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健身锻炼的主要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身是指通过自身的运动达到增强体质的运动行为。通过4轮学校体育改革实验,总结健身原理有:依据能量代谢规律,区分两类运动的锻炼功能;依据体质的范畴,锻炼身体要全面;依据人们体质发展与需求之差异,身体锻炼宜个体化;依据心脏搏血规律,要控制生理负荷;依据超量恢复的机制,确定锻炼的频度;依据机体的适应状态,增减运动量;依据生物学“用进废退”规律,身体锻炼应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2.
目的:miRNA能作为抑癌因子调控癌细胞的有丝分裂期,阻断其增殖和扩散。运动锻炼通过调节miRNA的表达,明显降低癌症风险和减缓癌症进程,但其改善的癌症类型及其背后机制尚不明晰。方法:在中国知网、PubMed、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以“exercise”“miRNA”“cancer”“mechanism”为关键词检索并分析相关文献,对运动锻炼调节miRNA改善的癌症类型及其相关机制进行综述。结果:运动锻炼能够调节血浆中运动敏感型miRNA的含量;运动锻炼诱导的miRNA可能对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肺癌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运动锻炼诱导的miRNA主要通过与促癌因子的3’-UTR结合,阻滞癌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和间期,从根源上切断癌细胞新蛋白质形成和DNA复制。结论:运动锻炼诱导的miRNA与促癌因子的3’-UTR结合阻断癌细胞进程,调节多种癌症类型;建议将运动锻炼作为辅疗手段用于癌症临床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依据运动承诺、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建立基于运动承诺的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假设理论模型。采用运动承诺、锻炼行为、锻炼动机和锻炼效 果等心理量表对582 名大学生进行测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和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理论模型 与观测数据拟合很好;锻炼内部动机、锻炼效果和锻炼条件对运动承诺均表现为显著正影响,外部动机对运动承诺表现为显著负影响;运动承诺 能够很好的预测锻炼行为;并且锻炼动机、锻炼效果和锻炼条件通过运动承诺影响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学生运动自信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主观锻炼体验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有效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改善小学生锻炼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运动自信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对600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小学生运动自信与其锻炼行为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运动自信与积极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心理烦恼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运动自信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锻炼时间(R~2=0.046,p<0.001)、锻炼频率(R~2=0.039,p<0.01)、锻炼强度(R~2=0.028,p<0.01)以及积极幸福感(R~2=0.133,p<0.001),运动自信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心理烦恼(R~2=0.025,p<0.001);运动自信既可以直接影响锻炼行为,也可以通过主观锻炼体验的中介作用对锻炼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结论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小学生运动自信影响锻炼行为的作用机制,对于指导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增强体质,改善健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目前关于癌变过程基本认识和锻炼与癌症联系的国内外文献基础上,综述了锻炼影响癌症发生和发展的可能途径及其生物学机制,指出锻炼通过调节致癌物的激活与解毒,DNA修复过程和氧化损伤,肿瘤免疫,炎症反应,细胞增殖与凋亡过程,能量平衡、体重/身体成分,类固醇激素,血管发生等机制干预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虽然明确了锻炼与癌症的某些联系,但有些途径和机制仍未得到澄清,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以后的研究应重视几个方面:1)标准化与锻炼有关的变量,以便不同的研究进行比较,也便于确定产生显著抗癌作用的锻炼形式、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等要素;2)注意各生物学途径间的相互影响;3)应包括非荷瘤动物和人,确定可否从动物转移到人体干预,从临床干预转移到锻炼预防和康复.  相似文献   

6.
运动APP借助程序设计、移动终端及互联网络等技术支持,在人体运动数据记录、体质健康改善、锻炼行为养成等方面功效显著。体育健康课程设置、锻炼行为态度、社会大众支持等多因素制约导致运动APP功效不如预期,由此切入研究,以期提高运动APP跑步锻炼健康效益、剖析锻炼行为变化、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本文以运动APP用户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取样XX学院在校大学生“运动世界”APP用户为样本对象。研究结果发现:(1)运动APP功效主要表现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表现能力、增加体育锻炼行为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社交媒介交流互动、丰富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等方面。(2)“运动世界”APP用户实验组分别采用常规五项体质健康测试,在体育锻炼态度、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体育锻炼行为控制感、体育锻炼情感体验方面的表现优于对照组,且呈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1)运动APP在提高人体活动跑量及体质健康方面呈正效应,运动APP设计、体育课程设置及锻炼行为态度等综合因素影响其发挥最大健康功效。(2)应通过运动APP校园跑可以丰富“体育课堂+业余时间”综合身体锻炼内容方法,科学合理调整体育课程考核...  相似文献   

7.
赵臻  李薇 《体育科研》2014,(3):28-31-52
研究基于行为的阶段变化和锻炼坚持机制行为分析框架心理机制,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现状进行阶段上的描述,并依此展开讨论。通过对整体以及不同锻炼行为阶段上大学生运动承诺等因素的统计分析,表明运动承诺对锻炼坚持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一般自我效能与冰雪运动参与行为的关系,揭示锻炼自我效能和锻炼效果认知在一般自我效能与冰雪运动参与行为间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3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一般自我效能通过锻炼自我效能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冰雪运动参与行为;锻炼效果认知调节一般自我效能和冰雪运动参与行为的关系;整体模型检验发现,一般自我效能、锻炼自我效能、锻炼效果认知、冰雪运动参与行为构成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2)一般自我效能和锻炼自我效能是两个不同且有联系的层次。本研究结果扩展了锻炼行为的研究领域,有利于揭示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和内在作用机制,对促进大学生乃至全民冰雪运动参与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身体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身体锻炼已不仅被人们用来作为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的方法,也被人们用来作为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但是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受到锻炼项目、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频率等运动处方因素的影响。经常而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锻炼行为激发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锻炼心理学领域内与健康有关的锻炼行为理论和模型(健康信念模型,保护动机模型,合理行为模型,计划行为模型,自我决定模型,社会认知模型,自我效能模型和跨理论模型)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锻炼行为激发机制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儿童动作能力发展史是儿童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及人格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还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规律锻炼行为养成有重要价值。文章在对儿童动作能力发展研究的主要术语和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将儿童动作能力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研究范畴之中,系统回顾了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领域,儿童动作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归纳儿童发展的典型方式和影响机制,聚焦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动作能力的发展及其研究进展和趋势进行系统性回顾,以期能够为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展儿童动作能力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运动减肥对肥胖症患者健康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文鹤 《体育科研》2013,34(1):33-38
目前肥胖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4种:单纯节食,药物减肥,手术去脂,运动减肥。运动减肥以小强度、长时间适宜的有氧运动,消耗体内的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运动还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具有其他减肥方法不可能达到的健康促进作用。文章介绍了运动减肥的3种模式:全封闭式运动减肥模式、运动减肥夏令营模式、公益性运动减肥模式;运动减肥操作常规,包括运动强度的确定、运动负荷试验、运动减肥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减肥持续时间等问题。并通过众多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运动减肥对肥胖症患者身体形态的改善作用、运动减肥对肥胖症患者脂肪肝的改善作用、运动减肥对血脂代谢的改善作用、运动减肥对肥胖症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运动减肥对肥胖症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致病因子的影响、运动减肥对肥胖症患者炎症因子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运动减肥对肥胖症患者瘦素和脂联素的影响,综合阐述了运动减肥对肥胖症患者健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体医融合”新时代背景下,体育与医学结合,共同促进全民健康成为一种新的体医结合实践模式,为“运动是良医”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运动元素在中西方古代医学理论和实践中早就已经存在了,医学先驱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对健康的重要作用。文章对一些针对常见疾病的系统性综述和元分析的结果进行了汇总,这些系统性评价和元分析为“运动是良医”提供了科学的循征医学证据。然而,与任何药物或治疗手段一样,当把运动作为治疗或辅助治疗手段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来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尽管大量的研究表明了运动对健康以及不同疾病的益处,但运动促进健康的生物学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同时,在谈到“运动是良医”时,仍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值得讨论和商榷,比如关于运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讨论,关于运动“适用症”和“适用人群”的讨论,关于运动“剂量”和“成分”的讨论等。  相似文献   

14.
认知功能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特征表现,受诸多因素影响。肠道微生物在维持机体健康和多种疾病的发展中发挥作用,肠道微生物失衡与躯体运动能力和脑认知功能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关系密切。研究发现,运动干预可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建立肠-脑之间的联系,调控认知功能,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但不同方式的运动干预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及其与认知功能的调节之间存在差异性。通过分析肠道微生物的生物学功能以及运动介导肠道微生物相关的改变与脑认知功能的关系,探讨肠道微生物在肠-脑神经联络以及运动调控肠道微生物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羲 《安徽体育科技》2006,27(2):59-61,89
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有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并从锻炼的心理效应、心理评价方法与锻炼健心机理、锻炼方式与心理健康3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法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运动疗法研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运动疗法的生物学机制、运动疗法的疗效及运动处方三个方面。其中对运动处方的研究是薄弱环节;目前对运动疗法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缺乏对影响运动疗法疗效因素的研究。希冀本次的综述能对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Exercise has long been known for its active role in improving physical fitness and sustaining health. Regular moderate-intensity exercise improves all aspects of human health and is widely accepted as a preventative and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various diseases. It is well-documented that exercise maintains and restores homeostasis at the organismal, tissu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s to stimulate positive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that consequently protect against various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Here we mainly summarize how moderate-intensity exercise affects the major hallmarks of health, including the integrity of barriers, containment of local perturbations, recycling and turnover, integration of circuitries, rhythmic oscillations, homeostatic resilience, hormetic regulation, as well as repair and regeneration. Furthermore, we summarize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beneficial adaptations in response to exercise. This review aimed at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vital biological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moderate-intensity exercise maintains health and opens a window for its application in other health interventions. We hope that continuing investigation in this field will further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positive role of moderate-intensity exercise and thus get us closer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therapeutics that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Emerging research supports the idea that exercise positively affects neurodevelopment. However, the mechanisms linking exercise with brain health are largely unknown.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a) blood biomarkers selected based on previous evidence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β-hydroxybutyrate (BHB), cathepsin B (CTSB), kynurenin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 (FGF21), 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sVCAM-1)); and (b) a panel of 92 neurology-related proteins (discovery analysis). We also investigated whether changes in these biomarkers mediat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brain health (hippocamp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mental health).MethodsWe randomized 81 overweight/obese children (10.1 ± 1.1 years, 41% girls) into 2 groups: either 20 weeks of aerobic plus resistance exercise or control. Candidate biomarkers were assessed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for kynurenine, FGF21, and CTSB; colorimetry for β-hydroxybutyrate; and XMap for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The 92 neurology-related proteins were analyzed by an antibody-based proteomic analysis.ResultsOur intervent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candidate biomarkers (all p > 0.05). In the discovery analysis, a reduction in circulating macrophage scavenger receptor type-I was observed (standardized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 –0.3, p = 0.001). This effect was validated using ELISA methods (standardized difference = –0.3, p = 0.01). None of the biomarkers mediated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brain health.ConclusionsOur study does not support a chronic effect of exercise on candidate biomarkers. We observed that while chronic exercise reduced the levels of macrophage scavenger receptor type-I, it did not mediate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on brain health. Future studies should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novel biomarker for overall health.  相似文献   

19.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系统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丧失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线粒体功能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多种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病理特征。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可明显改善神经退行性病变症状,然而其调节机制目前还不清楚。鉴于运动是促进线粒体合成、活性与功能的重要调节因素,并且线粒体功能变化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从线粒体角度阐述运动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包括线粒体生物合成、线粒体ROS和氧化应激、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质量控制,为运动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