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简是心学派解易的代表人物,但其解易并非“象数事物,皆在所略”,杨简时时以象释经,以爻位解经。本文试图透过杨简用阴阳解说“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至于八月有凶”等文,说明其用阴阳释易的方法及渗透和体现其中的心学主导特质。  相似文献   

2.
《易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太极拳运动的形成、发展、完善也同样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象思维模型是以"图"和"象"为思维工具,以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思维符号为基本结构来揭示、认知宇宙的普遍运动规律,成为太极拳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太极拳象思维模型的核心思维。本文从象思维、观物取象、太极阴阳、卦爻、五行模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易学象数派解《易》坚持辞从象出的原则,三国吴人虞翻以卦变说解《易》,其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同为《易》学象数派的民国《易》学大家尚秉和,却对虞翻的理论批评颇多。其因在于二人对其《易》学体系中涉及的阴阳关系、八卦方位、纳甲、往来、上下等的解读皆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一、《说文》一书对"西"字的误释"西"字作为方位名词,用的是假借义。有关对"西"字本意的解释,以《说文解字》最具代表性。《说文·西部》:"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放因以为'东西'之'西'。凡西之属皆从西。"①此说得到了诸多大家的认同,兹不一一赘述。随着学者们对甲、金文,对《说文解字》一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许慎对诸如干支、四方、五行等的解释都不可靠,对"西"字的说解也当属误释。许氏说解错误的根源在于他是以象形程度很有限的小篆作为训释的根据,而这种错误产生在当时的疗史条件下,也是无可非议的。我们…  相似文献   

5.
“《彖》《象》解经”兼具象数、义理两种方法,以“象数”解《易》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六爻所处的位置以及爻与爻之间的关系,其所用象的内容较少,而且和《说卦》有一定区别。以“义理”解《易》则有以“理”解《易》和以“史”解《易》两种。传承费氏《易》的荀爽、郑玄《易》学并没有完全遵照费直解《易》的方法,而是在吸收其他《易》学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分析“《彖》《象》解经”可知,荀爽二卦互易说、虞翻卦变说在《彖》《象》中已经出现,二说或与费氏《易》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6.
《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有关温柔敦厚的意涵,学者各有说解,徐复观先生《释诗的温柔敦厚》一文以为:所谓的"温",就是"不太冷,也不太热"。所谓的"柔",指的是"有弹性,有吸引力,容易使人亲近的柔和感情"。至于"敦厚"则是"富于深度、富有远意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有多层次,乃至无限层次的感情"。本文以为先生的说解,简明易了,故取以为释,并依序分为(一)温柔敦厚(二)思无邪(三)兴观群怨(四)不学诗无以言(五)经世致用五项论述之。以为孔子诗教理论的意义与精神,不仅历久而弥新,方今世变日亟,人欲横流,期能拨乱图治,振衰起弊,正人心,厚风俗,除提倡并确实实践温柔敦厚之诗教理论而无由也。  相似文献   

7.
南宋心学家杨简把道德伦理赋予人之本心,他以"毋意"即不起意、不动乎意为基础构筑其文学思想:在内容上,文学作品是本心之所发;在表现上,文学作品应以质素为本;在风格上,文学作品应当庄敬中正。杨简把文学与人心直接联系起来,赋予文学庄严的使命。但他把本心善性与文学技巧绝对对立起来,也体现出心学家对文学所持有的偏见。  相似文献   

8.
关于汉字"甲"的造意,《说文解字》提供了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从木戴孚甲之象",第二种解释在版本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人头宐为甲"、"头玄为甲"、"人头空为甲"三种不同的说法,主要分歧在于"宐"、"玄"和"空"的不同。从"宐"、"玄"和"空"的书写事实和可能存在的讹误情况可以看出,"宐"和"玄"均由"空"书写传讹而出。因而,"人头空为甲"是《说文解字》对"甲"造意解释的最合适的校订方式。通过对"人头空"含义的探究,我们发现,"人头空"的意象与"从木戴孚甲之象"是一致的,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人头空为甲"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巫洪金 《生活教育》2014,(24):19-20
《五帝》记载:天有五行,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五者,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行者,顺天行气也。"五行"意味着万物的起源、运动和变化。我校依托树本善堂,实施树本教育,是顺应南海、狮山的"树本文化工程",顺应教育综合改革大势。2013年11月8日,我校易名为"树本小学",以求更好的天时地利人和,创更大的树本教育特色,办出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  相似文献   

10.
乾隆年间一次开科考试,两考生脱颖而出,伯仲难分。考官将试卷呈乾隆钦定。乾隆阅后说:"朕明日题一对,命二生续,对者即状元。"翌日晨,乾隆见西湖风拂垂柳,烟雾袅袅,便写出:"烟锁池塘柳"的上联。二考生举目观望,甲大惊失色,忙说对不了,转身而去。结果钦点甲生为状元。人不解其因,原来上联五字,内涵"金木水火土"五行,且意境很妙。要续此对,也需五行,这就绝非一般了,甲生能于瞬间判定,才华必高,更重要的是,甲生"不知为不知",显示出他是一个诚实可信之人。设想一下,如果将这个上联放在现在的高考中,肯定没有几个空白,反正填错了也不扣分,许多考生可能会写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下联。这种应试教育模式,是造成校园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周易》中爻分阴阳,以六、七、八、九分别表示老阴、少阳、少阴、老阳;数也分阴阳,以偶数为阴数,奇数为阳数;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又形成六位,因而产生了一些与之相关的数字词语,它们是我们了解易学思想、认识古代文化的一把钥匙。纵观这些词语,其源不是与阴阳相关,就是与位相关,也有个别出于经传原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提出的“古人数字的观念以三为最多”的命题进行阐释,认为,《周易》阴阳二爻作为生殖器的取象,不仅在《周易》中能找到内证,也符合中国古人象喻思维的特性。阴阳二爻错综重叠而成八个不同的三画卦,三画卦两两相重又构成六十四卦,这正契合了老子的“三生万物”说。无论是三画卦还是六画卦,都是天地人三才的取象。这种三才观对古人“崇三”的民族审美心理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而《洛书》的九宫图,也是这种三才观的推衍。  相似文献   

13.
儒学至少从取得独尊地位而成为官方哲学始,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哲学和思想文化中就有了明显传播和影响。云南纳西族的阴阳观念渗透着《周易》阴阳观念的文化基因,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白族僧侣被称为"儒释"或"释儒"。阳明学对贵州少数民族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在壮、黎、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岭南,儒学的传播影响和发展,更有广泛深刻而长足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绝大多数先秦儒家很重视《周易》,《周易》是其主要研习经典之一,且其易学造诣很高,他们在讲进学顺序时经常不提《周易》,只是由于他们认为读书次序应该是先易后难,《周易》最难读,不宜初学和人人皆,而决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周易》。章还就先秦儒家的精神气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蕙风”是况周颐习用的号,且多次作为词集名。从1895至1925年,况周颐以“蕙风”为名的词集有三种:词别集《蕙风词》、词总集《蕙风琴趣》、《蕙风词》,分别收词20首、101首、123首。其中刊印于1925年的词总集《蕙风词》,由况周颐生前删定,影响最大、最广为人知。拟从文献方面探究况周颐的三种“蕙风”词的版本情况、编撰特点、所选词目,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胡煦生于清初,一生精研《周易》,颇有自得。他兼采汉宋,融贯象数义理,提出了很多深刻独到的思想,其中对朱熹易学的批评是其易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反对朱熹把《周易》看做是卜筮之书,批评他只在占卜上着眼,与易理多不相通。又批评他将伏羲之易、文王之易与孔子之易分割开来,不能一以贯之。他反对朱熹的卦变说,认为朱熹不知《周易》中往来之义,而以卦变说解易,致使易理益晦。文章主要通过在清初学术思想背景之下,辨析胡煦与朱熹易学的差异,并以此理解胡煦易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外诸多与《周易》有关的各类英译与英文刊物,在基本词汇和用语方面尚处于纷繁凌乱的状态。由于词汇术语的不统一,一语多译现象严重,往往给非汉语读者在阅读与理解上带来极大的障碍与困难。本文列举了几项比较突出的例子加以分析,尤其对“易学”一词的翻译,笔者尝试杜撰了一个英文新学名—“Yimutology”。为了使易学真正走向世界,易学界应该和英语专业界结合,共同探讨研究《周易》的学术翻译,并制定出一套统一、标准的易学用语与术语。  相似文献   

18.
况周颐身处末季,其词多感怀身世之作。栖迟零落,身世浮沉,激发了词人对生命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身世感喟,集中地表现为飘零之恨、垂暮之叹和落拓之悲。它们是三位一体的生命意识,常与家国之思、沧桑之叹相通,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身世词多以比兴抒哀怨,凄丽缠绵,托寄深远。  相似文献   

19.
"《易》以道阴阳",故为中国哲学之源。《周易》在卜辞的形式下反映了先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道德体验,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信息库,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万流归宗的最后渊薮。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易传》都是在继承了《周易》的基础上,以各自的思维形式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文企图说明:《老子》是如何利用和改造《周易》在卜辞形式下所隐蔽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的;《易传》又如何在吸取了《老子》的经验教训与哲学思想的同时返求《周易》而对之进行重新阐释和创造性的发挥,以此构建自己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0.
"六经"之首的《周易》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过去对于《周易》的研究多集中于两汉魏晋发展起来的象数、义理两支流。近年来,关于《周易》与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日渐丰硕,本文意在整理关于《周易》与中国文学研究文献和学术成果,对这一研究课题作全面地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