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类学相关研究可以用来增进对精神健康及现代生物精神医学的理解。不论是重视疾痛叙事与主体经验,还是探讨医生对疾病的认知及其医疗技艺的形成;不论是挖掘精神苦痛的社会根源,还是将研究视线从疾痛延伸至照护;人类学研究在揭示精神苦痛真实存在的同时,反思了生物精神医学忽视疾病背后的生活世界与社会脉络的医学化单一思维。在以全部人口为关注对象的社会精神医学渐趋显现的今天,人类学研究既可为现代人理解精神健康提供一种有别于生物精神医学病理化表述的深厚叙事,又能以其在医疗现场展开的、关注个体经验的研究,丰富和修正将精神疾病完全视为社会建构的强烈建构论。回顾人类学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更宽广的语境中理解精神苦痛作为身体事实、医学事实、社会事实与历史事实的多重维度。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堂长期以来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善传统语文课堂上存在的这种弊端,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以古诗词的教学为例,从提出问题、问题分组、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角度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法的具体流程和方法,以期为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的提升增加一个"助跑器"。  相似文献   

3.
王亚萍 《文教资料》2012,(29):10-11
一个以最自然、最坚韧的姿态坚守着道德与良知的老王,让我们看到普通人群中悲天悯人情怀的存在,促成了杨绛的精神升华。杨绛在“愧怍”中关注底层百姓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双重困境,开掘人性的善,反思知识分子的理想,体现了责任担当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的一切疾病中,大概没有比精神神经病再奇特的了:旁的疾病,患者本人一般都肯承认,并希望及早得到妥善治疗,唯独精神神经病人对自己的病症那么地缺乏自知力,且总是坚称自己行为正常;旁的疾病,对其病因,医生大多也能找出相对比较合理的解释,唯独精神神经病的病因,一直被说得神秘奇谲;这样,医学史上,一千多年中都相信刚愎、邪恶、妖术和恶魔附身是产生精神神经病的根源,于是,对此病的治疗也就只能采取谴责、告诫、惩罚等与治病的人道主义格格不入的办  相似文献   

5.
李丽 《早期教育》2006,(7):46-46
“教学即相遇”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1.人与知识的“相遇”:人与知识的“相遇”并非两者简单的面对面,而是精神的对话,对话使人由“认识性存在”提升为“生存性存在”。在教学中,作为人的教师和学生与以文本形式呈现的知识都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对话者,而知识则是另一个对话者。“知识获得了‘对话者’的身份,知识参与到人的精神结构中后,成为人类精神生长的重要力量,心灵和知识的对立由此走向消解。”在这种知识观下,教材已不是供人顶礼膜拜的“圣经”,不是被讲解、被记忆被认同的对象,而是与师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与师生进行着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低年段以识字学词为主,中年段强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高年段要抓关键词语体会情感,把握内容.可以说,词语教学是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不仅是主线,更是核心.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可见,词语教学并非是简单的读读写写,词语教学应该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相沟通,与他们的精神世界相联系,让他们的认知世界与生活世界融为一体,形成五彩缤纷的精神的花园,在这样肥沃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7.
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活力和激情的重要体现,有了精神.就有了动力。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爱岗敬业,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尽职尽贵、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是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少教师存在有“精神倦怠憨”:工作中缺少激情,做事草率应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相似文献   

8.
“精神家园”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神家园概念是学术界常用的一个概念,以往对于其含义鲜见学理上的探讨。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以至于人类的文化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价值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现成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人们描绘出了世界的图景和生存的意义。同时,精神家园又具有开放性,不断地汲取时代精神,以丰富和充盈自身。人们之所以需要精神家园,源于人的本质——意识,是意识之指向性的体现。精神家园在文化中的功能在于为个体提供精神的皈依,为精神世界建立起秩序,赋予个体以意义。若是没有精神家园,个体精神会迷失方向,民族会失去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多年为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需要回归真实,真实的教育是面向人的,依托真实情境的,旨在培养人的美好品德,唤醒人精神的力量。真实的教育教人怎样在真实情境中生存,引导人学会如何在现实情境中生活时向善。因此,真实性学习成为教育面向人、关注生活的现实选择。真实性学习视域下,人是在真实情境中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其以具身实践彰显自身的能动性与实践性,凸显人独有的精神力量,发现自身的个体性、关系性与精神性。真实性学习面向的人既是可感可知的实体,也是在能动实践中自证价值与意义的精神主体,“存在”内蕴三个维度:实然存在、实践存在和精神存在。为了在教育中真正实现关注生活、关照人的多样存在,在现实的真实性学习样态中应以真实情境尊重人存在的实然性,以具身行动面向人存在的实践性,以群体交互恢复人存在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作为信仰;一个企业需要有企业精神焕发活力;同样,一个班级也需要有班级精神使其和谐发展、永葆活力。这里所谓的"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学习及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被班级内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同时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往往得益于其独特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集中反映了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价值取向等内  相似文献   

12.
当代自我意识理论的首要问题是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同一性问题,关于该问题的讨论通常认为,反思理论容易导致主体的自我关系的循环性,而这种循环性正是建立自我意识理论的主要威胁。但这仅仅是在主观意识的层面上讨论自我意识。在黑格尔这里,为了表明思维和存在的内在同一性,自我意识被提高到"精神"的层面。精神是存在之唯一的、具体的总体性,在其完全发展的规定中实现自身。存在作为一个整体,表现为精神的自我规定和自我认识,思维最内在的规定性同时就是存在的规定性。精神的自我意识就是精神在其最丰富的内容中与自身的同一。在此意义上,自我意识必然是循环的,因为它是绝对的总体性的自我同一性。  相似文献   

13.
<正>人具有双重存在,即自然存在和精神存在。自然存在是生命的实体性存在,精神存在则是人的意义性存在。教育是关照人的生命和精神存在的社会活动形式,这种关照即"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裴斯泰洛齐)。而当下教育对人的关照却失去了"全面和谐"的本然要求,演变成重"知识化生存"轻"意义化生存"的不良倾向,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知识化生存"是以知识学习为本位和目的的一种教育实践。"知识化生存"的学习将知识当成目的本身,人被当成了获取知识的工具;重视知识的获取和占有,疏于对意义的探求和心灵的关照,剥  相似文献   

14.
一群被生活捉弄、被社会遗弃的小人物在酗酒和白日梦的背后,隐藏的是痛彻心底的痛苦和深沉的悲哀,《送冰的人来了》揭示了人类悲剧性的境遇,对白日梦对人的存在意义、作用和价值作了一个哲理性探讨。正因为悲剧人物以白日梦为精神依托,逃避现实和痛苦,在某种意义上更显示了人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职工教育》2005,(11):F0004-F0004
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一代又一代石油人在“铁人精神”的鼓舞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率先建成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和具有国际竞  相似文献   

16.
徐键萍 《文教资料》2013,(31):20-22
《野草》与《巴黎的忧郁》两部作品都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在文本中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过客”与“异乡人”在各自的象征世界里不仅是独立存在的意象.还分别是两部作品内在精神的寄托,其内蕴贯穿了作品几乎所有的意象。本文在分析其外在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对这组意象进行了作品内部的发散性解读,寻找到“过客”与“异乡人”共同蕴含的绝望的生命感受和在绝望中不懈抗争的思想精神。《巴》的抗争是通过搭建一个“美”的乌托邦实现精神的救赎,而《野》则是将希望展现于那从虚无中崛起的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全新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下面,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群体,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是一个贫困的群体,在心理上也是一个贫困的群体。为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等都为此采取了物质帮助、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等诸多的措施,解决了他们的系列问题,但是却存在着注重“物质扶贫”或“经济扶贫”,忽视了“精神扶贫”的问题。本文从伦理关怀的角度出发,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而构建“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许三多,电视剧和图书《士兵突击》的主人公。许三多,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一个突然的因素,进入了部队,从而开始了一个“孬兵”在绝境中成长,在失去中成熟的故事。看了电视剧《士兵突击》之后,我发现许三多的精神值得学习,于是我把“许三多”请进班级,努力让许三多精神成为班级精神,也成为我这个班主任的内在素养。  相似文献   

20.
为了向“思想贫乏”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海德格尔走了一条由“存在”到“道说”的哲思之路;“道说”——本质的语言就是存在之家。体现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最大特色,即从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本质联系.重新奠定人与存在、人与自然新关系的基础;正确面对和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改变“无家可归”的命运,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倾听”自然这个“神圣者”的“道说”中通达存在之真理,进入精神之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