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依据"工学结合"、"能力本位"、"以用定学"的原则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进行改革,各门公共基础课程均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形成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突出专业关联度,形成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课体系.  相似文献   

2.
与专业技术课程开发相对应,公共基础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高职生的社会生活素质是他们胜任职业岗位及其社会生活过程所需要的主体机能。因此,必须从高职生的素质养成出发,重新思考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才能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专业技术课程开发原则相对应,公共基础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原则。高职学生的社会生活素质是其胜任职业岗位及社会生活过程需要的主体机能,因而必须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素质养成出发,重新建构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才能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专业技术课程开发原则相对应,公共基础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原则:高职生的社会生活素质是高职生胜任职业岗位及其社会生活过程需要的主体机能,必须从高职生的社会生活素质养成出发,重新建构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才能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探讨和公共基础课程的界定,分析了公共基础课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关系;从教育属性、专业兴趣培养、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四个方面,探讨能力本位原则下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提出了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有作不可替代作用,然而在现实中常常被边缘化。为了确保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到位,将国家的政策和法规落到实处,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学院要建立相关制度,并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二是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三是要对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效果作出科学评价,特别要重视社会评价,以此来改进工作,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刘莉 《教育与职业》2012,(35):148-149
作为高职的主要公共基础课程,实用英语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涉及评价方式的改变,而最能代表评价发展方向、促进高职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基于职业或工作岗位的外语交际能力的就是真实性评价。在真实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对高职实用英语课程考核的标准和内容进行改革实践,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价值判断,能有效促进学生和教学改革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石利平 《职教通讯》2012,(33):29-31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必修课,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选择、师资队伍、教学手段等方面阐述"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实践,重点介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公共基础课程,如职业基本素质课、职业基础课、人文社科课等,它具体涉及思政、数学、英语、应用文写作(或大学语文)、体育等多门课程,课时总量平均占三年制总学时数的约30%左右,是职业院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践,是当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它承担着教育和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素质的任务。然而,当前职业院校的公共基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多模块教学的整合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整合,提出了构建服务并融入职业技术教育、体现就业导向要求的多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实现公共基础课程功能转变、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1.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合格高职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在教学中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整合,构建服务并融入职业技术教育、体现就业寻向要求的多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实现公共基础课程功能转变、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2.
课程教学应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综合英语,作为英语专业最重要的语言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将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综合英语课程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达到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合,以为后续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在职业教育体系内,统筹考虑"对口招生"中高职教育"3+3"衔接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中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职业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以及职业资格证书与技能鉴定的衔接,避免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浪费,促进人才培养递进衔接。  相似文献   

14.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所重视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正逐步成为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趋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阈下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改革,要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着重从三个维度构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即:以"必需、够用"的必修课建构服务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以专题选项的选修课拓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空间;以社团、实践活动强化过程历练的实践养成环节。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基于专业类型从整体性职业培育目标、层次性职业素养培育目标和特定性职业素养培育目标三个层面构建中职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总目标,提出基于专业类型培育中职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班会主题式、专业技能课程浸润式、实习初训仿真式、顶岗实习实境式、公共基础课程点滴式、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式和社会实践活动延展式。  相似文献   

16.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基础能力、专项能力、拓展能力的三阶段培养目标,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公共拓展课程模块。根据上述三个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和五个课程模块进行设计的学业评价体系,强化了企业育人的话语权,具体由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将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构建以"学生标准+学徒标准"为重点的学业评价体系,形成考核主体多元、考核客体双身份、考核结果与就业挂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4,(A1):97-98
高职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生产、管理、服务领域中高级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职场英语课程,突出高职英语教育的职业特色,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成为各地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IT职场英语为例,从背景和功能、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五个方面,探讨研究高职职场英语课程目标,推动构建更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的职场英语课程。  相似文献   

18.
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在于推动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优化,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为专业服务的重要功能,改变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困境.要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进一步强化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课程意识,优化课程体系,落实教学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9.
职业素养课程归属公共课程范畴,在中高职衔接教育中审视职业素养课程建设,是构建延续递进、纵横衔接职业素养课程的前提和依据。当前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呈碎片状,不利于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的职业素养课程建设,要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基础,突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系统化提升。  相似文献   

20.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因涉及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多个主体而极具复杂性,从高校毕业生维度选取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情况的反馈和毕业生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从用人单位维度选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共同构建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评估评价体系。以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评估评价体系为依据,通过跟踪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把握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诉求,反馈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帮助高校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设定、课程设置、完善招生计划、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等工作,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及质量,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