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华东地区农村体育人口的类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体育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人口学上,16~25岁的群体比例较大,且性别比失衡;各类型体育人口在文化结构、经济收入和阶层分布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类型体育人口在体育参与动机、参与项目、铜板效应和参与环境、体育消费等方面既有趋同性,也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休闲体育锻炼对都市职业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探讨参与休闲体育锻炼对不同背景特征的都市职业女性生活质量(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互动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参与体闲体育锻炼者和不参与者在心理和社会关系上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学历和收入背景特征的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锻炼对生活质量影响也呈现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镇与乡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中国城镇与乡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差异特征.研究认为,中国城镇居民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高于乡村,城乡居民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传统"项目上存在趋同性、在"时尚、现代项目"上存在差异性,中国城镇居民在正规体育场所锻炼的人数比例高于乡村,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实物性、观赏性消费高于乡村;在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城乡居民在参加体育锻炼动机上具有人本化特征,在体育锻炼中断年龄上具有年轻化特征、中断理由呈趋同化;在体育锻炼的参与方式、兴趣形成的社会化程度上,城镇高于乡村;中国乡村居民对"群体活动组织、引导,科学健身方法"等需求高于城镇.经济发展的非平衡性是造成城乡体育锻炼水平差异的根本原因;社会设施、科技资源的非均衡性是影响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水平差异的关键因素;城乡居民思想意识、价值观不同是造成城乡体育锻炼水平差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将大学生按照体育人口特征分为体育人口、准体育人口、非体育人口,并对他们的健康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人口分布呈枣核状;具有体育人口特征的大学生对健康观的认知较非体育人口特征的大学生完善;体育人口群体与非体育人口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有着较强的目的性。场地问题是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准体育人口、非体育人口在时间方面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小康社会中的村落体育——山东三村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山东省肖庄村、沈泉庄村和后古镇村3个小康示范村的调查表明,村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村落体育软硬环境差别明显;文化传统不同,村民健身项目各有侧重;村民文化素质不同,体育认知各有差异;村领导重视程度不同,村落体育发展速度各异;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不同,村落体育发展难以均衡.村落小康社会建设与村落体育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村落小康社会建设为村落体育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良好氛围,使村民体育生活化成为可能;而村落体育也在提升村民人力资本,促进生活方式转变、凝聚村落共同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乡二元体制使村落体育积弱积贫,政府机构改革使基层体育职能边缘化,农民外出务工使村落体育主体力量削弱,村落文化成为现代体育推行的"竞争性抑制",现代体育的村落推行是一个漫长的"文化选择"过程.建议: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应逐步从乡镇转移到村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调农民主体地位,遵循村落体育适应与变迁的规律,开展村民充满文化自信的体育活动,实现现代体育文化与优秀民间体育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以促进村落体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湖南省湘西州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的开展现状以及村落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湘西州少数民族村落体育人口偏少;村落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不积极;体育锻炼形式及内容也相对单一,所使用的场地器材简单;缺乏村落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及健身指导员。针对这种现状提出:应发展湘西州村落经济,夯实村落体育的发展;拓宽了解体育宣传渠道;注重村落农民的体育意识的培养;利用地方优势和民族体育资源,开展湘西州村落特色体育活动;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因地制宜的推进村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强湘西州村落体育骨干的培训与管理的相关对策。旨在为湖南省湘西州少数民族村落体育的积极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农村大众"体育锻炼意识缺乏"的实质进行分析,为促进农村体育发展的相关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农村大众体育锻炼意识缺乏的实质进行深入探讨。结论:意识缺乏是农村大众体育锻炼参与不足的表象,不同年龄群体的体育认识错误是体育意识缺乏的实质:青少年群体——体育无吸引力、无作用化,中青年群体——体育理解谬化以及老年群体——体育"无知"化。建议从进一步改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加强乡镇学校体育建设、利用媒介有效宣传体育健康基本知识和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助力农村大众体育锻炼参与。  相似文献   

8.
现实表明,学生在接受了长达若干年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坚持终身体育自主性行为方式者并不多见.并以此为研究目的,并得出如下结论:1)男、女生性别,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是由生物学特征所决定的,而并非是同样好的运动环境和教育因素所能解决的差异存在;2)体育成绩差的学生在对体育锻炼的喜好程度上有着非常显见的因果关系;3)教师在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的关系问题上约有47.8%的教师持有低认可,这无疑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投入不足的一个教育因素.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分析小城镇不同社会阶层非体育锻炼者的制约因素.结果显示:各阶层除缺少经费、身体较弱和缺少时间等制约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性外,其他制约因素的差异不具显著性.从职业角度、传统文化角度和生活方式角度对不同社会阶层非体育锻炼者的制约因素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越来越多非体育锻炼者参与体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村落体育的社会生态学分析——以河北沧州郭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村落体育的发展问题,从社会生态学视角对村落体育进行个案解读.研究发现,村落体育活动的发展具有自生、共生、再生、变异、移植等生态类型,其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村落体育的内生机制.在村落体育的政治、经济、自然以及文化环境不断变迁的情况下,村落体育活动在时间安排、空间分布、内容选择、参与动机、消费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比较积极的转变.村落体育生态的发展既存在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也面临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挑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原则、协同原则、保护村落体育多样性原则以及环境综合治理等4项干预原则,提出了如下生态解决路径:在宏观上,国家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增加服务和资源供给,促进村落体育生态向更高层次变迁;在中观上,营造行政上重视,消费上引导,文化上包容,空间上集约优化的村落体育生态环境;在微观上,通过移植共生、传统再生、内部自生和变异转化的方法繁荣村落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特征及与体质的关系.方法:随机分层抽取浙江省60 ~ 69周岁的3 958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体育锻炼的行为分为经常锻炼组,偶尔锻炼组和不锻炼组.以“2010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的老年人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以“2010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手册”测试标准进行体质测量.所有数据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体育锻炼行为在性别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城乡、受教育程度、退休前职业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1);有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者与不锻炼者居住场所体育设施的配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每周散步时间、每周家务劳动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体育锻炼行为与城乡、受教育程度、退休前职业以及每周散步时间显著相关(P<0.01);有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者腰臀比、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均好于不锻炼者(P<0.05).结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行为受城乡、教育程度及退休前职业等人口因素的影响,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及家务劳动对其影响减弱;有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老年人的体质好于不锻炼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广东省女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身体健康需求和扩大社会交际面成为当代大学生体育消费重要主导因素,体育运动成就获取需求以及攀比性心理表现处于次要因素;并试图从个人和外界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广东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以期能够提高女性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程度,增强基础健康水平关切的不断提升,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3.
调查4465名儿童得出北京西城区9—11岁儿童肥胖发生率为10.08%。抽样体质测试、问卷调查以及对比分析表明;肥胖儿身体形态生长发育超前,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与正常儿童相比,有较大差距;肥胖儿在参与体育锻炼程度、锻炼项目的选择、体育兴趣、体育态度以及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等方面,均较正常儿童有较大差异。有关部门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努力改善肥胖儿体育锻炼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不同群体的体育旅游经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素梅 《体育学刊》2007,14(3):12-15
对我国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群体的体育旅游经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社会特征群体参与体育旅游的情况有差异,其中参加体育旅游男性比女性相对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数呈递减趋势;而随着学历的提高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数增多;在所有职业人群中参与人群比例最高的是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参与体育旅游比较少的是农民和待业人员;居住在市区、城镇、农村的人群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数也呈递减趋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对不同群体所参与过的体育旅游项目的调查中发现,参与登山的人群最多,参与滑翔运动的人群最少。  相似文献   

15.
运用仪器测量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体育锻炼态度进行测量,通过对不同体质健康水平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关系,以期找出其中规律,为通过体育心理干预促进学生体育参与,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女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高于男生,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学生在体育锻炼各维度上存在差异;男生体质健康力量相关指标与其体育锻炼态度密切相关,行为习惯及主观标准两个体育锻炼态度维度与各项体质健康指标得分密切相关;女生各项指标间相关频率低于男生。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对不同民族大学新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民、汉男大学新生在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平均每天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民、汉女大学新生在所有指标方面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强身健体、缓解压力和对于项目的热爱是大学新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呈多元分布,但又相对集中,也有一定的性别差异;男新生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总时间和次数上要多于女新生;制约大学新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或不开放、缺少锻炼的同伴、学业繁重,没有时间和没有喜欢的项目或不会.  相似文献   

17.
东北城市传统体育锻炼人群参与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东北地区三大省会城市沈阳、吉林、哈尔滨的传统体育锻炼人群进行了调研,掌握了这一锻炼群体的传统体育行为特征和锻炼动机,了解了他们传统体育参与的现状,提出了在东北地区城市中传统体育锻炼的开展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东北地区城市传统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推动老年人主动健康是时代之需也是国家之需。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探究主动健康与体育促进之间的逻辑、定位与策略,对实现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目标,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认为:体育促进老年群体主动健康在价值、导向和目的三方面形成内涵耦合,体现出主动健康与体育促进在内在取向、发展规律和共同愿景之间的紧密联系;体育在促进老年群体主动健康中的定位亟待厘清,应从体育促进主动健康的有限性和限制性、个体亲身参与和长期坚持的必要性两方面精确定位。研究提出:(1)体育促进老年群体主动健康的个性化方案设计应依照个体特征的多维差异、运动方案的功能差异以及个体的适应性差异,遵循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原则。(2)老年群体个性化运动方案的制定需要遵循运动筛查、测评、制定目标、个性化指导、计划调试等基本流程,重视运动方案设计以及数据分析和长期追踪,为老年群体制定适当、有效的个性化运动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以胡各村体育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来探析村落体育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村落体育与城市、乡镇体育相比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特征:参与对象的特殊性和活动群体的聚集性;活动时间的季节性与制约性;锻炼的自发性与组织的松散性;锻炼内容的简单性与可操作性。针对其特点进而提出村落体育发展的对策,以期对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江苏7个城市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等的980名老年人的体育消费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因素中年龄因素对老年人的参与行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影响;个体间因素中,与朋友、家人一起锻炼对老年人影响最大;自然环境因素中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有地理环境、天气、季节等3方面的影响;社区因素层面中居住环境的体育设施对老年人有一定影响,在月收入1001-2000元之间的老年人住所附近步行10min之内有收费体育场所所占人数最多;政策法规层面中,希望得到的公共保障中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保障公民基本的体育权利所选择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