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篇:艺术形象与语文教育一 艺术形象与语文教材1.形象论:文学是“一个声音——形象的体系”文学的本质是“多元化的性质系统”,是“多种性质的‘集合体’”.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过是性质系统中的一个性质因子.如果是理性地反映社会生活,那就不是文学,只有感性地也即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才更切近文学的本义.文学是通过对形象的描写来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的.希·萨·柏威尔在《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一书中说: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概论”学科与教材的建构始于晚清政府的大学改革,经历了“文学研究法”这一准学科形态的初步实践后,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中于20世纪20年代初取得了根本性的奠基。梅光迪、刘永济等早期“文学概论”教材实践者对其学科的性质都未曾进行思考与界定,王统照却在一篇书评文章《文学概论?》中首先对“文学概论”学科的任务与方法进行了规定,继而又在回应对该文的批评时明确地界定了“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的综合研究”的学科性质,是为该学科立法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3.
文学最流行的定义是:“因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新会生活和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故又称作‘语言艺术’。”这也可见出文学语言重要的本体性质。它首先是文学赖以存在的方式,其次是文学与其他艺术相区别的特征。但不知何故,人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与《文选》之“文”的范围大致是相同的。这体现着南朝人对“文”的共识:以集部各体为“文”。从功用上看,《文心雕龙》与《文选》对文学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虽或多或少因之于两书的性质不同,然其主要的显然是著者(编纂者)对“文”本身价值取向有别而来。《文选》只严“体”之界,而不像《文心雕龙》那样重视严格意义上的辨体。这主要是昭明太子与舍人文学观的不同而分别反映在《文选》与《文心雕龙》上所致。  相似文献   

5.
当狭义的“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之中逐渐独立出来的时候,文学与文化的血肉联系已先在地铸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若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为出发点,则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当是“自觉”的。  相似文献   

6.
“革命文学”对五四文学的批判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中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终止,持续数年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这种转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革命文学”的性质及其与五四文学的关系问题并未被正确认识,这也影响了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重新考察、重新评价。按照流行的观点,“革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二者根本上是“致的。至于“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等)的批判,也只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缺点、局限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历经起落沉浮,勾勒出曲折前行的轨迹。新申国中学文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折射出入们对中学文学教育地位、作用、功能、性质及实施策略的认识过程,也凝聚着人们对整个语文学科本质规律与发展方向不断反思的成果。我们将这个过程分为:以汉语、文学分科为标志的文学教育繁荣期,以“工具论”产生为标志的文学教育低迷期,以人文说兴起为标志的文学教育复兴期。1.汉语、文学的分科与中学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语文学科真正以“语文”的名义出现,始于新中国建立这一伟大历史转折。自1904年语文单独设  相似文献   

8.
文学革命兴起之时正值鸳鸯蝴蝶派的鼎盛时期,鲁迅在倡导和开拓新文艺的过程中,从“文学游戏观”、沉滞猥劣的格调、保守复古的意识等方面,对鸳鸯蝴蝶派文学进行了十分必要的批评。但同时,鲁迅又从文学史的角度对鸳鸯蝴蝶派合理定性,以较客观的态度看待文学中的“趣味”问题,切中肯綮地明确了该派的政治性质,给予了这一文学流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最大限度的接受与包容。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批评中有许多关于文学“趣”和“味”的言论。本文试从这些言论中概括出前人对文学“趣”的两个问题的认识:(一)关于“趣”的构成,分别阐述了前人在构成“趣”的主观情性才能,客观对象性质特征和艺术形式技巧创造性这三方面的观念和认识。(二)关于“趣”的发生与“趣” “味”辩析,从“有兴味”、“求机变”、“贵自然”三方面说明古人对“趣”与“味”的联系和区别,对“味”转化生成“趣”的契机条件,对在此转化中可能发生的两种倾向的认识,并指出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审美选择是“贵自然”。  相似文献   

10.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立的一个理由,在于“审美意识形态”是可以在文学艺术文本的批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首先是在指明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说的,并不完全指一篇篇的具体的文本的性质;但是既然文学活动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那么它就不能不在文学活动中的一环——文学文本——中体现出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寻找出“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应点,或者说中介。通过对陶渊明的《饮酒》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意蕴”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文本中的对应点,它承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故可以进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  相似文献   

11.
1996年,杨春时、宋剑华发表文章,对已被普遍接受的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是现代性的观点提出质疑。他们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只具有近代性,而不具备现代性”。由此在文学理论界引发了一场历时约两年的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随着思想文化界现代性反思的全面展开,对“现代文学”性质的讨论也发展为对“文学现代性”进行质疑和反思,同时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整个中国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的性质,追溯其根源,这是受中华“天人合一”的审美文化精神的影响。本文试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暂从作家、作品人手探讨其在“天人合一”的文化大背景下文学话语蕴藉的文化性质。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主体论”论争中对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认识,主要围绕三点展开,分别是:人是主体还是工具;文学是受内在规律制约还是受外在规律制约;文学的根本性质是意识形态的还是审美的.到“文学主体论”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文学与政治相区别的层级,即文学具有充分的主体性,使得文学能够并应该独立于政治之外,形成了对于政治的新的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14.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蕴藉属性”是文学话语必须持有的,其他话语不具备的性质。但这一说法有失偏颇。“蕴藉属性”是话语的一种属性,它在文学话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没有“蕴藉属性”的话语也能成为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苏联"同路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苏联出现的“同路人”文学樗着当时苏联文学的最高成就,鲁迅积极译介“同路人”文学,并对这一文学多有论述。鲁迅对“同路人”文学的态度有时也很复杂,这与他对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相关,“同路人”文学的现代主义艺术质素,其对陀思孕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艺术的师承,是鲁迅亲和“同路人”文学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20世纪40年代左翼文艺界眼中的“都市文学”为对象,讨论左翼文艺与城市通俗小说之间牵涉到的复杂情况。此时,所谓的“都市文学”与以农村为中心的解放区通俗小说相比,显然具有不同性质。论文主要通过堪称“小市民小说”的《虾球传》,探讨在40年代后期“一体化”的文学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对“都市文学”的态度和他们所设想的“都市文学”的理想以及评价尺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进入”历史的实际操作中,有三点值得省思并与李怡等学者商榷。第一,商定使该历史阶段的文学资源有效整合在同一个层面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李怡目前关注的是有“现代”性质的文学样式,这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同时,“民国机制”更多还是在做文本以外的研究。第二,社会各界依旧未能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问题未作进一步探讨。第三,探索有效“书写”历史的途经。这一方面需要端正“写史”的态度。另一方面需要在“叙述历史和建构历史”的方式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文学”?“文学”的特征是什么?中国古代很少作正面再说。本文以”文学“的外延——文体论入手,考察了它所显示的“文学”内涵、指出:“文学”的特征是“文字”,“文学”是一切文字著作,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文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训诂学方面挖掘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征论的文化渊源,并与西方古今文学特征论一一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文学与审美”课程的教学观点□孟昭君“文学与审美”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理论”学科,它是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开设这样的一门选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中国近代文学的断代与性质问题,国内外研究者曾提出不同意见,其中主要有如下四种: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近代文学的范围,从鸦片战争时期划至“五四”运动时期.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近代文学,应包括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诞生之前这一百余年的文学.第三种意见认为,从文学实际出发,中国的近代文学,应从戊戌变法时期开始,延伸到“五四”运动之后.第四种意见认为,中国近代文学的范围,应包括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一百年的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