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主持人柴静是个大忙人,我们只能从荧屏上常常看到她冷峻睿智的倩影。2月下旬,听说她来西安做一档有关教育方面的节目,我们抓住机会对她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2.
李鸿谷 《青年记者》2006,(15):49-51
“亮出你的额头来!”进入北京羊坊店西路,那个被央视新闻评论部称为南院的三楼《新闻调查》办公室,在这里呆了有些年头的“老人”庄永志望着柴静,直截了当地说:能不能变变你的发型?这是柴静《新闻调查》生涯的第一天。“非典”来了柴静进入《新闻调查》的第一天,制片人张洁在权  相似文献   

3.
好新闻作品有什么标准?央视《新闻调查》中著名的大眼睛记者柴静说:“好的新闻是有人情味的。”  相似文献   

4.
张亮华 《新闻传播》2012,(7):62-63,66
本文将央视《新闻调查》所定义的调查性报道应该符合的三个条件和《新闻调查》所做的具体的节目相比较,发现其节目内容与其所下定义相违背之处,进而分析《新闻调查》做出与其定义的调查性报道的条件不符的选题的原因,并总结出调查性报道的选题标准。最后,对新时期调查性报道的选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柴静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她在采访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试图结合央视专题节目《看见》中的案例,从尊重采访对象和注重情感交流这两个方面,分析柴静在《看见》节目中的采访特点。  相似文献   

6.
亦杰 《今传媒》2006,(8X):25-25
我爱看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记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赞同《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的评价:“新闻调查”的记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  相似文献   

7.
梁建增,对几亿中国电视观众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每天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片尾都要打出他的名字;陌生,是因为老百姓不很明白制片人何职何能,于是对“制片人”三个字后面的姓名也就很容易熟视无睹了。电视制片人是一个电视节目或栏目的首脑。给整个节目或栏目定位,确定选题,策划报道,调配人员拍片,指导记者修改片子等都是制片人最起码的职责。所以,一个节目或栏目的水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制片人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亦杰 《今传媒》2006,(8):25
我爱看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记者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赞同《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的评价:“新闻调查”的记者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者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调查“新闻调查”》一书对“新闻调查”的记者们作了专门介绍。书中说,这个栏目对记者有特别要求:第一,质疑的精神;第二,平衡的意识;第三,平等的视角;第四,平静的心态。据我观察,“新闻调查”的记者们达到了这个要求。这方面是值得…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讲述十年央视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该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柴静曾担任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人、湖南卫视《新青年》节目主持人。2001年,加盟中央电视台,陆续在《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及出镜记者;2011年,央视生涯的第十个年头,参与创立专题栏目《看见》,并担任主持人。十年  相似文献   

10.
梁建增,对几亿中国电视观众来说,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每天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片尾都要打出他的名字;陌生,是因为老百姓不很明白制片人何职何能,于是对“制片人”三个字后面的姓名也就很容易熟视无睹了。电视制片人是一个电视节目或栏目的首脑。给整个节目或栏目定位,确定选题,策划报道,调配人员拍片,指导记者修改片子等都是制片人最起码的职责。所以,一个节目或栏目的水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制  相似文献   

11.
温柔的力量     
<正>一般而言,名牌栏目与明星主持人是同步流动的。名牌栏目之所以成为名牌,是因为有明星主持人在主持。同理,设置主持人的名牌栏目,倘若没有明星主持人来支撑,也就很难称其为名牌了[1]。敬一丹于《焦点访谈》,孟非于《非诚勿扰》,何炅于《快乐大本营》,相辅相成,一同成长。而在新闻界也有一个汇聚众多名嘴的节目《新闻调查》。在这个节目的历史中,柴静、董倩、王志等记者因不同的采访风格被观众们熟识。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柴静与她的《新闻调查》进行论述。一、创新还是失败在百度搜索"新闻调查"四个字,会立即弹出"双城的创伤"这五个字。的确,这一期  相似文献   

12.
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深睛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尽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你认识事物的方法太单一,没有逻辑。”“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服务,不要表达。”  相似文献   

13.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继“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之后推出的一个以记者的调查采访为主要形式,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深层次剖析的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经过7年发展,“新闻调查”已经成为倍受观众欢迎的名牌栏目。在央视新闻频道开播,新闻节目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新闻调查”的节目形态成了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发展的一个重要借鉴。 运用调查方式推进深度报道 “新闻调查”的成功,就是在关注“正在发生的历史”和“新闻背后  相似文献   

14.
2008年下半年,我在央视新闻频道《共同关注》、《面对面》栏目学习实践,在三个月时间里,我参与了部分节目的选题、策划和采制,目睹、感受了央视同行们对在新闻采访中体现“人文关怀”的理解和实践,对“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台湾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人现状 “制片人”是指能够把握社会动态和观众心理,对节目的选题、总体设计、人员调度、财务管理进行统筹安排和领导的节目制作总负责人。而“制片人中心制”指的就是制片人在节目的制作以及运营中起主导作用,对有关节目的各项事宜全权负责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今天更应倡导"传帮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深情地回忆已故编导陈虻对她近于严厉的"传帮带"--"你回家问你的父母,你每天做的新闻,他们感不感兴趣,他们想知道什么?他们的未知就是你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在非典肆虐的日子,一位新闻工作者——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声名雀起,这不仅因为他冒着危险,多次率领摄制组深入重症监护室,制作出多期令人难忘的访谈节目,更是因为他在节目中那种“质疑的目光,探询的身姿”,以极强的公众意识,对高官平视,对新闻本质锲而不舍地采访和挖掘,从而满足人们知悉重要新闻人物和重大新闻的深度渴求。他因此被人称誉为“中国调查节目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 王志,硕士。1989年开始干电视新闻,1994年加盟央视,主持《东方之子》、后任《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今年初开始担纲央视新推出的长篇人物访谈节目《面对面》的主持人、制片人。职业理念:“要成为优秀的,首先必须是职业的。”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主持人都把如何生动地告诉观众一个吸引人的新闻故事看作是自己毕生的工作和追求。作为调查性电视新闻节目自然也不例外,在调查新闻真相的基础上,如何绘声绘色地讲个故事,也是节目所倡导的。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界比较著名的栏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电视调查性新闻报道都借鉴了国外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故事性手法。例如,在《新闻调查》开播初期,有过这样的定位口号:“三性”,即新闻性、故事性和调查性,一个《新闻调查》的选题,应该同时具备这“三性”。正是因为这样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文本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美国CBS制片人唐·休伊特首创《6 0分钟》以来 ,电视新闻调查节目已历 4 0年 ,成为各国电视舆论重镇 ;在中国 ,央视《新闻调查》亦已历 8年 ,是电视纪实文本的重要类型。本文试以《新闻调查》为例 ,从文本结构的角度对其语言要素进行分析梳理 ,对诸如栏目定位、选题、调查过程、言语、环境、现场模拟、细节、节目时长、出镜记者等元素在文本结构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阐释 ,以期在语言层面上对这一类节目有更为明确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20.
柴静从2011年8月入主央视一套《看见》周末版人物专栏,就以一名记者型主持人的身份发问"记者如何看见?",深入事实真相、呈现事实真相,期间她的采访风格有哪些变化?本文将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探讨柴静的采访风格在访谈场中的形成,及柴静的采访是如何实现与公共议题对接的,并结合节目的个案,总结柴静采访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