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以"乡下人"特有的眼光,观察着都市文明,嘲笑着都市的丑恶,认为都市的人生形式远远不及湘西的生活状态。而事实上,沈从文在极力批判都市文明"病相"的同时,无意间却向读者展示了城市文明的进步所在。这些进步,正是湘西世界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2.
城乡互参模式与都市文明批判--论沈从文都市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现代中国都市文学背景下分析沈从文都市小说,认为沈从文通过对都市生命退化、都市道德病态和都市人性虚伪三个层面的描写,体现出都市文明的批判色彩。同时,分析了沈从文都市小说的创作模式——城乡对立互参的思维方式,都市文明批判的文化资源——湘西乡野文明资源及其文化学文学功能;以原始的乡野文明改造日渐衰老的民族品德和日益扭曲病态的都市人性。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对自己在都市中的定位从自卑的“乡下人”转变为自傲的“乡下人”,在这一变化中,他以“乡下人”的文化定位和湘西世界为救赎对象,完成都市创伤的治愈。在治愈都市创伤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沈从文的创作以诉说“双重苦闷”表达置身都市的隔膜与痛苦,以对都市的尖锐批判和湘西的无限怀念来对抗他的自卑心理。但是他对于都市的批判却因其创伤体验缺乏理性,对于湘西世界的怀念也存在因记忆的选择和重组而过度美化湘西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边城》是沈从文站在现代文明之外用现代文明之眼来审视"天国的人间化"的湘西世界的。正是通过对这种原初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怀恋和对虚构本身的怀恋,沈从文以"乡下人"的视角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边缘对抗的文化世界。一方面,沈从文通过虚构本身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外在于生活本身的诗化世界——湘西世界,另一方面,沈从文又在边缘立场中以对抗的姿态把湘西世界纳入现代工业文明之中,展开了对湘西世界在遭遇现代文明之后的必然命运的沉痛反思。这里既有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又有对苗文化与汉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切割后的湘西世界自身的反思。怀恋与对抗、感伤与背叛、柔情与憎恶相交织的复调旋律正是《边城》的文化意味所在。  相似文献   

5.
与同时代大部分作家急切呼吁现代性不同,沈从文从一开始就对现代性表示了“不满”,这来自于他在现代都市中痛苦、屈辱的经历。这种经历,使身处都市的沈从文很自然地怀念他熟悉的家乡———湘西。在回忆中,湘西被美化了,而美化了的湘西更映衬出现代都市文明的丑陋。所以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上形成了一种城乡对照的心理结构。他要用湘西世界中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健康、自然,来对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他的现代性诉求是通过“不满”而“救赎”的路径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一般沈从文的研究者都注意到沈从文有写湘西和都市的两幅笔墨,在研究中倾向于认为沈从文的这两幅笔墨刚好相对立,即他借批判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来讴歌以湘西为代表的乡土文明,并进而得出沈从文创作的反现代性特征和“向后看”的文艺创作心态。仔细探究沈从文的文学活动和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7.
理论上说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 ,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 (“他者” )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 )的批判 ,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 ,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 ,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8.
试论沈从文自我定位对其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理论上说,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叙事模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沈从文创作总体构架中形成鲜明对比的“都市生命世界”与“湘西乡村世界”实质上是沈从文认知中“自我与他者”模式在文学上的反映。自认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以“湘西”为参照物(“他者”)展开他对“都市”也即他理解的“现代文明”(“自我”)的批判,而这造成了他在湘西题材小说中选择“说——听”叙事框架和客观化叙事的追求,产生小说叙事模式的矛盾,并进而影响都市小说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进步、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如吉登斯所说的“断裂”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文明的代价”。韦伯则认为现代艺术(包括文学)具有对这种后果进行“救赎”的功能。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正是通过对湘西世界美好人性和健康自然的生命的揭示,来达到对他的都市小说中暴露出来的现代文明病的进行“救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进步、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如吉登斯所说的“断裂”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文明的代价”。韦伯则认为现代艺术(包括文学)具有对这种后果进行“救赎”的功能。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正是通过对湘西世界美好人性和健康自然的生命的揭示,来达到对他的都市小说中暴露出来的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湘西题材小说作为沈从文创作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30年代普遍批判乡土世界的落后与衰败的浪潮中,反其道而行,为大家描述了遥远的湘西世界的自然风土民俗,苗族服饰以其极具自然美和装饰美的特征,为湘西世界披上了斑斓外衣。论文拟对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的苗族服饰描写进行探究,分析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乡下人”角色认知,是作家的一种理性认识,表现了作家对自我内在精神的把握与需求。“乡下人”在他这里代表的是一种自然本真的生命,是与都市文明异化的人性相抗衡的力量。而他的“乡下人”角色认知,使他对于笔端的城市女性形象,流露出了不同于他倾注于湘西女子难以言说的温爱之情,对城市庸俗女性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对都市新女性则赋予了真诚的赞美,并以此作为作家寄托湘西心灵之梦的一个载体。  相似文献   

13.
著名京派作家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一方面对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湘西世界进行了纵情的抒写;同时,对湘西女性所禀有的原始淳朴、率真自然的人性美、人情美予以浓墨重彩的描写与讴歌,其笔下的湘西世界与当时的异化、病态的都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显露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生态内蕴与生态意识。本文试以生态学视域为切入点,以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为参照对象对沈从文小说的生态意蕴及生态意识加以释析。  相似文献   

14.
《边城》创作于1933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沈从文建造了一座淳朴之城,里面供奉着淳朴、善良和美丽。他用牧歌的音调,唱了一曲渺远的哀歌,转换之间,便是都市的乡村镜像。通过对沈从文湘西世界的解读,探讨其湘西世界的都市镜像意义。  相似文献   

15.
岑灿 《语文知识》2013,(1):90-92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身份闯入都市,站在人性的高度,以优美、健康、自然的湘西乡野文明为参照反观都市社会,讽刺与批判了都市两性关系的畸变,都市人道德的虚伪,生命力的衰退与欲望的物化,挖掘出了同时期作家甚少给予深层关注的文学命题——都市与人性发展的悖论。这一命题在当时也许并不合时宜,但在今天看来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审美现代性反思主要体现在他对湘西世界的审美反映与对中国现代乡村与都市的双重批判上。其双重批判聚焦于对国民性的反思与重建,其中探讨了国民性劣根性的表现、思想根源等,提出了国民性问题解决的具体审美拯救实施方案。其审美拯救方略蕴含着沈从文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思考,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沈从文对国民性的反思与建构反映了其文化视域的融合性以及历史理性的建立,是沈从文现实主义创作的体现,也是沈从文文化思想与艺术思想走向深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一、沈从文小说中乡土情怀的主题概述人之于故园的联系,是一种与生俱来无法理清的精神纠葛。当中国古代文人漂泊在这片具有漫长农耕文明的大地上,为着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游走于仕宦之途的时候,游子思乡也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沈从文以湘西乡下人的眼光,发现都市文明世界里的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美国南方文化和我国湘西文化的探索,福克纳与沈从文形成了对各自地域文化的独特看法。本文以分析心理学原型批判理论为工具,分析了福克纳和沈从文代表作中的典型意象,阐述了福克纳和沈从文二人的地域文化观,进而研究了形成二人地域文化观的时代因素及其必然性。研究结果表明。福克纳和沈从文二人试图从农业文明中寻求对都市的文化救赎,二人的地域文化观则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湘西生命形式与都市生命形式具有对立与对照的性质,代表沈从文不同的生命理想与情感取向。沈从文对都市生命形式的审美观照包含着一种犀利的文化批判眼光,从中传达出沈从文独特的生命理想,并通过这种生命理想表现其独特的创作追求。因此,探讨沈从文创作中的都市生命形式,对于理解沈从文的全部创作,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由此可以发现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了“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