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有“节外生枝”的情况。反思生成,教师要运用“民主”“、欣赏”和“智慧”来引导这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使之开放地纳入预设的课程目标之中,促进课堂的良性发展。让我们的思品课堂因“节外生枝”而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
韩积崇 《考试周刊》2012,(77):56-57
“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是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做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的,而没有“动态”的课堂是不精彩的。那么教师如何做好动态生成的提供者、创造者呢?  相似文献   

3.
凌瑞初 《物理教师》2009,30(3):12-13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一“人”关系,是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各作一方来处理;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要确立起课堂资源意识,把学生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充分激活原始资源,生成新的问题“生长元”,从而形成生成性资源.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即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行进.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课堂教学是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小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具有自身的底层逻辑,其中,生成与建构是中小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理论原点和理论品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则构成了中小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现实逻辑。在具体实践中,中小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内含自身的发生机理,它不仅需要以守“正”为前提进而求新道,而且还需要坚守“课程主时”与“课堂主场”并举的时空要求。要使动态生成植根于高质量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留白,予以动态生成时空;在教学实施中留心,巧用动态生成机会;在教学回望中反思,修正动态生成结果。  相似文献   

5.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的报告中集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试论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基础教育”认为,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突破认识论框架,从教材和学生发展状态来确立教学的“可能起点”和“现实起点”。只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在规范与自由、预设与生成、现实与可能、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动态演进,最终形成富有生命活力、动态生成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所以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让科学课堂充满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王孙君 《河北教育》2005,(13):20-21
新课程倡导: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如何使“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出亮丽的风景呢?现笔者结合《长方体的认识》中面、棱、顶点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断来谈点想法。  相似文献   

9.
用“动态生成”观指导数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生成”观是华师大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观的一个基本内容。“动态生成”观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三:(1)以生命学说理论为基础。即认为学生是其生命活动的构成部分;教学过程必须在动态中生成,必须焕发出师生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命主体的地位必须受到应有的尊重。(2)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展现学生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在动态中发展。(3)以“动态生成”的要求作为教学调控的依据。即强调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因素,结合教学设计,紧紧抓住“生成因素”,灵活地调  相似文献   

10.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完成的生命历程。它是五彩斑斓的,蕴含着无穷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构建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而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的报告集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她提出“从生命的角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教者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所以教案是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常常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后按部就班“走课堂”。  相似文献   

12.
杨鑫 《中学教学参考》2010,(17):100-100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科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科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它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动态生成”信息。在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运用敏锐的目光和智慧的头脑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将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将促成课堂更多的精彩。  相似文献   

13.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突破认识论框架,从教材和学生发展状态来确立教学的“可能起点”和“现实起点”。只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在规范与自由、预没与生成、现实与可能、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动态演进,最终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生成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几次教学尝试.让我在不断地反思中逐渐理解了什么是“可能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会合理把握学生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一方面是教师的课前设计。即“预设”:另一方面是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即“生成”。如何在课堂中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生成中更加精彩。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提倡“动态生成”理念,所谓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或碰撞的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动态生成教学,包括两个意思:“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其中非预设性生成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是教师个性化地教与学生个性化地学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的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理念。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此,课堂教学应该追求动态生成,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确立主体地位是生成式课堂的基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活泼、个性鲜明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生成欲望”与“生成潜能”的…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自身的科学素养来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恰当的引导和及时的捕捉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而不让一个个思维的“火花”变成一片片“雪花”落地融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笔者的做法:精心设问,开放空间,引导“动态生成”;捕捉亮点信息和错误信息,灵活运用,创设“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18.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本文在吸收前人对“动态生成”教学的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对初中历史课的“动态生成”教学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例谈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中,曾提出应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动态生成”观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其基本特征如下:(1)主要是以生命学说理论为基础,认为学生是其生命活动的构成部分;教学过程必须在动态中生成,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主体的地位,焕发出师生生命的活力.(2)强调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展现学生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在动态中发展.(3)提出必须以“动态生成”的要…  相似文献   

2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动态生成资源。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激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目的在于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更具灵动、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