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馆陶方言中"着"有五种不同的读音,每种读音的分布和语法意义都不同。本文主要针对馆陶方言中"动词+着"的情况进行分类探讨研究,了解掌握"动词+着"结构随着"着"读音的变化而表达的不同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2.
"显"字作为程度副词,在温州市区方言中使用非常广泛,可以与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搭配使用。温岭方言和乐清方言中也具有以上语法现象,但在形容词和名词搭配上存在细节上的差异。瑞安方言中,形容词和动词可以与"显"字搭配使用,但名词不能。平阳闽语和泰顺方言中,只有形容词可以与"显"字搭配使用。由于温州方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其他几种方言处于劣势地位,温州方言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其他方言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方言字既有为方言区群众提供表达方言口语书面写作工具方便的一面,同时又存在着难认、难读和难解的一面。合肥方言的[u 53]有音,但其字却有争议,本文将根据方言字确定的"从源"、"从俗"原则将该方言字拟定为""。  相似文献   

4.
1.户县方言以"着"字煞尾的祈使句里的"着"字,常常可以用"上、下"两字来替换,但是"上、下"两字局限于出现在"把"字句里.2.户县方言具有表示将然、已然时态的"V 着 V趋"式和"V 的 V趋"式.3.户县方言的"住"字也可以表示持续意义.4.户县方言的"动宾短语 开/起"式的变体还有"动宾短语 行"等形式.  相似文献   

5.
以《秦腔》这部用陕西商洛方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的"着"字为分析对象,揭示其不同的用法,发现商洛方言的"着"有时态助词、"V+着"、特殊结构中的"着"、句末语气词等四种用法。《秦腔》中"着"字的用法比普通话使用范围广,很多普通话不用"着"的情况,在《秦腔》中有大量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是个方言类型非常丰富和复杂的省份,莆仙方言又作为闽方言当中的一个次方言,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存在着。本文试从莆仙方言当中作为名词词尾与量词词尾的"子"字来探析莆仙方言,以求进一步认识莆仙方言。  相似文献   

7.
左云方言属于北方话,是以大同为中心的云中片。左云方言中存在着一类特殊的词汇——四字格俗语,它由四个字组成,结构相对固定,口语性强,但与成语有根本区别。结构方式上以重叠式、复合式、附加式以及"圪"字式为主,语义上具有描述性、形象性和贬义性。作为方言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云方言四字格俗语不仅记录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是研究左云方言全貌和民俗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永州方言中存在着许多"有音无字"的古语词,这些词语大多在永州方言中还作为日常口语使用.文章继黄丽<湖南永州方言中的古语词考释>之后,对永州方言中的另一些口语词进行了本字考释.  相似文献   

9.
"着"字在重庆方言中虽然使用得相当频繁,但是学术界对于重庆方言中"着"的词性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本文对"着"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全面的分析,重点分析容易混淆的动词、介词和助词用法,明确了三者的区分标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怀宁方言中动词词尾"着"字的分析,得出"着"字的三种语法意义:表示动作的进行;表示性状的持续;表示动作的完成。同时,"着"字后可接结果补语、时量或动量补语,并可表一定的趋向义。  相似文献   

11.
应县方言隶属山西晋语区,最典型的语音特征就是入声字的广泛使用,这些入声字中最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数收喉塞音尾的"圪"[k?]字。"圪"与其它语素相结合,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拟声词等。本文从基式与变式构词两方面,对应县方言圪头词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应县方言中,圪头词中"圪"字的附加意义呈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嘉时期陕西省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了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研究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以渭南市临渭区文体局印刷之《李十三十大本》为底本,对"着"字的用法展开讨论,揭示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些语法特点。《李十三十大本》中"着"字有三种用法:动词,表示感受、打击、达到目的、使役;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正在持续;语气助词,表示祈使和假设。"的"用如"着"的现象也附带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送"在长沙方言中兼做动词和介词,做介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被",是长沙方言的被动标记之一,和其他成分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送"字被动句。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见的被动句相比,长沙方言中的"送"字被动句较有特色。从句法格式、语义特点探究长沙方言中表被动的"送"字句,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普通话中常见表被动的"被"字句进行比较,以阐述其差异。  相似文献   

14.
"照"作为六安方言中的高频词,不仅在口语中常见,在书面语中也是常见的。在以往的六安方言研究中,对"照"研究不多。在六安方言里,"照"字词性及其用法都呈现多样的趋势。本文首先介绍六安方言中"照"字的词性和用法,然后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和语用理论对"照"字的语用特征和话语交际功能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5.
在语音的古今演变中,入声字的演变最引人瞩目,在演变过程中,入声字被分化到平、上、去三声,因此有"入派三声"的说法。江淮官话、吴语、粤语、湘、闽、客家、赣六大方言还保留着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却没有入声。将长沙—岳阳地区方言中的常用词汇特别是入声字读音与唐诗中相关词汇的读音做一对比,可以探求到长岳片语言词汇的发展历史,及中古入声字在其中的保留情况。  相似文献   

16.
开封话隶属中原官话,虽然属于北方方言,但毕竟是地域方言,所以有些方言词语在语音、语义及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相比还是存在着区别。如开封话中的"得"字就很有特色,不仅表现在语音上,在语义、语法方面也有生动的体现。本文试图探索"得"在单独成词与组合成词后的方言特色,揭示在推及普通话过程中,标准语与方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7.
开封话中的“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封话隶属中原官话,虽然属于北方方言,但毕竟是地域方言,所以有些方言词语在语音、语义及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相比还是存在着区别.如开封话中的"得"字就很有特色,不仅表现在语音上,在语义、语法方面也有生动的体现.本文试图探索"得"在单独成词与组合成词后的方言特色,揭示在推及普通话过程中,标准语与方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8.
在黄冈方言中,“着”可附在时间词或动词短语之后,构成具有动词性的“着”字结构,相当于“等到……以后再……”或“等到……再说”。成都方言“哆”字结构与黄冈方言“着”字结构性质相同,二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哆”、“着”都不是“再说”衍生出来的;关于“着”的来源,杨永龙(2002)所说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19.
淮南话属于北方方言,基本没有古语词和古代语音的痕迹.本文探讨了淮南方言中使用频繁、为数不多的方言词之一--"照"字的历史原貌(淮南话中的"着"是一个意义实在的动词,意义同"行"),认为"照"实为近代北方方言词"着".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警示方言工作者及方志编纂者应极力用本字记录方言,以免割裂语言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整"字在东北方言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经常出现在老百姓的口语当中。作为次方言的"整"字具有和普通话中的"整"字不同的含义。本文就要分析除普通话中对"整"的解释之外的其他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