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生大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戏剧式的叙事结构和宏大的主题方面均有创新表现。该片从内容、镜头语言、方言、情感四个维度来呈现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特质;以殡葬为话题讲述故事,具有很强的象征性;通过人物、情节等预示疫情后的中国定会重生,暗示了现实的生机。疫情后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应转变视角,开阔创作视野,捕捉新主题。  相似文献   

2.
肖雯 《大观周刊》2011,(29):90-91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不但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故事情节起伏跌宕.而且人物形象栩栩栩如生、绘声绘色。尤其塑造贾宝玉这个典型形象更是形神兼备、呼之欲出。作为和《红楼梦》具有同样的题材、同样的结构的另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家》,故事叙述秩充井然,情节安排默契有致;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之中,刻画的高觉慧这样一个个性突出,惟妙惟肖的典型性格。两部作品的作者都以锋利的笔触讽刺了旧社会的丑恶.通过家庭里面生动、典型的细节场面描写。使刻画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性格既复杂亦丰满。如果对这两个堪称经典的人物形象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他们除了一些共同之处以外,也还存在着迥异之列。  相似文献   

3.
2006年的电影《天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和冲击,也为更好地创作现实主义电影带来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本文主要从主旨揭示、故事叙述、细节刻画、情感表达等方面发掘电影《天狗》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4.
姚倩 《现代视听》2013,(2):45-47
动画片的创作越来越贴近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生活,现实主义因素也就很广泛地被运用到动画的创作之中。对于现实题材的提取与创作表现的较好的应是学院派动画,他们的动画题材来自于生活,表现生活。本文主要以国内动画片《孩子来了》、《贩管》为例分析现实主义元素在学院派动画中的具体体现,探索现实主义题材在动画创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很多,而我最欣赏的是个性化的细节描写。我认为这个短篇小说的艺术细节迸发的美感是经久不衰的,具体说来主要有谐谑美真实美。 一、谐谑美 谐是滑稽风趣,谑是玩笑戏弄。所谓细节谐谑美是指细节滑稽风趣,使人在幽默的笑声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从而获得审美愉悦。不同的作家形成谐谑美的方式也不尽相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社会生活剧大热,《小欢喜》《都挺好》《安家》等引起观众的热议,这些剧展现了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密切关注的种种社会问题.本文从现实主义美学出发,探讨近年来社会生活剧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以及呈现的艺术的本质世界和艺术创作者的心灵之灯.  相似文献   

7.
李雯 《声屏世界》2010,(12):36-38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火热上映再次掀起影坛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讨论。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提出,“现实主义如何穿越现代化的洗礼,完成其在现代化程序中的蜕变,使之保持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这成为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个最大课题。”而《唐山大地震》在电影产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让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8.
许燕 《东南传播》2011,(12):99-101
通过对《微观世界》、《森林之歌》叙述方法和细节刻画上的比较,试图发现中外自然类纪录片创作的差异。,叙述对象不同以及中外不同的创作理念,影响纪录片的叙述方式和对事物的细节刻画。《森林之歌》成功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模式引人入胜,《微观世界》在细节刻画上注重对动植物各部位细致描摹,给观众以感官冲击。  相似文献   

9.
黄国玲 《东南传播》2013,(8):111-113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根据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于2013年4月26日成功上映。文章通过研究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了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原著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并对此进行了评析,最后提出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二次创作的原则给我们的成功借鉴。  相似文献   

10.
商业史剧《温州一家人》不仅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在艺术表现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其对主题表现上契合时代风貌,在叙事结构上富有内涵,在人物形象上彰显温州精神,在叙事细节上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这对电视剧的叙事艺术来说,具有发展与拓宽的意味,因而对后续的创作具有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刘红 《中国传媒科技》2014,(12):163-164
本文从主题、人物形象塑造、浓郁的蒙古风情、巧妙地情节设置以及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来进行分析。展现了一个蒙古女子面对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做出无奈的选择。在这个悲壮的举动中,展现了这个女子的坚韧与倔强。  相似文献   

12.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由央视推出的美食类纪录片,是中国近年来非常优秀的作品之一,除了其高精尖的拍摄设备外,其文案解说词的创作,也独具匠心。《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相对于其他纪录片解说词方面有很多大改变。本文抓住其文案创作的理念,从传播者角度,传播内容角度,传播媒介角度,受传者角度,传播效果角度等五个方面来深层次地分析,并且逐渐的深层次的剖析其写作的特色。最后从解说词情感细节,动作细节,环境细节的处理来研究其细节魅力。  相似文献   

13.
符旭 《大观周刊》2012,(17):35-35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众多的读者中,对于《欧也妮·葛朗台》的解读各不相同。《欧也妮·葛朗台》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中的一部杰出作品。  相似文献   

14.
谢培 《东南传播》2013,(6):92-93
电影中的叙事是电影和观众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叙事不单单是影片情节的介绍,其中隐含了很多的信息,这些隐性的存在是一种现实的细节,也是电影人物形象饱满之所在。电影叙事学中的某种内在的东西在《听风者》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乏一种局限和过激,电影中存在的一致性和复杂性都于无形之中穿插在各种细节之中。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春节前后,出现两部《闯关东》作品,其—是52集电视剧《闯关东》,其二是8集纪录片《闯关东》。前者故事情节大气磅礴,场面精致宏大,人物形象饱满,引起全国观众的强烈共鸣,形成了收视热潮,是一部具有很高思想性、艺术性的精品力作。后者以开阔深刻的宏大主题、真实感人的史实细节、  相似文献   

16.
为使经典的“蝙蝠侠”系列作品具有美国黑人的典型性,DC漫画公司已经和黑人作家爱乐思·思蒙达成协议重创此作。思蒙是一位自由漫画作家,曾经塑造了“黑人杰克”这一著名形象。DC公司在看了思蒙自己的公司在1999年推出的《黑人杰克》后,对这一人物形象很有好感,所以邀请思蒙执笔重创《蝙蝠侠》。思蒙被授权合作创作5部冠名为《蝙蝠侠》的迷你系列漫画。 思蒙集自由作家、剧作家、导演与一身。他坦言创作“黑人杰克”的形象是因为“我想塑造一个英雄形象,看起来像我一样是个黑人,却又具有世界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艺术,存在着创作中协调艺术形象直接性和间接性之间关系的命题。笔者以纪录片《家在我心中》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例,探索在艺术形象创作中人物形象直接性和间接性的一些美学规律。艺术形象的直接性往往有两个层次:生活的实(一般直接性)和艺术的实(特殊直接性)。以《家在我心中》为例,它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上海人家三个人物的成长过程:父亲丁尚彪、母亲陈欣欣和女儿丁琳,中心人物是父亲丁尚彪。《家在我心中》截取了丁尚彪人生的一个片断——在他已过而立之年,选择出国去日本挣钱,以供养唯一的女儿出国留学。人物形象的直接…  相似文献   

18.
丁聪  徐明 《东南传播》2021,(2):60-62
《受益人》是宁浩导演发起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中的第三部具有"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喜剧电影,也是青年导演申奥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影片以底层人物为对象,涉及"骗保""代驾仙人跳""未成年人打赏女主播"等现代社会热点话题,彰显了电影现实主义的本质。本文试从类型融合、角色构建、城市空间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受益人》的创作内涵。  相似文献   

19.
重大主题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大浪淘沙》《百炼成钢》《理想照耀中国》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表达方式,创新表现形式,强化审美体验,追求品质至上。这些电视剧通过接地气、有烟火味的故事演绎和细节真实、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满满的质感,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并引发共鸣共情共燃,将新主流电视剧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20.
金晨晨 《视听》2018,(11):78-79
《光荣的愤怒》与《烈日灼心》是两部风格迥异的影片,但其中姓名意象的巧妙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姓名意象一方面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凝结着多层叙事意义,彰显创作主旨。《烈日灼心》中的"尾巴"意象糅合着父爱、赎罪双重寓意。《光荣的愤怒》中的熊姓意象既暗喻着熊家兄弟的凶残与贪婪,又是阶级斗争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