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数字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本文重点介绍了天津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选题原则和选题结果以及应用清华同方TPI系统进行数字资源建设的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2.
数字素养是数字化时代用户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整理、归纳与总结,深入剖析用户数字素养内涵,在对国外高校图书馆用户数字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用户数字素养研究框架模型,包括明确用户数字素养需求、界定数字素养概念范畴、量化数字素养能力评价体系、构建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模式,以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具体的用户数字素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琦  蒋冠 《北京档案》2015,(9):21-24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已成为档案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成果。对有关此热点问题的代表性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其研究主题,总结其研究特点,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思考,以期对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后续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农民数字化贫困自我归因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通过对安徽东至县、甘肃天祝县和天津静海县农村数字化贫困田野研究的访谈文本数据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归纳出中国农村居民数字化贫困的常见归因类型:数字化能力、数字化努力、数字化情境和社会支持。数字化能力的缺失归纳为四种情况:数字化生理能力、数字化经济能力、数字化心理能力和数字化素养的缺失,这四种能力的缺失组合起来形成了数字化能力贫困的不同情形。数字化努力包含投入到数字化行为中的时间及基于此积累的使用经验。数字化情境是数字化贫困个体所处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规范(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及传统认知)和运气。社会支持是数字化贫困个体从社会关系和社会机构中获得的物质支持与情感支持。本文构建了农村居民数字化脱贫动态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字化脱贫策略。图1。表5。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图书馆进行数字资源建设中涉及到的数字版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应从法律的角度、技术保护、增强版权意识、积极参与今后的版权修订活动等方面采取措施,以逐步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江苏8所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概况及其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江苏8所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概况,并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比较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与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在产生背景、管理对象、社会定位和建设重点等方面有区别,在概念外延、所属范畴、工作原理、技术手段和建设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经验与教训对建设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有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美华 《出版科学》2011,19(2):81-85
在数字化大潮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是出版企业发展数字出版的突破口。通过对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内涵与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现状研究文献的探讨,发现受众需求、数字产品(服务)、销售渠道和利润获取是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四个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9.
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技术作为一门学科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指出信息化离不开数字化,Digital Library不只是数字化图书馆这个狭义的范畴,可广义理解为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群。积极进行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应用集成系统研发,并在全社会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积累经验和形成规范与标准,形成分布在政府机构网站、企业ERP系统、研究机构、高校文献信息中心和电子商务网站等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群,是切实可行的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0.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是应对数字资源的脆弱性和短暂性、保证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目前,很多国家对数字资源保存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保存资源的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关注数字资源保存的经济成本问题、数字资源的整合和互操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过程分析、数字资源的元数据及其互操作、长期保存活动的组织问题、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数字资源保存系统等。  相似文献   

11.
大学图书馆资源整合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现状,提出一种自行开发设计的资源整合系统,并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将ILASⅡ系统纸质图书信息与方正电子书信息等进行电子信息资源整合开发,采用实体方法和虚拟方法结合的体系结构,基于ASP和SQL Server数据库实现图书馆资源整合系统,很好地满足图书馆各项业务及读者的信息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数字电视技术迅猛发展,它不仅是一种收看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平台。数字电视技术作为数字图书馆拓展服务的新手段,将推动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全面发展。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说明了数字电视的传输网络的高带宽和服务互动性的优势,基于双向HFC数字电视网络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框架,可以实现数字资源阅读点播服务和远程教育讲座等功能,这些服务具有直观、易于接受和互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To develop digital publis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China’s progress into an informed country, and the new designated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shing industry in China.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acro-planning for developing digital publishing in China, the pres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is industry, as well as personal viewpoints on how to develop a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14.
谈数字图书馆的咨询服务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和功能出发,论述了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必要性,并进一步阐明了数字咨询馆员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并以上海图书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的工作实践为例,分析国内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现状,探讨其在中国图书馆的可行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外数字图书馆系统开源软件研究趋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全面介绍国外数字图书馆系统开源软件的研究现状,包括对开源系统软件的扩展与改进、多种开源软件的结合以及开源软件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数字人文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学者们主要关注作为一种方法论实践的数字人文,而对数字人文自身的理论建设较为漠视;缺乏理论内核的数字人文呈现一种数据库建设多于学科研究、论辩多于创新的现象,表面上轰轰烈烈,却缺少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本文呼吁重视数字人文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从"人文"的内涵出发,指出数字人文是"人文学科"的延伸和发展,是多门学科共同构成的一个新领域,其对人文的作用已经超越了工具或方法的使用,丰富了人文科学的内涵,是一种质的变革;辨析了与数字人文相关的人文学科、人文科学和人文主义等概念,基于麦卡蒂的方法论共同体与卡拉托斯的科学哲学理论构建了数字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其由数字人文的基础理论、方法论、具体工作内容与研究领域构成。图1。参考文献11。  相似文献   

18.
数字图书馆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分布式的松散耦合的多系统构成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提出基于应用层的数字图书馆网络服务监测方案,实现可访问即可监测的服务管理目标,并给出服务性能预警和可用性的计算方法,设计并实现一个数字图书馆服务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资源的迅速增加,有关数字资源的馆藏控制进入了各图书馆的议事日程。如何对数字馆藏实施有效的控制?该文首先回顾了传统馆藏控制理论,接着介绍了数字馆藏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并从数字资源保存、备份、信息生命周期、控制数字资源采集量、数字资源的分级与剔除四个方面具体地介绍了数字馆藏控制的主要范畴。于论文的最后部分,作者还从建立数字资源存储图书馆、建立数字资源评估体系、设备更新、与其他有关厂商协作、建立专门的研究队伍等五个方面简介了与数字馆藏控制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数字素养是数字时代的必备技能。为帮助世界各国加强数字素养教育质量监测,有效利用研究成果改进学习并缩减数字鸿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制了数字素养全球框架。系统分析数字素养全球框架的研制动因、研制过程、内容及特点并总结相关启示,可以为我国数字素养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面对数字化的持续影响,我国的数字素养研究应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数字素养框架,采用理论与实证并重的研究范式,推动企业深度参与数字素养研究,采取面向未来能力需求的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