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洁 《文教资料》2010,(21):113-115
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方法。《论语》是记录他和弟子言行的重要著作,蕴含了他的主要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其中他关于意志心理学的一些思想在《论语》中也得到了系统阐述。本文从"什么是《论语》中的意志心理学思想"、"培养意志的重要性"、"怎样培养意志"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孔子的意志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黄玉霞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7):81-82,109
"仁"学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英译过程中,不同译者对"仁"做出了不同的翻译。阐释学翻译为分析"仁"学思想在韦利和刘殿爵《论语》译本中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4.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在《论语》中被少见的称为"子",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在《论语》中,提到曾子的名字达17次之多,其中,记载他的言论多达15条。曾参父子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为人朴实敦厚,有传承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他提出和阐发的孝道、诚信、修身、担当等见解,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慨括为"忠恕",表明对孔子学说理解透彻,深得要领;孔子的嫡孙孔伋拜其为师,足见他已具备儒家学术传道者的崇高地位;后世尊其为"宗圣",也是对其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统传道宗师地位的褒奖。这都有力证明曾子对《论语》成书做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德"对孔子启发很大,他在"德"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仁",但是孔子所提出的"仁"并不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在《论语》中,孔子还为世人树立了一个"圣人"形象。在以往的孔子思想研究中很少涉及到圣和德,而主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上。本文主要论述"德"对孔子思想的启示以及《论语》中仁和圣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孔子"教"弟子之所要"学"的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孔子是一个纯粹致力于人性完善的"学""思"的事业的人。《论语》中孔子的"教"和"学"涵盖了多种具体的活动类别,但落脚于人格的完善。这也表明孔子自身的"即凡而圣"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在文学界被誉为"学贯中西的奇才",中西文化的浸染使他对孔子经典语录《论语》的阐释平添了些许"特色"。他在《孔子的智慧》一书中,以独特的形式和通俗的语言向西方社会译介《论语》,并以此传播中国的儒家文化精髓。文章尝试通过对其编译本的简要分析来了解这位语言大师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8.
公言 《成才之路》2011,(2):100-I0017
"先生"的称谓,大约已经使用了将近三千年。闲来翻阅古籍,得知关于"先生"最早的记载见诸于孔子的《论语》。"先生"一词,后来用法虽多有变化,但含义大都与年长、有识、有德、博学之人有关。君欲知道"先生"之本意及其演变,且听余作"先生"解,以飨诸位。一日年长者为先生。  相似文献   

9.
任民 《教育》2013,(15):25-26
孔子一生热爱教育事业,晚年自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可以说,孔子是有效克服职业倦怠的典范,他在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群体有一定借鉴意义。建立学习型生活方式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孔子是中国学习型生活方式的首创者。他一生热爱学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晚年自述:"吾十有  相似文献   

10.
圣人孔子     
《初中生辅导》2013,(14):F0002-F0002,F0003
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Zōu)邑(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博学好礼,被世人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的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世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相传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弟子。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世人合称为"孔孟"。孔子的代表作品有《春秋》、《十翼》等。《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  相似文献   

11.
一、何为叩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是孔子著名的教育格言,它揭示了孔子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学思并重。孔子还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里,孔子点明在“学”和“思”中间有个关键的环节“问”。这个“问”是沟通学和思的桥梁;古人还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王筠《教童子法》)。“切问”和“善疑”之间的关系反映了问的方式多种,对待问的态度多样,这是教和学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关于两者的关系,尤其是关于孔子的“问”的艺术,《学记…  相似文献   

12.
陈军 《上海教育》2011,(10):46-48
《论语》各章,均是对话或自言。对话有问答,自言也有问答,各臻其妙,各具其境。孔子本人在问问答答之中对某些"问"也有所评论,如"大哉问"等。大者,境界高也。为什么说这样的"问"境界就相当的高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论语》记录了弟子问孔子的问题一百多个。对于弟子之问,孔子有其要求:一是善于发问;二是不耻下问;三是问一得三。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内涵十分丰富,上至国家社会,下至平民百姓,从治国安邦到为人交友,皆有所涉及。文章从师范教育的角度,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从志存高远的治学格局、"付诸阙如"的人生态度、博学笃志的入世精神三个方面,阐释《论语》"志与学"的建构,以期对师范生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陈军 《上海教育》2011,(12):64-66
"思"在《论语》中是一个含义深广的独立概念,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思想线索。"思"在全书中出现24次,是一个关键词。其实,全书各条无不体现了"思"的要义、要领和要害。孔子之"思",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教育学范畴的概念。首先,在《论语》中,"思"与"学"是不能分开来的,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一对范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主张。其中"居学"二字指的就是课外作业。《论语》在开篇中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而,现今的课外作业是否如孔子所言,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以维护礼乐秩序为目的,所以他是一个复古守旧的"呆"老夫子的形象。其实不然。孔子围绕着周礼和《诗经》,对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无论是在政治观念还是道德修养,研究学问还是教育弟子,都适应时势,灵活多变。《孔子家语》和《论语》中记录的孔子言行,都说明孔子并不呆板。  相似文献   

17.
冯宏 《文教资料》2011,(3):79-80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是孔子在《论语》中对于"妙音"的高度评价,是儒家音乐思想的现实体现,不能诠释为"我并不期望音乐这样美妙"或者"音乐没有必要这样美妙",而且在对《论语》的经典解读中也多释为乐美而令人陶醉。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讲学论道的言论,记载了孔子的哲学主张和政治理想,汉代传《论语》的有三家,分别是《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只有安昌侯张禹的《论语》流传了下来,被称为《张侯论》。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孔子以及其弟子留给后人的一部启迪教与学智慧的著作,《论语》中的对话蕴含了众多教育的道理以及做学问的方法。通过对《论语》的解读,试从教育与为学两个方面来论述孔子所实施的教育举措以及教导学生做学问的方法,以期从中吸取教育智慧的火光以及为学之法之精华。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第一册第五单元21课选了《论语》的十则短文,《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论语》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足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约1.1万字。每篇都从文中第一句话里节取两三个字作篇名,如《学而》、《述而》、《公冶长》等。《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理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