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论语》中记载孔子批评管仲不知君臣之礼,而又盛赞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仁功。所以在孔子看来,无"礼"未必不"仁"。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看重君臣之间的名分和角色定位,提倡"君君臣臣",并认为臣子在尽到自己本分的同时,还要"以道事君"。孔子强调臣子要做到"忠",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忠"不只是忠于国君一人,还要忠于国家和天下百姓。臣子对君主的"信"不只是局限于小信小义和小礼小节,而是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之大信大义。  相似文献   

2.
(配苏教版课本第十二册《孔子游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有一次,他与几名弟子进行了有关各自志向的讨论。子路说,如果让他去治理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个国家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冉求说,如果让他去治理一个小国家,只要三年就能让人民衣食充足。公西赤谦虚地说,愿意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当孔子问到曾皙(xī)时,曾皙弹瑟(sè,一种乐器)正到尾声,他铿(kēnɡ)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道:“我的志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是各人都说说罢了。”曾皙便说道…  相似文献   

3.
孔子劝顽童     
有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有两个小孩在路中间玩耍。子贡赶紧停住车,大声嚷道:“你们两个顽童快让开,这是孔夫子的车!”孔子连忙喝住子贡,下车对顽童客客气气地说:“我们有事在身,借光,让我们过去吧。”“你们有什么事呀?”顽童甲问。孔子捋须笑答:“周游列国,讲学传道。”顽童乙接着说:“那你这位先生一定很有本事和才学吧?”“岂敢,岂敢。”孔子谦虚道。顽童甲随后便大声道:“我问你四个字!一点一点分一点,一点一点合一点,一点一点留一点,一点一点少一点。”孔子很快就想出答案,说四句诗谜各为一个字:汾、洽、溜、…  相似文献   

4.
2008年,是我的恩师芮沐教授100岁华诞,先生是著名的法学家,也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作为先生的学生,先生对我的教诲和关怀,使我终身受益。先生人品高尚,学问深厚,心胸开阔,身体健康,这些是我做学生一辈子都要向先生学习的,我也希望所有学生都能以这十六个字作为学问之道。  相似文献   

5.
孔子作为一个大学问家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这是为许多人所知道的。在孔子看来∈,“处处皆学问”,好人、坏人都可以做他的老师,所以他举例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这话本来浅显易懂,然而其中“三人行”一句却被某些人解释得面目全非。龙溪淼同志在《谈谈“三人行”的“行”》一文中认为“行”字  相似文献   

6.
读了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潘光旦先生的文集《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深受启发,于是我想借用“位育”一词去思索中国的学校德育。“位”是地位、顺应之意,“育”有发展、超越之境。“位育”则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求一种发展着的平衡与协调。《中庸》上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相似文献   

7.
点击脑细胞     
(一)孔子拜师一日,孔子到野外散步,正怡然自得时,一个农夫走了过来,见孔子便说:“听说夫子是大学问家,我有一字请教。”孔子答道:“但问无妨。”那个农夫往路边的井边一站,把扁担往井口一搁,说:“请问这是什么字?”孔子看了一眼,说:“此乃乐在其中之‘中’!”农夫听了,说道:“人人都说你什么字都认识,原来是徒有虚名。这哪里是‘中’字,你见物不见‘人’连人都忘记了,还认什么字!”提起扁担拂袖而去。那农夫走后,孔子才省悟过来,觉得农夫是他的一字之师。孔子望着农夫的背影谢道:“学生不敬,受教了。”那么,请你猜猜农夫给孔子出的字谜的谜…  相似文献   

8.
在《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见子贡没太明白,孔子又补充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话连起来,意思是说,没有人希望遭别人怨恨,既然如此,就不要把怨恨施加于人,要懂得宽恕。  相似文献   

9.
“亲其师,信其道”出自我国古代教育文献《礼记》。它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倡导和终生实践着的一条教育教学规律。据史书记载:伯牛生病,孔子亲往探视;颜渊病亡,孔子痛哭不休;虽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孔子能一一说出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和才能。正是因为孔子热爱自己的学生,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学问、良好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学生的无限热爱和敬仰。学生蜂拥而至,纷纷跟着他学习知识、研究学问,从而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光辉的新纪元。 “亲其师,信其道”即敬重老师,亲近老师,乐于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亲其师,信其道”是一条教育教学规律,它揭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孔子年轻时,看到老石匠在为鲁国一位已故大夫刻碑文。孔子叹息道:“有人淡如云影去无痕,有人却可以把自己埋进历史里,这样的人真是不虚此生啊!”老石匠停下锤,问孔子说:“你是想一生虚如云影,还是想把自己的名字刻进石碑,流芳千古?”孔子长叹一声说:“一介草木之人,想把自己刻到一代一代人的心里,那不是比登天还难吗?”老石匠听了,摇摇头说:“其实并不难啊。”他指着一块坚硬又平滑的石块说:“要把这块石坯刻成碑铭,就要雕琢它。”老石匠说完,就一手握凿一手抡锤,叮叮当当地凿起来,一块块石屑很快在清脆的敲击声中飞起来。不一会儿,岩石上便…  相似文献   

11.
最近,重温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这句至理名言又有了新的体会。《论语》中记载:一次,公孙朝问子贡,孔子这么有学问,不知他师从何人?子贡回答说,孔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孔子认为,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有德行的人认识其大处,德行不深甚至没有德行的人也能认识其小处,无论“贤”还是“不贤”,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的体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似文献   

12.
原国家敦委副主任、总督学柳斌先生在一次聚会中,听席间有位友人说到一个字谜,谜面是“刘邦闻之喜,刘备闻之悲”,要求猜一个上下结构的字:柳斌先生思考了好半天,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陶行知先生又针对中小学生教育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做人;学生不应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今天是"国际容忍日",也叫"国际宽容日"。首先,我想从一位智者谈起,那就是众所皆知的孔老夫子。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孔子说:"那大概就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大教育家,在教育的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本文仅就孔子的师生关系问题做如下简略述评。一孔子的教育实践是长期的、深刻的、生动的。他在爱生忠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以身作则、关心学生等许多方面具备了优秀教师的品质、修养和条件,堪称后世教师的楷模。孔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热爱学生,忠于教职。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考察孔子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完全体现了这种爱生忠诲,任劳任怨的  相似文献   

16.
一颗善心     
一位哲学家有一次曾问他的许多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哪一件事?”答案有许多。但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一颗善心!”“正是。”那哲学家说:“你在这善心两字中,包括尽了别人所说的一切。因为有善心的人,对于自己,则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与己适宜的事,对于他人,则他是一个良好的伴侣,可亲的朋友。”一颗良好的心,一种爱人的性情,一种坦直、诚恳、忠厚、宽恕的精神,可以说是一宗财产。  相似文献   

17.
弘一法师是我国近代佛教律宗有名的高僧,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大师。但弘一法师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严慈之师,是怎样立身处事、教诲学生的,则恐怕常人未必尽晓。法师的高足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我崇仰弘一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十分像人的一个人”,我想其品格之核心、师德之要素,恐还在“诚信”二字,在所谓的古训“敬事而信”,“言必信,行必果”了。  相似文献   

18.
低下头来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相似文献   

19.
师爱无价     
孔子说:“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悔乎?”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爱”更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那么,怎样以“爱、满天下”的精神去爱所任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呢?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后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了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某先生又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就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先生道“:有的人原来写文章,东拉西扯,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杂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