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外宣传报道材料的英译越来越重要。但对这类文本的汉英翻译不同于纯粹的汉英翻译,译者要把宣传效果放在第一位。译者在进行此类翻译时要照顾译文读者对我们的宣传报道的接受性,灵活运用增译和减译的翻译方法,搬掉影响读者阅读的绊脚石,从而保证我们的对外宣传效果。本文作者就如何应用这些翻译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聂燕燕 《海外英语》2014,(15):130-131,133
卡特福特认为翻译中的不可译既来源于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别,即"语言不可译",又来源于文化的差异,即"文化不可译"。该文分别从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这两个方面来阐释京剧英译中的不可译,并从京剧的经典曲目的英译本中举例说明,文章认为随着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深入,京剧翻译中的文化不可译是相对的,而语言不可译是较为绝对的。  相似文献   

3.
陈奇敏 《培训与研究》2006,23(6):123-125
随着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本文以英汉双向翻译为例,从译入语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译入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对翻译策略和译文语言层面的影响,以期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自觉地认识文化的差异,更充分地理解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巨大影响,并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处理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有效的文学翻译批评体系下,探寻我国典籍英译翻译批评标准对我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典籍英译翻译批评标准不是唯一的,我国典籍英译事业将随着文学翻译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新闻导语的特点,并从功能派翻译目的论的本质出发,说明目的论在新闻导语翻译中的适用性。另外,结合实例,介绍了在英语新闻导语汉译的过程中,拆译、合译和省略等几种翻译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叶秀华 《考试周刊》2008,(22):209-210
日语长句出现的频率很高,翻译日语比较长的句子时,很难用一个句子一气呵成表达完整,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一个句子按照表达的意思和构造以及汉语的表达习惯灵活翻译出来.由于长句的构造相对复杂,很难用一种翻译方法贯彻始终.往往是"倒译"、"加译"、"减译"、"分译"、"合译"、"反译"等各种手段交替使用.在翻译一个长句时基本上要应用到多种翻译方法.我们要根据句子的实际构造和表达意思恰当地使用这些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丽 《海外英语》2020,(8):10-11
随着全球语言服务行业的兴起,机器翻译在翻译领域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机合译的方式让翻译效率大幅提升,译前编辑和译后编辑有助于减少机器翻译的错误,提高译文质量.该文从译前编辑在文学文本中应用的角度,总结了机器翻译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在翻译前针对这些问题采用相应的策略.中文文学文本题材丰富,语言形式多种多样,译前编辑模式能提高机器产出的质量,减少译后编辑的工作量,进一步提高译者效率.  相似文献   

8.
比较对英汉成语的认识及其来源,结合丰富的译例,从成语翻译的角度深入分析直译、意译、借译、仿译等各种翻译方法的应用。说明成语翻译的总原则在于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源语文化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9.
增强理论自信,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解读翻译实践,是时代赋予翻译工作者的神圣使命,黄忠廉教授构建的变译理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变译理论的起源出发,探讨变译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论证变译理论在文学类、外宣类、科技类、影视类等不同类型文本中的应用,进一步挖掘变译理论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79):108-109
减译和删译在同声传译过程中非常常见,由于同传内容成分多、难以记忆、并且涉及中英文不同的语言特点,因此成为许多译员需要面对的难题。本文以同声传译中的减译和删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省略的翻译策略入手,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论证释意理论对其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本文提出同传译员应用减译和删译的翻译方法,有效节约译员的时间和精力。但减译和删译需要译员有良好的中文基础,有效辨别出冗余信息。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王斌 《海外英语》2013,(13):142-144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翻译中便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译的现象。根据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对不可译性的分类,主要从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两方面来分析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针对不可译性提出了实用的翻译应对策略。以期加深翻译学习者和英语爱好者对不可译性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其掌握翻译策略,从而提高其翻译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赵金凤 《海外英语》2014,(18):164-166
文章从译者主观动机和翻译客观效果两个方面考察了林语堂翻译的"译有所为",在此基础上指出:译者的翻译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译者只有在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做灵活的适应与选择,才能实现译品的长存,译者也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日益频繁,外宣翻译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越来越多的中国词汇正在走进外国语言文化。关于如何翻译这些词汇引起翻译理论界的关注。其中,"关系"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种含义,翻译成英语时应该采取不译、零翻译还是音译的策略是讨论的焦点。笔者通过对零翻译进行分类,音译的适用范围以及不译的使用情况分析,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关系"应该采取不译的方法。通过"关系"的翻译分析,可以为笔译工作者以后遇到类似词语的翻译提供借鉴,而且也有助于其更好地区分零翻译、音译及不译。  相似文献   

15.
史玉蓉 《海外英语》2011,(1):218-220
诗歌翻译中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问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该文利用卡特福德的翻译限度理论,以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的两种不同英译本为例,从诗歌的语言特点、文化特征来看,分析诗歌的可译性,并以此尝试分析诗歌翻译中存在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译者主观动机和翻译客观效果两个方面考察了林语堂翻译的“译有所为”,在此基础上指出:译者的翻译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翻译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译者只有在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做灵活的适应与选择,才能实现译品的长存,译者也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可译和不可译的现实存在出发,探讨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是的确是有局限性的.只要翻译存在,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就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异多于同。翻译过程中,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情况下,要做好对词语及句法的处理。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出发,对英汉翻译中的转译、分译、拆译等翻译技巧进行充分剖析,通过详实的例证,阐明这些翻译技巧的应用原则与特点,以及对译文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狗》的英译文为例,分析了汉英翻译中默认值的显译与隐译。汉英翻译中默认值的翻译策略主要有显译和隐译两种。通过分析发现,因中英社会文化的不同,对社会文化背景默认值通常进行显译以激活译文读者的认知框架,词汇、语法衔接手段等默认值的翻译也应进行显化。而对于汉语中的重复、排比及受事的凸显等方面,翻译中常采取隐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胡敏 《文教资料》2009,(27):46-47
本文从英汉语言的差异这一角度来探讨互译中的不可译,通过对语音、语言结构和语叉的对比来表明作者的观点,即可译是翻译理论的基础,认同翻译中存在不可译现象.可译与不可译是相对而言的,也是同时存在的,译者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