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011年春,中国年轻父母们被“虎妈”的家教“战歌”点中了穴位。这些七零八零“辣妈”们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既希望子女不再重蹈自己的束缚童年,同时又想方设法添加确保孩子“成功”的保险。在竞争与压力中生长的他们,用比他们父辈更多的科学理念,赤脚在炭火上进行着育儿“试验”,也面临着更多的现实困惑。 但无须犹疑的是,在学校偏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家庭承担的素质教育愈显重要,而父母的责任就是让孩子学会在成长过程中认知和成就自己。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只有优良的妇孺,才会造就优良的城邦。这些年轻父母的焦虑与选择,决定着我们中国未来的模样。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周刊》2011,(10):62-63
2011年春,中国年轻父母们被"虎妈"的家教"战歌"点中了穴位。这些七零八零"辣妈"们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新生力量,他们既希望子女不再重蹈自己的束缚童年,同时又想方设法添加确保孩子"成功"的保险。在竞争与压力中生长的他们,用比他们父辈更多的科学理念,赤脚在炭火上进行着育儿"试验",也面临着更多的现实困惑。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小时候都经历过来自父母的教育,每个儿女长大后也面临着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现在的教育有更多的选择,其最终目的是塑造一个完整的人。2011年2月,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英文新书在新西兰书店上架,作者蔡美儿详述自己如何把两个女儿调教成  相似文献   

4.
王亚敏 《大观周刊》2010,(48):147-147
牛津英语7A第三单元reading是一节关于美国万圣节前夜的文章.这篇文章以信件方式用孩子的口吻向笔友介绍美国万圣节前夜孩子们的活动,初步向初中生展现了一节生动的美国的"鬼节"--万圣节.那么,为什么这个在中国看起来是很严肃甚至有点谈"鬼"色变的鬼节,在外国(西方国家尤其美国)却是所有节日中一个最受孩子欢迎的节日呢?本文通过展示万圣节和中元节的传说与文化习俗,进而阐明由万圣节所反映出来的中美文化习俗差异.  相似文献   

5.
2011年,《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1]一文,使得虎妈在美国一炮而红。对于"虎妈"教育,两国媒体均质疑该方式的科学性。但他们对同一态度的论证与阐释方法存在差异。基于此,从解释学角度,对中美两国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探讨中西媒体以怎样的视角报道与评述"虎妈",而他们各自又是受到何种主流话语的引导而导致了报道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名刊要览     
美国《时代》5月21日你是做得足够多的母亲吗美国医生比尔·希尔斯在其1992年出版的《婴儿书》中提出"亲密育儿法"概念,认为母亲最好用母乳喂养孩子到儿童阶段,且父母最好和孩子在同一张床上睡觉,来加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纽带。希尔斯的育儿概念和医学共识存在不少冲突,二十年来,选  相似文献   

7.
杜召荣 《大观周刊》2012,(19):174-174,172
父母们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心态使得所有的父母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就开始进行提前的知识储备,殊不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不仅需要知识的准备还需要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父女两代"斯马特"博士在刚刚出版的《做聪明的父母——培养快乐、积极进取的孩子》一书中,向读者提供了一系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育子方法,包括无条件地爱孩子、坚定地支持孩子、对孩子具有强烈的信心和从不抱怨的耐心。通过这些方法,父母最终能培养出快乐、能干、成功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李黛岚 《新闻爱好者》2010,(10):156-157
置于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开阔视野中来品读朱自清的《背影》,就会发现作品所表现的含蓄而内敛的父子之爱是中华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的代表,它不同于西方开放热烈的情感表达。作品还映射出中国式特定的亲子关系:儿女在父母眼中永远是一个需要照顾和保护的不懂事的孩子。它区别于西方人讲究让儿女自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打造出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并力争让"中华文化"成为领导世界文化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0.
高荣伟 《档案天地》2013,(10):36-38,19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6月生于杭州。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国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从血统上说,他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人,而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11岁时司徒雷登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那里他被人讥笑为不会说英语的怪物。在大学期间受"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的影响而转到神学院,立志于传教。1904年司徒雷登结婚后携妻子回到杭州开始在中国传教。  相似文献   

11.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当看着孩子天天健康成长,看着孩子在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看着孩子在各种比赛中名列前茅,看着孩子为国争光,父母笑了——由衷的笑了。当看到孩子在学习中不求上进,在生活中犯下错误时,甚至误入歧途时,父母哭了,心是痛的。同样是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怎样做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3,(24):12-12
“企业找职业经理人就好像父母把孩子托付给保姆带……保姆经常靠不住,因为大多数保姆很难把别人的小孩当自己的亲孩子养。”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巧喻股东、职业经理人、企业的关系,并鼓励家族企业的老板给优秀职业经理人股份,让他们变成企业真正的父母。 “他是自小儿麻痹症以来对美国青少年与儿童最具危险的威胁。” 美国总统布什忍无可忍公开怒斥RAP歌手Eminem,这位有痞子之称的美国歌手近来反复在歌词中以粗话怒骂母亲,他的离经叛道已经引  相似文献   

13.
4种情况下可以打孩子在中国,父母打孩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采访现在的父母时发现:尽管有少数人不打孩子,但多数还是打的。如果你认为"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  相似文献   

14.
侯磊 《军事记者》2013,(6):49-50
2013年3月12日,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基思·亚历山大证实,美国正在组建13支"进攻性"网络战部队,以便在网络空间保护美国利益。至此,美国热炒所谓"中国网络黑客"话题的动机,有了确定而明了的注脚。这场舆论事件中,中国无疑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对此,无论我们感到多么憋屈或愤慨,都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父母因为宗教等等原因,选择以“家庭学校”的形式,在家里教育自己的孩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较以前更高、更苛刻。大部分父母并没有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反而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他们总认为“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就应该好好听父母的话”,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们以“好好听话”的方式回报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换句话说,父母并没有理解到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速度,一味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想法绝对正确,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绝对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在这种状态下,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孩子们只好装作既听话又顺从。  相似文献   

17.
王晓莉 《档案天地》2011,(10):32-35
国民政府当局在美国的游说活动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期间,那时的"中国游说团"就已经初具规模。在宋子文和宋美龄等人的推动下,一批同情中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美国人开始在政界出现。这些由"国民党官僚和美国伙伴组成"的集团,被称为"院外援华集团"。冷战时期,各种具有冷战倾向的利益集团,更为"院外援华集团"的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在新浪上开设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旨在以微博为平台借助网友的力量,帮助很多丢失孩子的父母找回被拐的儿童。据于教授介绍,事情源于1月17日,一位福建泉州的母亲写信向他求助,希望他能够帮助其寻找被拐走的儿子杨伟鑫。  相似文献   

19.
甄西 《出版参考》2010,(9):39-39
美国的纽约,是购买礼物的大好去处。每到购买礼物的季节,就连银行大街书店(BankStreetBookstore)也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如果要说银行大街书店是经营儿童图书的专业书店,在这类书店的排位中,银行大街书店排不上位,至少也得排中位。你看,在书店的入口处,在现金出纳机旁,带着孩子的父母们排队成龙,孩子们笑逐颜开,父母们喜上眉梢,他们双手抱着图书、玩具和其他商品,  相似文献   

20.
"文明扩展"论是十九世纪末美国对中国实施"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本文着力探析美国的"文明扩展"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及反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