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哈尔滨医科大学李霞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物信息学专家,二十余年来致力于重大疾病的生物信息学与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工作。她主持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生物信息学科研与教学团队,并带领团队在复杂疾病关键基因发现和通路重构、重大疾病分子标记物识别、疾病相关miRNA-转录因子协同调控紊乱、遗传疾病基因组和表观组异常与发病机理研究、疾病集成分析平台与数据库构建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并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为国家基础医学研究,特别是定量医学和计算生物学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2013年5月,她荣获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基础医学科研创新奖。  相似文献   

2.
合成生物学研究(syntheticbiology)是一门新兴研究领域,是生命科学在21世纪刚刚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合成生物学是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进化系统学、生物化学、信息学、数学、计算机和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发展势头强劲,许多新的技术被应用到合成生物学领域,2010年人工合成生命的出现更是引起了舆论轰动和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文章对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介绍了合成生物学的概念、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合成生物学的技术与经济特性,提出三点建议:大力加强合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建立国家级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基地;我国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应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维;在生物安全、伦理、知识产权等方面建立必要的法规和制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田世平研究员针对我国果实采后存在腐烂损失严重、品质劣变快、保鲜期短等突出问题,三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果实采后生理病理学基础及病害控制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她与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果实采后病原菌致病性及调控机制,病原菌毒素生物合成的分子基础及调控机制,果实成熟衰老及抗性应答机制,为果实采后生物学理论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病(Schi Stosomiasi SjaportiCa)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因其病死率高而被人们称为“瘟神”。患病家畜,特别是病牛,是我国血吸虫病最重要的传染源。能否有效地控制家畜血吸虫病疫情,是能不能在我国最终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的关键。几十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国家防治动物血吸虫病专业实验室执着创新,为我国有效控制人、畜血吸虫病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时间生物学及其在社会诸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峻 《科学学研究》1996,14(4):48-54
本文讨论了国内外时间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评介了有关生物节律的几种理论假说,初步探讨了时间生物学在教育、医疗、生产、社会诸领域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
合成生物学是利用工程学的设计原理改造和优化现有自然生物体系,甚至从头合成创建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生物体系,在深入理解生命本质的同时,实现在能源、材料、食品、医药、化工、环境和农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本世纪以来,合成生物学研究发展迅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本文简要综述了合成生物学的概念理论、技术方法和功能应用主要发展概况及其生物安全风险管理,并且就其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应用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尤其合成生物学发展需要点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动下,应运产生了由计算机技术、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新兴交叉学科——计算生物学。介绍了计算生物学的产生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应用案例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6):454-455,485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主要是蛋白质组学,包括功能蛋白质组分析、蛋白质结构生物学和蛋白质组信息生物学.将蛋白质的表达(功能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功能分析)和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功能的结构基础)三个层面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探讨细胞分化、神经发育、药物成瘾中的基本生物学问题,为研究、诊断、防治肿瘤和神经系统等人类重大疾病服务.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12月成立,是国内第一个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定位为合成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以发展合成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创新使能技术为主导,建立合成生物学关键工程平台;针对能源、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国家需求,在分子、细胞和微生物菌群等层次上,实施合成生物学创制;并通过转化研究,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相似文献   

11.
蛋白质组学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生物体全体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以评价生物体的整体生理功能状态。与普通的生物学实验不同,蛋白质组学研究需要一整套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如样品破碎、电泳分离、质谱分析以及数据库检索等。本课题组依托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淮海工学院生物学实验中心,对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进行了初步建设。借助于该平台,我们对多种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蛋白质组进行了分析,包括鲫鱼的血清蛋白质组,盐地碱蓬的胞质蛋白质组以及天蓝色链霉菌的膜蛋白质组等。同时,该平台为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从事科学研究、致力科研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一种精神。作为一名研究者,王东辉兢兢业业,长期扎根于植物发育生物学技术领域研究,在原位杂交实验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这项技术传授给了众多科研学子们。作为一名科研助理,她事无巨细,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在她的管理下井井有条。她  相似文献   

13.
宏基因组研究的思想与技术推动了微生物组的兴起,积累了丰富的微生物基因组以及健康、动植物和环境相关的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数据库、标准化方法与分析工具。大多数平台聚焦于为项目或特定类型的微生物菌群提供数据支撑,难以满足更深入全面的微生物生物学研究需求。文章建议采用综合聚焦微生物分类单元总和的微生物系统组与聚焦特定生态位微生物种群总和的微生物组的思路,建设综合性的微生物组数据仓库,整合微生物分类、进化、生态以及相关"组学"数据与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合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系统合成生物学研究的数据,支撑经高水平质控的综合性参考数据库、标准化的拼接与注释以及一流的数据汇交、搜索分享、深度学习和分析挖掘方法的研究开发。由此,亦将进一步集成大型微生物组项目的元数据及数据,形成数据综合完整、管理安全高效,服务功能完备的微生物组大数据中心。  相似文献   

14.
血吸虫病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种疾病,也是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重要疾病。然而,血吸虫病来自何方,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在世界范围如何分布等却一直有争论。今天,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血吸虫病这种现代病在非洲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则有20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不同教学方法在病原生物学教学当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以本校480名临床专业四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240人,其中1、2班为第一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3、4班为第二组,采用现代化教学法授课。结果:第二组同学的病原生物学理论考试成绩及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明显高于第一组同学(P<0.05);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第二组也明显高于第一组同学(P<0.05)。  相似文献   

16.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它流行于亚、非、拉等的74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是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南方1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亿多人口受血吸虫病威胁。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病,人和牛、马、猪、羊、狗等哺乳动物都能感染血吸虫病。血吸虫病人和病畜的粪便中含有血吸  相似文献   

17.
汪洋  温运城 《科技风》2012,(16):191
纵观人类战争史,战争双方对抗形式的转变是随着当时社会所掌握技术的发展程度,以及在人类各个领域的技术应用在军事领域后发生转变的。其中就包括与人类自身生存直接相关的生物学技术。进入21世纪,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人类自身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尤其是生物学进入系统生物学时代后,对于人体的认识及其军事应用也发生了有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合成生物学是生物学与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在能源、生物医药、农业和化学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与此同时,其研究与创新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与伦理挑战。文章追溯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理论渊源,指出了"负责任创新"对责任伦理的积极拓展和对技术评估与技术伦理、法律与社会影响研究的升华。在分析了合成生物学"负责任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建议从加快生物安全立法、风险与伦理评估、责任教育与监管、公众对话与参与、跨学科协同和全球治理6个方面,建立健全我国合成生物学"负责任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初识温文玉,美丽、大气而略显文弱,温柔、优雅而踌躇满志。我们很难把刚过而立之年的她,与这么多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联系起来。而恰恰是如此年轻的她,在结构生物学的领域里,恰似闲庭信步,走得越来越扎实,也越来越潇洒。  相似文献   

20.
口腔颌面-头颈部癌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逐年升高,应用常规诊治手段,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60%.进一步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目前正遭遇全球性的技术瓶颈,主要是应用传统病理诊断技术,不能在治疗前对患者的复发、转移、放化疗耐受性和预后等重要生物学指标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实施分子分型指导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即"精准医学"."口腔颌面部癌诊断和治疗分子靶点的确定和应用"项目以口腔颌面部癌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该部位癌肿取材容易和观察方便的特点,利用各种组学技术和生物学方法,进一步阐明了口腔颌面部癌发病机制,确定了一批功能基因和诊治靶点,提出了有效的分子分类策略和靶向治疗方案,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