以来隐性采访由最初不得已而采用发展到今天几近滥用,几乎每天的新闻上都能看到“记暗访”、“隐蔽拍摄”等字样。对于隐性采访社会一般公众大部分是持支持态度,认为隐性采访使许多正常情况下无法暴露的社会阴暗面得以曝光,加强了舆论监督,有利于社会进步。而学术界对隐性采访一直是褒贬不一,褒大多也是从舆论监督的角度和一般公众持相同的观点,而关于隐性采访之弊的观点却很多。  相似文献   

8.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不公开获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虽然隐性采访不等于批评曝光,但是不可否认,隐性采访主要用于舆论监督,多数是在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正常的显性采访难以进行的情况下采取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型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众多批评性舆论监督报道中,偷拍偷录记录的同期声和影像资料给受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达到了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隐性采访勃兴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2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记者对河北省无极县假药市场进行的暗访.这是中国电视界第一次采用隐性采访的报道方式,也让舆论监督这个词走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马俊 《新闻知识》2013,(3):34-35
在各类新闻报道中,隐性采访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隐性采访固然能得到很多重大新闻,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而,在隐性采访中,记者要在把握其一般原则的前提下,准确定位自己在采访中的位置,既保证采访符合道德法律的规范,又能起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2.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身份,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不公开获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虽然隐性采访不等于批评曝光,但是不可否认,隐性采访主要用于舆论监督,多数是在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正常的显性采访难以进行的情况下采取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所无法了解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的有力的武器和手段,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隐性采访具有无法摆脱的道德与法律上的悖论,因此,必需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形态,对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没有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记者会因为自己的隐性采访而沾沾自喜,也没有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记者会把隐性采访当作自己的主要采访手段,更没有一个有职业道德的记者会觉得隐性采访比正常采访简单和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为达到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隐性采访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实社会中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法律定位的不确定,隐性采访又时常徘徊在掌声和呵斥之间的尴尬境地。在依法治国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尤其是面临着现在更加开放的形势,从法律上回答有关隐性采访的合法性等一系列问题,无论对于规范新闻采访行为,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隐性采访的定义及其合法性隐性采访,顾名思义,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隐性采访的成立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和三个…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蔽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进行舆论监督、写批评性报道的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它可以真实地、准确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材料写出来的作品,更加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么搞隐性采访要做好哪些心理素质准备呢?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以来,随着舆论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新闻媒介主动出击.对社会各种非正常现象进行舆论监督,产生了强列的社会效果。与此同时,新闻媒介“偷拍偷录”的隐性采访方式也不断引起争议,并引发诸多诉讼。“新闻官司热”、“状告记者浪潮”、“监督止于官司”等等,成为一道道“景观”。这表明:隐性采访。作为非公开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手段,隐性采访有助于新闻媒体更好的揭示社会问题、履行舆论监督职能。但隐性采访的不当使用也会产生不良后果,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分析隐性采访对新闻行业本身、法律方面所带来负面效果,分析新闻记者在选取隐性采访作为报道手段时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微 《新闻窗》2007,(4):62-62
近年来,隐性采访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成为进行舆论监督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段。在媒体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媒体为了增强舆论监督的力度,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战斗力往往采用隐性采访这种方法来报道独家新闻,发掘出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然而,隐性采访毕竟只是公开采访的一种辅助手段,只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或特别的问题上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本质上是新闻机构参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当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帮助有关部门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因为舆论监督要监察人的言行,要“揭短”、“亮丑”,自然是被监察对象不愿意、不高兴的事。他们会千方百计对付你,阻挠你,甚至出现限制记者行动自由,抢、砸摄像机,殴打记者等恶劣行径,这就给舆论监督的第一步──前期采访,获取第一手准确的材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近年来以“偷拍。偷录”为主要手段的隐性采访在我国电视新闻媒体中正被越来越多的使用。隐性采访已经成为舆论监督,尤其是电视舆论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