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东北方言关于父母的称谓尤其是关于母亲的称谓是很复杂的。本文介绍了各种称谓的使用范围,特别是对主要称谓作了考证,认为鄂东北方言中此类称谓很有特色:古今称谓并存而以保存古“楚人”、“江东”等的称谓为突出特点,纷繁的称谓有着与明代以前的行政区划基本一致的使用地域的差异、使用者年龄的差异、面称引称兼用与只作引称的差异以及构成要素的文白读差异。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普通话的推广,一些具有方言特色的亲属称谓词逐渐消失.针对汾西方言的现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汾西县亲属称谓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汾西县亲属称谓词的使用发生了部分变化,包括单音节词变为重叠词、称谓方式趋于普通话、不同阶段称谓不同、同一阶段称谓不同、特殊称谓“姐”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化对人们语言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方言的亲属称谓反映了方言词汇的面貌与特点。年龄的长和幼是亲属称谓的一项区别性语义特征。同类亲属有的区分长幼而使用不同的称谓,有的不分长幼而使用同一称谓。赣东北的铅山话、广丰话、婺源话、合石话、铜山话五处方言中亲属称谓的长幼分称和长幼合称具有与普通话或相同或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登封方言属中原官话洛嵩片,其称谓词有着与众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其亲属称谓词和社交称谓词与普通话中的称谓词有同有异,也呈现了以下特点,即“三称分立”、“从晚辈称呼”、“多样化称谓”、“同音异指”等。这些特点反映了登封人淳朴而又实在的亲属观:亲而有度,疏而有礼。  相似文献   

5.
作为亲属称谓的“姑”,在古代称谓中与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中存在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通过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有“父亲的姐妹”和“丈夫的姐妹”这两个义项.除此之外,古代称谓“姑”有“丈夫的母亲”这一义项,这是内蒙古西部方言称谓“姑”所没有的,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从这一不同点出发,本文着重探析亲属称谓“姑”在古今词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古今词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中国语言字使用情况调查”是中国有史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次关于语言字使用情况的专门调查。在这次调查中,汉族方言问题是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本介绍了这次调查工作使用的汉语方言操作平台、如何确定方言代码与抽样域、区分方言与普通话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式、如何利用“汉语方言代码速查表”来区分汉语方言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普通话人称代词以加后缀“们”的方式表示复数,鄂东北的黄冈市所辖十个区、县、市的方言则以下面五种方式表达这一意义:  相似文献   

8.
搜集莆仙戏古剧本中习见而当代口语和剧本已不使用的特殊称谓词语,依性质分为亲属称谓、尊称、谦称、蔑称和身份称谓五类,分别举例说明,可作为莆仙戏具有古老性、保守性特征以及方言词汇发展变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新化和冷水江两个方言古入声今白读舒声,文读新化读入声、冷水江读阳去。此外,两个方言还存在与古入声文读合流的异读——即新化方言非入读入、冷水江方言非浊去读阳去。考察这两个异读现象,发现,其实质是小称变调。结合移民史和周边方言可知,两个方言古入声白读舒声是方言自身的读音,而文读是受西南官话影响而产生的,因调值接近而与小称变调合流。  相似文献   

10.
陕西平利方言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父母称谓系统,多种称谓方式并存。本文将从称谓泛化、面称和背称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平利方言父母称谓词的特点,并试图从语言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个方面来解释多元化并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王倩蕾 《文教资料》2013,(35):166-168
本文对扬州方言中亲属称谓词语按照长辈、平辈、晚辈的分类方式进行了描写,分析了扬州方言中亲属称谓词语新派与老派差异,利用内部屈折、重叠等方式区别意义,受到从他称谓的影响,面称与背称不平衡且有亲属称谓泛化趋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婿”可以用作称呼“女夫之称”、女儿的丈夫、妇女的丈夫等表示姻亲关系的称谓词。文章具体分析了汉语方言中表示“姑夫”、“姨夫”、“姐夫”“女婿”、“妹夫”这五种姻亲关系的称谓词,其中,表示“姑夫”和“姨夫”这两种亲属关系的称谓词内部差异最大,文章归纳为六种形式;其他三种内部较一致。在分析中还发现,“夫”有逐渐取代“婿”地位的趋势。汉语方言称呼长辈或平辈中长于自己的姻亲多为“夫”,如“姑夫”、“姨夫”、“姐夫”;“婿”只是用来称呼晚辈或平辈中小于自己的,如“女婿”、“妹婿”等,而“妹婿”一词也逐渐为“妹夫”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铺:象声词,吹气声。元本《诈妮子》三折“紫花儿”曲;“呼的关上笼门,铺的吹灭残灯。”《元剧俗语方言例释》里,把“铺的”解释为“忽的”。这样解释恐怕是需得商榷的。四川方言中,常常把“铺”这个字音作为吹气的象声词来使用。如说“你铺的一口就将灯吹  相似文献   

14.
方言古词具有语言“活化石”的特性,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分布在秦先祖早期生活区域。源头多可追溯至秦汉,古文化意蕴有着很好的代表性,遴选其中的一些标本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可以揭示方言古词所承载的超越时空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龙形镇又名茶店、茶店子,位于重庆市潼南县东北部。以龙形为中心,民主、檬子和古溪的廖家长沟等地所说的方言与重庆、潼南其它地方的方言差异很大,形成一个独特的方言岛,当地人又称其为“龙形土话”或者“神州话”。对龙形土话中常用语的读音、词汇、语法现象进行探讨,认为“龙形土话”是“老湖广话”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6.
比较客方言代表点梅县话与赣方言代表点南昌话中的亲属称谓词,可以看出,两方言亲属称谓词中不同词语的数量是远远多于相同词语的数量;特点上,一方面,两地共同具有与传统一致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宗族观念,另一方面,客方言将部分外亲亲属当作内亲亲属来称谓,显现出客方言区与传统的亲疏有异的观念稍有些不同。从存古性来看,两方言虽有一些共有的古语词,但不同的古语词更多,相对而言,客方言的古语词更多,时代上也更古。另外,两方言还有一些比较齐整的对应成分,可以看作客赣方言之间的区别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湘方言动物性别称谓词汇是畜牧业和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是不同历史时期积累起来的各种词汇形式的集合。结合方言学和社会学的方法,通过调查不同称谓词语使用百分比来考察该称谓的生命度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以此探讨新湘方言中新派和老派在动物性别称谓上的差异以及性别称谓词语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8.
郧县方言     
郧县方言属于汉语言北方方言范畴,它与此大方言区之语言大同小异,所谓“古今言殊,四方谈异” (王充语),郧县自不能例外,现概述如下: (一)郧县方言形成的背景 从历史上看,郧县人民并非全系土著,多是迁徙而来。明天顺及成化初,称之为“流民”,自原杰抚治,即行编籍,使之定居。初则各持原籍语言交流思想感情,历经明、清、民国,互相触化,遂形成郧县方言。虽则落藉于郧之民语言渐趋一致,但称谓尚有保留。如原浙江籍居民称父为“牙”,原河南籍居民称父为“大”,原江西籍居民称同辈人为“老表”等即是。不过原武昌、汉阳、黄冈,黄陂等籍的居民,原称自己的妻子为“堂客”,因郧县人所谓的“堂客”则是“婊子”,便从俗不再称“堂客”了。  相似文献   

19.
“足下”是秦汉时期人际交往中普遍使用的尊称称谓,它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主要用于对各国君主的尊称。秦汉时期,“足下”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再是少数尊贵独享的尊称。而是成为社会大众都可广泛使用的尊称称谓。“足下”称谓内涵的嬗变反映了统治者称谓政策的改变,对称谓的形成、转变与演化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恰是促成统治者称谓政策改变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同志”称谓由19世纪20年代在一定范围内兴起,到50年代全社会普遍使用,现今又回到了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使用状况,这一嬗变过程体现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同志”、“老师”、“先生”都是社交称谓语义场的主要成员,它们在语义场中的地位是由相互间的关系确定的,不同的时期,这几个主要成员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同,成员与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则会导致整个称谓语义场面貌的改变,“同志”称谓嬗变的原因是和称谓语义场中其他主要成员的发展变化分不开的。“同志”称谓鲜明地体现了等差原则中“平等”的内涵和情感原则中强调亲和、感情浓厚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