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这一公共事件的微博传播为例,对公共事务及公益营销的微博传播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其特征、优势以及弊端,并对我国公共事务的微博传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微博正在上升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态之一,公众通过微博参与公共事务是不可逆转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童佩茹 《新闻世界》2011,(9):140-142
本文分析了微博在“随手拍照解放乞讨儿童”事件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并结合该案例进一步探讨微博参与公共事务的特性。本文认为利用微博可提升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衔接信息断裂层,使公众参与的内涵得以延伸并呈“泛组织化”特征,但是微博不能代表全体公众,并且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冲动性,有其自身的缺陷。即便如此,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政务微博是指政府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因公共事务而开设的微博。它是政府公务人员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特殊平台,它能以更加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推进政府工作、提升政府公信力。政务微博的发展首先是建立在微博的基础上。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而2011年则被称  相似文献   

5.
正政务微博是微博后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主要是服务于微博时代下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所以政务微博就是由各种政府机构或官员个人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实信息通过某一微博网站的官方认证而开设的微博平台,包括党政机构微博和党政干部微博。无论是党政机构还是党政干部所开设的政务微博,其微博平台的主要内容都是与其工作内容相关的涉及公共事务的信息,主要作用是发布政务信息,倾听公众心声、诉求,与公众互  相似文献   

6.
作为逐渐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微博彰显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微博所营造出的生态环境既为谣言滋生提供了土壤,也为微博辟谣创造了条件.然而,作为微博生态自我平衡的手段,微博辟谣的合理性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引起公众的质疑,微博辟谣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7.
微博作为一种典型的互联网电子媒介,其提供的社交平台本质上是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一种新型语境。同时,微博的兴起也为公共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在这个虚拟的公共空间里,产生了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公共语境,公众可以在公开的情况下,对各种时事展开讨论,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下我国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一大转变。本文将对微博语境及其内部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情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鑫 《报刊之友》2013,(3):53-54
随着微博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用户的不断增加和传播内容的日益广泛化,微博逐渐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日益彰显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微博自身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谣言的“温床”,而微博辟谣机制要成为谣言的“粉碎机”,还需进一步健全。  相似文献   

9.
一、政务微博的概念内涵 政务微博就是由各种政府机构或官员个人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实信息通过某一微博网站的官方认证而开设的微博平台.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官员个人所开设的政务微博,其微博平台的主要内容都以发布和传播与其工作内容相关的涉及公共事务的信息为主.  相似文献   

10.
张晔 《新闻世界》2013,(9):128-129
微博舆情是民众在微博空间里的舆论反映。近年来,民众借助微博表达意见、讨论公共事务、维护公民权力的事件屡见不鲜。微博舆情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镜像”。它具有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与圈子化、传播内容的理性与非理性、传播过程的阶段性与周期性、传播路径的点对面与裂变性等特征。微博舆情的发酵,聚焦了网络民意,成为舆论演进的助推器,构筑起全新的社会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1.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应用形式,其圆桌式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带给受众全新的媒介体验.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和热点事件当事人通过微博发言,有关重大热点事件的关键词总能占据微博话题榜前列.微博也因其纵深介入公共事务,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载体之一,影响事件的发展进程,改变网络舆论载体格局.  相似文献   

12.
2009年8月新浪启动微博测试以来,立刻激起了中国网民的参与热情。微博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公众使用微博发布信息、参与公共事件的行动也日益彰显出理性与成熟。2011年春节期间的"微博打拐"行动更是见证了微博在引发公共议题、激发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热情中的独特优势。本文分析了这次微博事件的发生、发展机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式。  相似文献   

13.
微博在公共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自不待言.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大暴雨袭击,遇险者打不通110电话,却能通过微博让救援机构得悉遇险信息,可见微博影响力之大. 但今天不说微博好的方面,单说它不好的方面.此乃"爱之深,责之切",因为如果微博的良好发展势头因为一些不太好的方面而受阻,未免太过可惜.  相似文献   

14.
董颖 《传媒观察》2013,(9):41-43
微博,作为一种话语权利的发声工具,为公众创造了一个可以对公共事务展开自由辩论和公开批判的公共空间。在微博所建构的公共领域里,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但是拥有话语权的公众与使用话语权的公众并不是统一的。本文试图在传播学的框架下分析微博公共领域内的话语霸权,并对其内在的产生机制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冉明仙  王枫 《青年记者》2016,(18):74-75
触点(Contact Point),实质是品牌与用户接触之地,即承载营销信息的载体.政务微博本质上是网民与政府接触的地方,即承载营销政府形象的载体,是由政府机构或公务人员因公共事务开设的微博,是一个用于“收集意见、倾听民意、发布信息、服务大众”的官方网络互动平台.自2009年11月我国第一个新浪政务微博“@桃源网”由湖南省桃源县开通以来,我国政务微博总数超过14万个,①但其中成功问政沟通的并不多,如何提升政务微博问政沟通效果,是很多政务微博管理者都很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政务微博的概念内涵及传播特点 政务微博的概念内涵。政务微博就是由各种政府机构或官员个人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真实信息通过某一微博网站的官方认证而开设的微博平台。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官员个人所开设的政务微博,其微博平台的主要内容都以发布和传播与其工作内容相关的涉及公共事务的信息。在我国,政务微博所涉及的部门可涵盖公安、交通、医疗卫生、文教、体育、气象、环保、质检、工商税务、市政、司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博这一信息发布平台的出现,网民独立制作消息并进行发布的方式兴起,并推动了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在一些公共的微博平台上,积极制作、围观、转发相关消息体现了网友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广泛关注,但也应该警惕公民新闻向谣言嬗变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微博舆论监督及其法律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这一新兴的媒介工具在被人们逐渐熟悉的过程中,已经初步展现出了其在舆论监督方面的力量.一条条短小的微博文字,可以给网络及现实社会带来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较为明显地体现在舆论监督方面.笔者将之形容为"微博的舆论革命".正是由于微博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舆论监督之中,使得很多关系到人民生活、社会持续发展等问题得以快速解决.但同时,微博方便快捷和强大力量的背后,也隐藏着令人担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吴潇芳 《视听界》2011,(1):90-90
微博这一网络媒体全新的信息传播形式,为网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哈贝马斯定义上的“公共空间”,成本极为低廉,速度极为快捷,送达极为有效。成千上万的网民通过微博关注、转发、评论、发布等形式,在140个字的篇幅内发出自己理性或感性、支持或反对、喜悦或愤怒的声音,国人的公民意识前所未有地高涨。微博与主流传媒间交互运作形成的影响力是如此巨大,我们已经很难估算,微博式参与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诸多公共事件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陈一沫 《今传媒》2012,(1):92-93
眼下,微博风暴正席卷中国,迅速成为国内互联网传播媒介的焦点话题。尤其在2011年的春天,一场轰轰烈烈的"微博打拐"行动,将微博推上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风头浪尖。通过"微博打拐",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比起论坛、博客等网络交流工具,微博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对话平台,甚至是"草根阶层"也能"通过参与种种议题设置,逐渐介入了社会事务的处理当中。"仿佛"电子乌托邦"就在不远的前方,令众人为之雀跃。事实果真如此?本文欲通过对"微博打拐"事件的分析,分析微博的传播模式及其特点,打探"乌托邦"浮云下的"微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