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学四讲》一书是李泽厚先生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专著之一,通过对"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理论的分析,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建立了人类学本体论美学思想,并对中外各派美学思想作了一些适当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以工具本体论为核心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中的"主体性"其实就是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这是基于社会实践观基础上将人的问题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体进程中进行思考的结果.在由工具本体论转向心理本体论之后,李泽厚力图突破唯物史观,从精神层面对人的生存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哲学反思,但未能形成更为系统性的美学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3.
刘纲纪是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哲学家。他在艺术理论、美学和哲学上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艺术理论上,刘纲纪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传统中国画的理论纲领"六法",第一次从哲学高度研究艺术,提出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艺术的本质是美;在美学上,刘纲纪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的美学发展历史,继承和发展实践美学,提出新的美学思想——"实践本体论"。刘纲纪在哲学上的学术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实践本体论",以"实践本体论"阐述和发展马克思的本体论学说,并把哲学上的"实践本体论"作为他的新美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庞杂,千头万绪。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这是李泽厚最常用的治学方法。李泽厚美学并非个人原创学说。他接受且运用了众多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先贤的美学思想,但这些思想又不是原模原样地被他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而是经历了有如李泽厚所言的"创造性转换",这种"转换器"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此即李泽厚美学理论的"移花接木效应"。在接受外来美学的过程中,李泽厚巧妙利用"误读"来满足建构自己理论的需要。借用外国美学时髦的名词术语,"克隆"出自己的美学体系,实现了外来美学理论的中国化,这应该是李泽厚美学的特色。李泽厚美学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独领风骚,与其理论的可读性、新颖性、前瞻性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美的历程>在中国美学理论界闪闪发光,影响深远.<美的历程>通过对中国历代文艺的梳理展示,向我们理清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艺术美所形成的根基和特点,形成了"积淀"、"有意味的形式"等美学概念,但它对艺术历史现象的分析止于清代文艺,而对近现代艺术没有做系统内的梳理和阐释.在<美的历程>的理论框架内,以李泽厚的美学理论现对中国近代油画做出理论上的解读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李泽厚思想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批判传统的本体论.李泽厚批判的主要是理性本体、欲望本体、圣爱本体、语言本体、"Being本体".李泽厚的批判是从他自己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出发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坚持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基本内容的人类物质实践活动的本体性,以此反对传统本体论的精神本体性;坚持从人的现实生存的完整性上肯定人和人的生命,以此对抗传统本体论对人性的单面认定;坚持人的历史性生存的多样性、流变性、当下性,以此颠覆传统本体的单一性、恒定性、彼岸性.  相似文献   

7.
李泽厚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其美学哲学基础的转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细究李泽厚具体的美学文本,其美学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五十年代的反映论美学、六十年代的实践论美学和七八十年代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李泽厚具有按照自己的理论设想整合中西文化.建构自己思想体系的能力和魅力,但在具体的理论话语和理论体系上,却缺少原创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实践美学中重要的一支,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基础,对美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严整和清楚的阐释,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和古典哲学的精华,独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概念,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美学体系。尽管如此,也应该看到其中的种种局限和不足。刘纲纪的实践美学过分强调人类的物质实践和主体性的中心地位,必然导致美学研究的功利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在世界美学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我审视的姿态,既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借鉴西方哲学以及其他美学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更要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不断推进中国当代实践美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情本体理论是李泽厚后期最重要的学说。李泽厚以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为基础,从"人生在世"即"人活着"这一事实出发,以"实践"、"行动"("做")联结起中国传统哲学的实用理性、度的智慧和来自西方马克思的实践观念,把一种本是纯西方的学说(实践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脉即儒家哲学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体系,即"情本体"理论。情本体成为实践美学最终的落脚之点。"情本体"理论的思想基础仍是实践哲学。它一方面是对李泽厚80年代的"内在自然人化"、"心理本体"学说的具体化和深化,另一方面又吸收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关于仁-孝的思想。它的主旨是探讨个体面对强大的不可预知、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如何把握自己的偶然性,从而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本文主要以《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论语今读》、《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哲学探寻录》等论著为主,对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的内涵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情本体的生活实践基础:"做"的哲学与"度"的本体性;二、情本体的世界观:"巫史传统"与"一个世界";三、情本体的伦理内涵:礼仁分疏与两种道德的建构;四、情本体的核心:人性情感的塑造;五、情本体旨归:"立命"与个体主体性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这篇论文主要论述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对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美学的发展与完善的问题。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流派,李泽厚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主体性实践美学体系。李泽厚之后,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其他的美学研究者手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和完善,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1.
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判哲学的批判》是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理论起点,《美学四讲》则是其集中体现。“自然的人化”这一人类学主题分别展开为“美是自然的形式”、“新感性”和艺术积淀;审美本体论是主体性实践哲学的总结形态。李泽厚的后期实践美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美学的重要收获,其内部存在诸种矛盾,对人类审美活动的个性与具体性并未展开深入讨论,也没能实现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是以“意象”为本体论范畴的,在他的诗歌美学理论著作《姜斋诗话》和他的诗歌批评实践活动中,王夫之通过对“意”和“象”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和梳理,指出了两者在理论上的联系,事实上建立了以“意象”为本体的诗歌审美本体论。本文意在通过对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思想和诗歌批评实践的文本的解读,澄清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的本体论内涵,明确其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美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学在西方的发展美学在西方的发展总体上来说大致经过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论三个发展阶段。在古代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 ;笛卡尔以来的近代美学主要是一种认识论的美学 ;而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美学则开始了“语言学"的转向 ,主要是一种语言论的美学。在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之前 ,美学研究一直都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西方古代的哲学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 ,因此 ,古代的美学也主要是一种本体论的美学思想。所谓本体论的哲学就是把“是"、“存在"本身而不是把那些具体存在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从巴门尼德创立“存在…  相似文献   

14.
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实践存在论美学已不同于实践美学主流派的观点 从章辉的一系列批判实践美学的文章来看,他所指责的实践美学,主要针对的是李泽厚70年代术到80年代中后期,运用马克思实践论的观点所构建起来的美学理论。这一实践美学思想以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为基础,发挥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李泽厚把实践作为他的哲学和美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与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存在论美学"作为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的前沿,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深化:生态美学以现代人的存在状态与审美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同时,又要把"自然"作为一个重要思考维度纳入存在本体与艺术本体论的研究中;生态美学以现象学哲学作为主要方法论来源,在吸收借鉴多种理论资源时必须经过谨慎地辨析和转化;生态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外生态文化理论的系统译介、存在本体论与艺术本体论研究、关于自然信仰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生态批评理论的探讨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6.
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康德哲学中以人类主体为主题、为立足点与归宿点的主体性哲学融合起来建构的突出人类精神现象的美学思想;同时,李泽厚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关于现实地改造世界活动的思想改造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理性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积淀说”。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美学更应该从李泽厚"接着讲"。朱光潜先生本人的理论就是在自己"意象论"基础上"接着讲"的。李泽厚实践美学也是在自己理论上不断"接着讲"而形成的。当代其他主要美学思考也是接着实践美学讲。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李泽厚实践美学基础上"接着讲"的成果之一。这一学理语境是学术生态自身淘洗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实践美学是中国20世纪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的关学大讨论。李泽厚以"自然的人化"的实践观和历史"积淀"说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实践美学,并得以广为传播。朱光潜先生也提出了他的精神实践的美学观。蒋孔阳、刘纲纪和周来祥等人对实践美学思想发扬光大。到了20世纪90年代,张玉能、朱立元等人推进了实践美学的完善和发展。不过实践美学迄今仍然有局限和不足,需要修正和发展。我们要重视概括中国历代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实践"元素,特别是当代审美和艺术活动中实践的元素,重视从西方现代美学思想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提炼和借鉴相关的实践的内容和方法。当然,实践美学只是一个视角,只是一种解决一些美学基本问题的方法,不能解决美学的全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旨在考查《声无哀乐论》在中国古代美学、音乐美学乃至整个古代美学系统理论中享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对魏晋时期这一开创美学新风和新的美学观念诞生的重要时期做深入的了解,进而丰富中国古代美学的内涵。考查该文,对于进一步了解嵇康的人格本体论、审美自觉论以及这种理论对整个魏晋美学思想文化史的新变和新的美学观念形成产生的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声无哀乐论》研究成果作了新的补充,并结合现代社会作了实践性的阐述,使这一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渗透到现代文化中去,有利于促进现代人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促进个人美学境界的提高,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文明层次的提升,深化美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泽厚前期的美学思想体现在对美、美感和艺术原理的论述上。客观社会说具有巨大的历史合理性,也有不可忽视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