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璐 《新闻世界》2013,(2):61-62
微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和创造了全新的信息空间,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剖析公共领域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将微博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结合一些微博事件探讨微博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傅海  李明远 《当代传播》2013,(2):106-108
微博具备民主参与功能,这一功能主要表现为:公共知识分子意见领袖的参与增加了微博的深度和社会影响力;草根的声音可以得到放大,草根可以成为意见领袖;微博成为思想启蒙阵地。微博民主参与功能的特点有:把关人的个人化;公共领域的扩大;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的弱化。微博民主参与功能的社会价值在于:推动言论自由,拓宽公共领域;促进新闻改革,改变传媒生态;维护公民权益,有效监督政府;推动电子政务,改善政府形象;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以两会微博为例谈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琰 《新闻爱好者》2011,(20):88-89
微博上自由交互的网络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两会微博为例,分析了微博如何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不足之处,希望为微博如何成为理想的网络公共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进入web2.0时代后,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相继出现,以准入门槛低、传播效果强等媒介优势,使大众有了参与公共讨论、管理公共事务的可能,因而被认为在信息时代重新建构了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但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均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演进为蓝本,且中国本土政治、文化传媒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让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中选取样本进行分析比较,分别总结了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中面临的两种困境:私人领域入侵公共领域,草根话语权缺失。由此,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困境原因,得出中国当下公民社会缺失、公民参政意识薄弱是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问题原因。  相似文献   

5.
微博上自由交互的网络空间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以两会微博为例,分析了微博如何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及其不足之处,希望为微博如何成为理想的网络公共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庞旭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99-201
本文通过对新浪微博加V名人探讨“方韩之争”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考察当今网络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状况.本文作者发现: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强调的理性交往与批判,包括公共性等特征,均面临严峻挑战.网络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国内注册用户最多、影响力最大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为例,通过对新浪微博上的官方认证的档案公共账号进行统计,对现阶段社会网络环境下的档案宣传工作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未来的社会网络环境下的档案宣传工作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金雯婷 《云南档案》2014,(10):44-46
本文以国内注册用户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为例,通过对新浪微博上的官方认证档案服务公共账号进行统计,对现阶段社会网络环境下的档案服务宣传工作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未来的社会网络环境下的档案服务宣传工作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王杨 《东南传播》2011,(6):27-29
微博以其即时、便捷、开放的传播特点和低准入门槛,为弱势群体和草根民众提供了话语表达平台,形成了"互动环境下的舆论场".微博中的民间"舆论场"给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提供独立空间,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核心概念不谋而合,通过有效搭建公共话语平台、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彰显了独立精神和理性批判气质,为公共领域重建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5,(1):58-63
传统传播媒介在政治传播的信息把关过程中,追求对多数人共识表达的满足而忽视了个性化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微博传播带来的把关变化使公民个体的政治个性可以得到自由张扬,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政治表达意愿和自由需求。从长远看,微博技术的应用将会改变社会政治文化,它代表着社会民主化进程并提供了言论自由表达的契机。由此而衍生出的微公共领域与传统公共领域也产生了契合。  相似文献   

11.
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今日,微博已成为国内日活用户量最大的平台,其传播效果不容小觑。同时,女性主义思潮在微博上的日益活跃也反映出了其在网络公共领域积极争取自身话语权,主动进行自我言说的强烈意愿。然而作为数字时代的电子公共领域的微博仍然存在着弗雷泽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批判的不足。因此,我们可以借弗雷泽的修正理论为灵感启发与理论依托,思考当今媒介环境下女性在微博场域中发挥话语影响力的对策和具体手段。  相似文献   

12.
言论自由,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口号,到逐渐被写入各国宪法,一路演进发展总是交织着权利与权力的纠缠,进而引发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的热烈讨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言论自由已经延伸到网络平台。本文重在探讨互联网条件下的言论自由,通过分析其概念、利弊博弈,对实名制、公共领域等进行了反思,试图廓清网络言论自由的一些迷思。  相似文献   

13.
郑珮 《新闻知识》2012,(8):55-57
微博作为信息传播新的平台,在赋予普通人话语权方面具有比传统媒体明显的优势。许多学者看到微博的井喷式发展,都对其推动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表示乐观。本文从微博信息传播的公共性入手,结合哈贝马斯等学者关于"公共领域"的叙述,从微博信息传播的多个方面简要分析微博在网络公共领域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由微博、论坛等构成的网络媒体传播,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公共领域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两者相互激化,催生了舆论传播的新生态.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拟态环境的构建主体由传统媒体主导逐渐转向大众、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三者.哈贝马斯曾说过:“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①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公共领域影响剧增,特别是微博的崛起,以网民为主体的传播群体正显示出强大力量,在网络舆论阵地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并成为部分舆论议题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5.
言论自由,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口号,到逐渐被写入各国宪法,一路演进发展总是交织着权利与权力的纠缠,进而引发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的热烈讨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言论自由已经延伸到网络平台.本文重在探讨互联网条件下的言论自由,通过分析其概念、利弊博弈,对实名制、公共领域等进行了反思,试图廓清网络言论自由的一些迷思.  相似文献   

16.
李婷  薛健飞 《青年记者》2017,(11):70-71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新兴社交平台的出现,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表达观点和看法的渠道.网络改变了人们接收消息、传播消息和分享资源的方式. 自媒体的概念 在自媒体领域,公众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宪法第35条规定了中国公民拥有言论自由,权利跟义务具有相对性,法律赋予了公民多大的权利,同时公民也要承担多大的义务.言论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语言内容可以是温和真实的,也可以是带有攻击性的,甚至是虚假的.自媒体自身优势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以往,事实真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受众往往通过大众媒体获得信息.如今,自媒体的发展大大改变了这样的传播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举报贪腐行为等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微博客平台的开启,一大批公共知识分子所构成的思想团体开始了积极的微博运用,大众传播媒体的传统新闻范式受到冲击和修正,微博的使用照见了当下中国社会结构和传播环境的转型与变迁。一、社会系统的发展变迁:社会分层加剧、利益诉求多样,社会舆论呈现躁动表征,传媒公共性需求凸显。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微博的迅猛发展为公共领域的建构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也为公众舆论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平台.然而,机制不健全、监管缺失、网名素质参差不齐使微博谣言屡禁不止,对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和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形成威胁,由此微博实名制应运而生,却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本文试图以微博和公共领域的关系为基点,从争议和质疑着手,对微博实名制之于公共领域建构的利弊进行分析,从而说明微博实名制实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丁丽琼 《新闻世界》2012,(6):116-117
随着微博的影响力越来越火,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如谣言的传播、虚假信息的发布、“粉丝”买卖、言论侵权、以及利用微博进行欺诈等。为了减少上述问题的不良影响,微博实名制在今年3月中旬开始实施。本文认为微博实名制实施后,一方面可以利用隐私制衡微博这一公共领域中个人的不理性行为,并限制消费、买卖隐私的行为;另一方面在言论自由方面提醒诸人警惕“网络暴民”。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