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以静观默察的观照方式把握审美对象并颇具道家色彩是阿城小说的一个特点,作家也因此被认定是道家文化和寻根小说的代表.但阿城对此并不认可.确实,如果我们把阿城置放到更大的历史景致中来探讨,就会发现阿城小说并非如此的单一,而是具有丰厚而复杂的内涵.在舒缓的叙述背后,作家以阴冷的"弑父"目光审视中国当代历史的进程,观照了处在历史夹缝中的中国人种种触目惊心的变相和"自我"迷失的荒诞场景.因此,阿城的小说创作并非向传统文化的回眸,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透视当代的"中国文明"、当代的中国革命和当代中国人灵魂的境况.  相似文献   

2.
以静观默察的观照方式把握审美对象并颇具道家色彩是阿城小说的一个特点,作家也因此被认定是道家文化和寻根小说的代表。但阿城对此并不认可。确实,如果我们把阿城置放到更大的历史景致中来探讨,就会发现阿城小说并非如此的单一,而是具有丰厚而复杂的内涵。在舒缓的叙述背后,作家以阴冷的"弑父"目光审视中国当代历史的进程,观照了处在历史夹缝中的中国人种种触目惊心的变相和"自我"迷失的荒诞场景。因此,阿城的小说创作并非向传统文化的回眸,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透视当代的"中国文明"、当代的中国革命和当代中国人灵魂的境况。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阿城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伤痕、反思和改革文学的创作道路,以言说世俗为核心,改变了长期以来作为“权力”依附的僵硬的话语模式,从而使小说获得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和独特的韵味,阿城小说无疑开创了中国文学新的自由审美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小说历来被视为"小道",不能与诗文同登文学大雅之堂,但"五四"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的新时代,给小说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使小说在形式、叙事、语言等多个方面出现了革新,这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小说的多样创作上.本文试图从"五四"这一特殊时期出发,分析小说理念的刷新和创作上的多样探索.  相似文献   

5.
小说《棋王》蕴含的文化意蕴除了以往被解析出来的儒道精神外,在潜层次上体现出了一种世俗似的豪侠精神。这可能被解说成为道家文化中道侠文化的渗透。但却又与道家文化的无为精神有一定的区别。作者对世俗侠客形象的塑造是与作者本身的知青经历和右派身份分不开的。另外,与阿城对世俗文化的一贯推崇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小说《棋王》蕴含的文化意蕴除了以往被解析出来的儒道精神外,在潜层次上体现出了一种世俗似的豪侠精神。这可能被解说成为道家文化中道侠文化的渗透。但却又与道家文化的无为精神有一定的区别。作者对世俗侠客形象的塑造是与作者本身的知青经历和右派身份分不开的。另外,与阿城对世俗文化的一贯推崇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小说观念是文人在小说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小说观是文学研究会所提倡的"为人生"的小说观,它要求小说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内含着对启蒙现代性的诉求。创造社所信奉的"为艺术"小说观注重艺术的"美"和"真",追求艺术的主体性和自律性,显示了小说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鸳鸯蝴蝶派"所主张的"游戏消遣"小说观则重视小说"大众化"和"平民化"的审美品位,表达了小说对世俗现代性的追求。三者既互制又互补,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三边对峙,才相对完整地构筑起"五四"小说的现代性空间,彰显了"五四"时期小说对现代性的多维度诉求。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五四”以来的中国小说主流是现实主义,那么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进程是伴着农民被视为独立的“人”的意识而日益趋向成熟的。知识分子,作为时代的先觉者,不能不把目光凝聚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在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大染缸里饱受其苦的农民身上。农民形象从古代跨过五四,在小说中已发生质的飞跃。现代作家对农民形象有了全新的价值判断,他们以农民为解剖对象,给近代以来屡遭凌辱的腐朽不堪的封建制度以猛地一击。自近代及“五四”文学革命以来小说地位的空前提高,小说应表现人生的理性认识,“言志”与“载道”两种封建正统文学观…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育》2016,(5):72-79
在传统的世俗观念中,中国的旧小说和西方传入的新小说,俱被视为"闲书"。它们对于儿童的成长与教育,虽有作用,但很难被认可,甚至被敌视,部分教育家口中直称其为"坏书",目中视其为"教化之敌",手中也拼命地加以防备。这种状况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才得以改变,理论家论证了"闲书"在文学教育上的作用,世俗的观念也进而得以改变,"闲书"由"敌人"一跃而变为"友人"。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味放任儿童阅读闲书,因为它与一味禁止的态度,同属"绝对论"的误区。事实上,儿童阅读闲书,需要相应的指导。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朋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阿城的小说多写山野村落或是市井民间里的凡俗生活,其中饱含了他对于世俗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于乡野小民自为的生活态度的欣赏和认同。  相似文献   

11.
小说的散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场革命.从鲁迅、郁达夫、庐隐到废名、沈从文、萧红,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丰富了小说的样式.他们的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相比,小说的本质已不仅仅是讲故事,它还可以抒发一种情怀和感受,故事情节明显弱化.究其原因,一是现代小说家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强化了小说的抒情性,追求"小说的情调"和"小说的意境";二是受西方近代文学的影响,五四作家模糊文体界限,追求小说的"诗趣";三是五四时期追求的思想解放、个性解放,也直接影响到现代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学运动历来被人们解读成新文学"自由"与"解放"的时代象征,然而仅就小说创作的艺术想象力而言,其实它不是走向了"自由"或"解放",而是走向"规范"与"束缚"。中国传统小说那种超越现实生活真实、超越科学逻辑思维的自由想象力受到了全面排弃,而被新文学作家所极力推崇的西方现代文学,其非理性的艺术想象也在中国失去了被理解和被接受的合理土壤。小说创作的艺术想象力被严格束缚在现实逻辑、科学常识和社会意识之下,最终又影响到了五四新小说对于生活本质的深度把握和对艺术审美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3.
阿城在20世纪80年代被看成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但多年后阿城自己对这一归类有异议。不论怎样。阿城的小说是80年代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有很强的可阐释性。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7级研究生在“新时期文学研究”课堂上对阿城小说进行了讨论,讨论由毕光明教授主持。本刊将他们的发言要点刊登于此。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看惯了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对"文革"尖锐的批判和沉痛的思索,所以当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登场时,我们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小说依旧是"文革"时代的故事,但我们看到"文革"被淡化为非常浅淡的背景,故事的主角依旧是知青,但其目的并不是给我们展示知青艰苦的生活和曲折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批判精神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组成,批判主题也是"五四"以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1940年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批判主题的作品很多,考察这些作品与"五四"同类题材作品的异同,无疑会对把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流变有帮助。文章认为,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表现出了不自觉的步步后撤,"后五四"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自信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也被逐渐瓦解。  相似文献   

16.
抛弃以劝世救人为目的的幌子,卸下文学载道言志的担子,直面世俗和现实,标榜娱乐,这就是李渔小说的风格和追求,也是其精神意义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走出小说教学套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研究文本体式,解读每篇小说的独特性,即作家的个性化创作风格。“寻根文学”派作家阿城擅长笔记体小说创作,主张发掘“世俗文化”和“古典诗”两大资源,将古典诗歌建构意象的手法运用到笔记体小说创作中。以《溜索》为例,引导学生探究阿城运用渲染、白描、对比等手法建构意象,凸显人物精神风骨,有助于学生理解其营造笔记体小说“诗的意境”的个性化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中国文学都是载道的,它影响着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一直延伸到现当代的语文教育教学,也因此受到过激烈的批判.今天的语文教育教学是否该传承其载道功能,取决于语文教师对"道"的正确理解. 一、语文教育曾经的载道之路 我国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传承了传统文学的载道功能.建国初期,语文教育基本就是载道的工具,语文课几乎成了政治课.上世纪60年代初,各种政治运动不断涌起,语文的载道功能越来越明显.文革时期,语文教材完全被语录和社论所代替.  相似文献   

19.
王德威是继夏志清、李欧梵之后又一个冲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海外汉学家他涉猎广泛阅读丰富观点新颖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一文中,王德威通过分析晚清小说—一狭义公案小说、狎邪小说、谴责小说、科幻小说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和“被压抑的现代性”之说反响强烈.这些观点,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同时王德威的语言风格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民初小说向来被视为是从晚清到五四之间的一个低谷、一个断裂。事实上,它是古典小说面临现代转型的产物,它传承下来的通俗特质使其在晚清一五四这一充满启蒙精神的现代化链条中成为一个特异的存在,被传统的“载道”观念和思想艺术的现代性追求双重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