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试图引入阿多诺的中介理论对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思想进行再阐释.在神话--启蒙--真理的启蒙历史结构中,阿多诺认为启蒙倒退为神话一开始就蕴含在以启蒙为中介的历史结构当中,启蒙与神话在最初的同一并不全是和谐的,而是蕴含着截然不同的认识方式.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与矛盾,必然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辩证地展示出来.文化工业和启蒙在本质意义上是相同的.文化工业如启蒙一样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文化工业就是启蒙辩证法倒退本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开创了大众文化批判的新纪元,其中收录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集中体现了二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与"大众文化"不同,"文化工业"是对现代大众文化形式负面特征的描写,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伴生品。"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恰以"大众"、"欺骗"、"启蒙"三个关键词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同一性、蒙蔽性和启蒙性,这在当代中国文化现象中仍有投射,颇具启示意义。然而,精英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论调也构成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局限,应予理性、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3.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开始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阿多诺在第二章“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对文化工业作了详细的分析,直指文化工业的负面特征,其表现出的同一性、欺骗性以及反启蒙性,都致使人丧失了主体性,在意识形态和商业化进程中,主体性渐趋消失。然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弥漫着浓烈的精英主义论调以及悲观色彩,这也是其理论的局限所在。因此,还是要辩证看待,理性应对。  相似文献   

4.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观缘起于对“正统”马克思主义。无批判的实证主义”的质疑。通过反思现代性、理性同一性、概念帝国主义的实质.以人的实践的超越本性为核心的自觉的历史性、实践性扣批判性的文化精神.对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并代表着整个西方工业文明本质的启蒙精神提出了质疑与批判。从而揭示了人类的历史就是启蒙摧毁神话和销蚀自身的历史。依照批判理论的历史观。历史不是启蒙理性所勾勒的那幅人类战胜自然的宏伟蓝图,不是启蒙理性不断开辟新疆域而一路高歌猛进的宏伟历程。而是在当代所制造的西方文明进步的理性形而上学神话中注定了启蒙自身的悲剧性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5.
“文化工业”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工业”理论是西方当代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理论。这一理论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 ,“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构成了一个事物的两面 :相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体系 ,它表现为“文化工业”;而相对于大众的日常生活 ,它又表现为大众文化。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看来 ,“文化工业”实质上是启蒙走向自我毁灭的现代悲剧。“文化工业”理论在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期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马尔库塞、甚至美国左翼著名学者杰姆逊 ,都对“文化工业”理论有所借鉴和阐发。  相似文献   

6.
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揭示了"神话就是启蒙,启蒙却倒退成了神话"的辩证法,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文化工业现象。他们认为在资产阶级操控下的大众文化已经失去了文化的本真性而沦落为商品,渗透在其中的技术理性加深了大众文化对人们的奴役。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进行阐释不仅能够了解法兰克福学派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还能对反思现代社会的文化状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写的《启蒙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的代表作。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具体表现为生产风格的同一性、消费娱乐的欺骗性,并进而具有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对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进行了探讨,旨在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通过从康德到福柯对启蒙的连续性解读,展现启蒙的现代性维度--一种批判的态度,“五四”文化启蒙正是西方文化启蒙与中国启蒙传统相融合的产物,表征着“五四”精神。但现代中国的启蒙由于救亡 图存的现实社会需要又表现出自身的缺憾。而启蒙的现代性不仅为我们理性地认识“五四”,更为我国超越“五四”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启蒙辩证法》到《合法化危机》这两部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作入手,分析了社会批判理论的对象,即启蒙理性和系统危机的演变过程。本文认为,霍克海默和哈贝马斯所要阐述的本质在于,一旦批判的利器取代了批判对象的地位,就会在弥补其不足的同时,具有批判对象的相应性质。在当代中国,启蒙理性的负面效应与社会系统危机固然会有与西方国家不同的表现形态,但与西方国家一样,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与现代性的辩证发展是始终同步的。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支持,也要不断探索解决现代化负面问题的方法,二者的重要性是同等的。  相似文献   

10.
任鸿隽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贯穿其推广科学事业的内在动力在于实现“科学救国”。而且其科学救国思想的演变又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本文将其思想演变的历程划分为科学宣传和科学启蒙、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科学立国和科学建国三个阶段,以期能完整地勾勒出其思想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1.
在学术、科学与批判三重权力角逐的高等教育场域,知识人分化为一个复数的群体。本文认为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是最为核心的分类。在三种知识隐喻的框架下,本文剖析了文化政治认同的心智基因,以及其间文化与政治之分合演变的历程;指出工业社会尤其是进入后工业社会,技术认同成为垄断性旨趣,并分析其知识基础、社会基础与现实困境;最后提出,知识人需要用责任伦理所支持的沟通行为来整合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高等教育也需借此免于启蒙的理性狂妄与服侍的被动茫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摩罗诗力说》内在逻辑结构的分析 ,认为 :它是一篇对文化启蒙理论进行建构的文章。这种建构除了涉及文化启蒙的实践性方式外 ,更主要的是对文化启蒙的工具和主体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一个含意丰富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两分法,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路径首先将现代性分成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在最初主要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在哲学上文化上的代言,其核心与基础是理性主义。随着从鼓吹启蒙到反思启蒙,文化现代性又裂变出审美现代性,从而形成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的对抗,这就是学界所谓的“两种现代性之争”。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取向沈卫威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五四运动本是不同的所指,但它们有一个内在的血脉相连关系及必要的发展路径.前者的重心在于“文化批判”和“文化重建”,其实质具有一种反传统、反权威、反封建的文化启蒙的精神导向,是一场文化上的自由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15.
思想文化史的教学相较于政治史、经济史的教学而言,其难度就在于师生难于把握思想内容的哲学内涵及思想史自身演变的内在逻辑.也即是在思想史内容的思想性与深度上不免失于简单化、粗糙化和庸俗化。如何上好思想史课?怎样设计思想史教学?本文拟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四课的教学为例,从教学的三个层次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启蒙”概念自近代以来增添了西方文化内涵,而问题在于,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不自觉地将西方“启蒙”作了实用解读。通过对中西“启蒙”概念的语义分析,在比较视域下呈现中西“启蒙”概念的差异及其在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运用过程中走入的误区,强调当代中国应对传统文化中启蒙资源的向善内涵、当代启蒙主体的把握以及启蒙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意义上说,对于文化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法兰克福学派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来进行对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批判的.而对于科学技术或工具理性的批判始自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在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中更是具体展开了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因此这两部著作是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代表作.对其文化批判理论做简要的分析,其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回归文化本质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之实践路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校园建设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校园,其关键问题在于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也就是说,大学的文化校园应具有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自觉、文化创新的功能。循此思路,本文进一步指出了应该以大学精神、人文精神、生存方式、以人为本等四个方面作为具体的实践路向,深化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自觉、文化创新,建设文化校园。  相似文献   

19.
以往人们关注的是霍克海默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其实他所阐述的文化批判功能,才是其文化批判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西方文明启蒙的后果是用理性这种新的统治替代了昔日神的统治.霍克海默提出了新的启蒙就是文化批判的启蒙,即对启蒙的否定、否定再否定.这种新的否定物就是“文化工业”的出现.文化工业造就了一些失去反叛性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认同的被奴役的异化者,要找回和发扬这种文化批判的反叛性,就要实现新的启蒙.霍克海默通过文化批判的反叛性揭示了文化批判的功能,即辩证的否定.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作者是李泽厚,李泽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书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是因为有关"救亡"与"启蒙"的文章很多,其中,认为反对"救亡压倒启蒙"观点居多。本文试以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角度为切入点,将先参阅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中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其他文章,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鲁迅>、<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一瞥>这三篇文章,借以论述李泽厚本人关于五四主要人物把重点放在启蒙和文化上的原因、启蒙如何先从属于救亡和后又如何完全为救亡所压倒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然后整合其他专著和论文的观点.以便探讨五四时期文化启蒙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