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篮球运动的攻守战术有了新的发展。在今年全国联赛中除经常采用的紧逼盯人联防等防守外还较广泛地运用了混合防守的形式。这种防守较有成效的盯住了对方的核心队员和得分手。这种具有针对性的盯人和联防综合运用形式是防守的点和面的有机结合,打破了过去的列队阵形与进攻习惯,也给进攻战术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二、技战术运用情况及特点本届亚洲杯决赛,各队都讲究整体配合,并采用在稳固防守的基础上积极进攻的战术,全场攻防转换快,配各默契,队形保持好,力争以多胜少,防守时形成“四四二”或“四三三”阵形,多数队的后卫以盯人为主,尤其在本方区内,采用跟踪紧逼盯人的战术;科威特、伊朗等队采用紧逼盯人与区域联防相结合方法组织稳固防守;各队一线队员回防积极,  相似文献   

3.
纵观世界篮球运动的形势,分析防守战术体系,基本上形成了区域联防,盯人和区域盯人几个防守战术体系。各体系中的战术内容繁多。从我国目前各级球队在防守训练及比赛运用中,大体的情况是。区域联防和盯人防守体系多,区域盯人防守体系运用的少;运用区域盯人的队也是采用半场区域盯人的多,在全场运用区域盯人的少;在运用半场区域盯人过程中,分兵把口的多,能做到协防、助防和夹击的少;在防守中能对重点人、重点区域加强防守的多,而对随时变化的进攻方向、区域,能随时集中防守力量,保持防守优势的少。本文想就1—2—2区域盯人谈谈浅见,目的是加强防守战术训练,促进防守战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区域盯人防守战术在半场或全场的运用中,发挥其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密集防守作为一种战术形式出现由来已久。现代足球运动的“全攻全守”打法出现以后,密集防守更臻宄善,其特点是:守方队员采用人数上的优势,固守禁区附近,采用凶猛抢铲,把球踢出线外,让攻方徒劳往返;或是采用盯人与联防相结合,或是人盯  相似文献   

5.
在CBA联赛中和CNBA联赛中采用1994—1998年新篮球规则,不准打联防只准打盯人,并延用6.25米三分区,这就给中国篮坛注入了新的生机。 为了适应新情况,各队必将在盯人防守和进攻盯人防守、运球、传球、远投上狠下功夫,特别对快速运球过人技术掌握与运用,将是衡量各队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为此,本文就运球过人的地位、作用、具体的动作方法及应用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些浅见。  相似文献   

6.
1 问题的提出由于篮球竞赛规则的三分球规定,各运动队都十分重视培养1-2名神投手,以外投内攻的方式,进行长短线结合攻击联防阵式,造成防守队鞭长莫及和联防阵式混乱的比赛态势。而防守队既要组织高大队员密集3秒区防守,控制篮板球,又要钳制神投手的长线攻击,往往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防守队针对这种进攻,往往采用2人盯人,3人组成三角形区域联防,或1人盯人,4人组成方形或菱形联防的盯、联防混合防守体系。  相似文献   

7.
陶光华  顾家续 《体育科技》2013,34(4):61-63,67
采用观察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第六届女足世界杯赛冠军日本队的全部比赛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探讨日本队的攻防特征。研究表明:日本队获得冠军与其比赛阵型、攻防战术等有密切关系。日本队进攻以短传配合、地面渗透为主;禁区内射门能力略高于禁区外,直接射门能力高于间接射门能力,命中率略低;运用中路传切和定位球进攻战术射门得分能力较强;防守时采用人盯人结合区域盯人的混合盯人战术为主;前场反抢意识较强;防守弱点是对后插或内切队员盯防不紧。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常见的水球防守战术,一般的有盯人防守和区域密防两种。盯人院守又分全场紧逼盯人、半场盯人,中后场盯人;区域密防分有半月形密防、梅花形密防等。不论选择何种防守战术:都是以本队队员特点和与赛队的特点及其战术为依据的。这里介绍的综合防守战术,就是指将盯人防守与区域密防相结合的防守战术。广州体育学院水球队参加全国水球联赛(青年组),周旋于各强队之间并连续两次获得全国青年组第三名的成绩,是该队采用综合防守战术致胜的例证。当时该  相似文献   

9.
对第15届男篮世锦赛中的6场比赛中区域联防攻防情况进行技术统计与分析,研究当前世界强队运用区域联防的攻防特点。结果显示,当前世界篮球强队运用区域联防比例增加,2—3联防运用最多。区域联防防守范围大,伸缩性强,联防与盯人相互渗透,区域联防与人盯人防守转换频繁,变化增多。迅速地大范围转移球、适时突破结合外围远投是进攻区域联防主要的进攻方式。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篮球队在国际比赛中遇到对方队采用联防战术常常显得无能为力,很难攻破他们的防线。如1974年澳大利亚女篮,采用扩大联防,我国各球队都为之头痛。在1978年北京国际男子篮球邀请赛中,中国队对罗马尼亚队的比赛,上半时对方采用盯人防守,中国队以43:31领先,可是下半时面对罗队的联防,中国队最后却以72:84败下阵来,在下半时我们输在攻联防上达24分之多。多年来,进攻联防成为国内大多数教练员一个棘手的难题,因此各队为了限制对方进攻,就把联防作为基本防守战术,其它战术仅是穿插运用,形成了我国的比赛绝大部分是在攻守联防中对抗。我们对攻联防感到困难的原因在于进攻联防  相似文献   

11.
《篮球》2006,(12)
2-3和2-1-2区域联防是篮球比赛中比较常用的防守战术配合方法.因而设计一种有效的进攻2-3和2-1-2区域联防的战术配合方法,是每一位教练员都会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设计进攻区域联防配合时,首先要掌握区域联防的特点。区域联防是以防区为主,人随球的转移而不断调整自己的防守位置,对持球队员采取盯人,重点加强对有球区和篮下的防守。因此,在设计进攻2-3和2-1-2区域联防时,首先要根据其防守队形,选择合理的进攻落位队形,可以采用1-3-1进攻落位队形。这一进攻落位队形能够较好地与防守队员的防守位置错开,做到插空落位,占据防守的薄弱位置。同时,在战术配合上。利用内线队员的上下及左右的移动,以及外线队员的穿插和溜底  相似文献   

12.
我们所制订的战术训练计划基本上是以区域联防为主,所以教练员既要教如何防守联防,又要教如何进攻区域联防。这就成为对我们的一种特殊要求。我们需要找出一个较为简单、可塑性较大的区域进攻方法,特别是因为目前的防守趋向愈来愈朝着区域联防和联防与人盯人混合防守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训练一种在对方防守变化时,运动员容易执行的进攻区域联防的战术,并且要使他们充满信心将所学到的东西在比赛中运用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潘宁敏 《体育科技》2003,24(4):19-21
依据CUBA比赛盯人防守与区域紧逼同破盯人防守与区域紧逼这一技战术运用的发展趋势、篮球技术运用的实效性原则 ,对CUBA比赛中使用频率较高、效果较好的组合技术进行筛选 ,并对其训练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介绍盯人与联防相结合的混合防守战术,是本人多年来训练和比赛实践的总结。根据一般防守原理和我队具体情况经过不断实践、改进和总结,我感到该种防守战术的组织和运用有多种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录像观察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男子篮球队对手3分球进攻的战术防守效果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男子篮球队在防守3分球时的主要问题:在防守快攻时,重视限制区周围的防守,放松对3分区的防守;使用区域联防时,对手的3分球运用率和命中率较高;在半场人盯人时,防守范围较小,是松动盯人,使对手容易进攻到3分线从而获得较多的3分球进攻机会;高大运动员防守对手3分球进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6.
综合防守就是综合了人盯人、区域联防战术的优点,在一次攻转守的防守过程中,合理组织了二种以上的战术防守。前场或中场夹击紧逼,——“夹联”。前场人盯人紧逼,中场夹击,后场联防——“盯夹联”,前场人盯人紧逼、中场夹击,后场盯人——“盯夹盯”。全场3/4或中场  相似文献   

17.
“准确”是我国篮球运动指导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三分球的规则试行之后,“准确”这个内容在对抗比赛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正因如此,现代篮球比赛中的防守战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国际、国内的各类比赛中我们看到,各级队伍的防守战术由过去占有绝对优势的区域联防已转变为占有绝对优势的半场盯人防守,对外线远投手  相似文献   

18.
在赛季的准备阶段,每位教练员都要考虑自己的球队应当采用哪些防守形式,是人盯人防守还是区域盯人防守,或者是这两种防守的结合——混合防守。所谓混合防守通常是指在自由人前设三个防守队员(左、右后卫和中卫)打盯人防守,而前卫和前锋则打区域防守。中场的区域防守是用三个还是  相似文献   

19.
<正> 区域联防是篮球比赛中最基本、最常用的防守战术。如何有效地打破区域联防是人们普遍关心和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试从分析区域联防的特点出发,找出打破区域联防的一般规律,从而探讨打破区域联防的原则和方法。一、打破区域联防的特点现代的区域联防战术有了很大发展,它除了遵循区域联防的一般原则以外,还吸收了人盯人防守的长处,溶进了盯人防守的因素,逐渐形成了对位式的区域联防。同时还扩大了控制区域,发展成轮转补位及  相似文献   

20.
第26届奥运会篮球比赛防守技战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对第26届奥运会篮球比赛各队防守技战术的研究,指出世界强队防守主要战术仍是半场盯人和联防,防守面积以半场为主,注意战术质量而非数量及变化量。并指出了我队在防守三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