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第一篇稿子是上高中时在《平顶山日报》上发表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思想把稿子寄去,谁知很快便在三版显著位置登了出来。三年多来,我已在地市级以上近20家新闻单位发稿200余篇。稿件发得多了,竟使人生疑:“你认识编辑?”不  相似文献   

2.
我搞通讯报道工作已经11年多了,写的稿子先后被全国55家报刊,电台采用了2300多篇。回顾自己的写稿经历,主要是注意了在“小”字上做文章。记得开始写稿时,总觉得稿子写得越长越好,大稿用了震动大,结果事与愿违,写得多,被采用的少。  相似文献   

3.
去年8月,平时爱捣鼓点散诗歌的我被政治处张主任相中,破格调到了机关搞报道。刚进机关,我写稿的激情可足了,分析报纸,研究报道动向,下连队采访,点灯熬油赶稿子……那时,几乎每天都要出手三五篇大小不等的稿子。可没想到,时间过去了一个多月,发出去的100多篇稿子全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这时,身边的风言风语便传开了。  相似文献   

4.
“八千里走马观花记”这篇通讯引起了全国各报的注意。我們已经看到有十多家报紙登载了它,連向来很少登新华社稿子的上海劳动日报也登载了。这篇稿子也引起了很多讀者的注意。上海的十个工会干部和其他地区的几个工会干部在工人日报上写了文章来时论这篇稿子里面所提出的問題。这篇稿子发表以后  相似文献   

5.
我是安阳县崔家桥乡的民办教师,1986年以来已发稿350多篇,连续5年被中共安阳县委和中共安阳市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还有多篇获得好稿奖。有人问我:“你咋就有写不完、发不完的稿子呢?”回顾几篇稿子的写作经过,我的体会是,要时时、处处留心身边的变化,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头题的产生。1988年夏,我们这里旱情严重,农民急需用电抗旱,可电力不正常。在我去学校上  相似文献   

6.
1992年我给省内外一些报纸写了50多篇“读者来信”,有38篇被采用。其中上中央级报刊的有4篇。有几篇稿子同时被好几家报纸采用。“读者来信”文体自由,易于触及实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只要碰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或鼓与呼的事情,我就穷追不舍,刨根问底地弄个明白,然  相似文献   

7.
孙巡 《传媒观察》2007,(2):39-41
2005年底,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后,我给自己出题:沉进乡村,看看新农村建设能写多少稿子?到2006年底,这一年中,我独自采写,包括与同事合作,发表25篇版面头条,其中,20篇被评为新华日报当日好稿,近10篇稿子被评为月度好稿。  相似文献   

8.
我钟爱通讯报道工作,从1956年开始写稿至今已30多年了。过去我写稿很多被采用的却很少,近些年发生了变化,所写的稿子被新闻单位采用的多了。就拿去年来说吧,我一共写稿44篇,省市报刊采用了30篇。有人问我:“你写的稿子为啥采用的多  相似文献   

9.
本人采写的《县委书记被晾之后》,在1997年5月31日《大众日报》二版见报后,先后被《光明日报》主办的《文摘报》、《文汇报》等全文转载;《人民日报·华东版》等多家报纸,分别发表了以此文为话题的评论、杂文等。这篇稿子是在一个偶然机  相似文献   

10.
案头有一篇稿子,提到以“春城破烂王”而闻名的昆明市残疾人物资回收公司领导王某,行贿总额达20万元而被捕,而当时报道这个破烂王事迹的新闻单位有14家之多。这里,新闻单位的失察怕是确实的,而我看了这篇稿子,竟蓦然跳出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八个字来。近年来,大家时报刊上的有偿新闻、虚夸广告啧有烦言,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要言之,大约就是“只认铜钿”。但倘就此再作探讨,也许会发现,问题恐怕并非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1.
说来我“爬格子”已四、五年了。这些年,我在报刊电台发表水利建设方面的稿子达100多篇,其中有两篇稿件在省、市水利好新闻评选中获奖,还多次被市委宣传部和省、市水利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每当我翻看剪贴本和这些荣誉证书时,从内心感激伴随我4年的好伙伴——《新闻爱好者》。  相似文献   

12.
李强 《军事记者》2005,(10):62-62
在我厚厚的剪报本的扉页,贴着一篇被“枪毙”的稿子,稿子上是政委覃汉科用红笔写下的批语——“新闻,用事实说话”。就是这篇被“枪毙”的稿子和那句批语时刻提醒着我,才会有我后来的稿件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没有一篇虚假新闻。是那篇被“枪毙”的稿子鞭策我走上了我挚爱的新闻路,并将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13.
朱颂扬 《军事记者》2008,(11):68-68
初识你,是在我任连队报道员的那一年。由于我平时比较喜欢写写画画,又有几篇小稿子在部队的“猎豹之声”广播上被广播,于是我被指定为连队的新闻报道员。然而,由于缺乏新闻理论知识,自己辛苦熬夜写出来的50多篇稿子,全都石沉大海,连一篇火柴盒也没在报纸上出现。我的写作激情一下子降到了冰点,甚至不想当报道员了。  相似文献   

14.
我是机关材料员,业余时间常写点稿子.近年来,我写的稿子每年都被地区以上报刊、电台采用百篇左右.在这里,我想就如何提高稿件采用率的问题谈点肤浅体会. 写稿总想被采用,谁都谋胜不谋败,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靠什么取胜,怎样取胜,人们的方法有所不同.初学写稿时,我兴趣很高,差不多每天写一篇。我想,这篇不用还有那篇,多写,多投,总会能碰上一篇.殊不知,这种“瞎猫撞死耗子”  相似文献   

15.
工商银行湖南省郴州分行《郴州城市金融》编辑刘景遂在编辑之余,今年前10个月,在中央、省、地20多家报刊杂志上稿100篇,实现了他年初拟定的95年上稿100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有位士兵战友,伴随来稿寄来一封信,说是自己无意之中写给这个栏目的一篇稿子见了报,于是一下子从战斗班排被借调到政治处机关,乐此不疲,一下子又寄来4篇稿子。我认真看了这4篇稿子。遗憾,没有一篇能见报的。  相似文献   

17.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18.
夏廷堂今年二十五岁,原是长垣县城关镇待业青年,近几年在报纸、电台发表稿件三百六十多篇,连续五年被评为地、市、县优秀通讯员。他为提高写作水平,常废寝忘食的学习,并留心观察。一次,他到张占乡采访一位运输专业户,随车跟户主跑了一天,晚上回家一边洗脸一边构思稿子,想着想着,突然发现采访有遗漏之点,随即放下手中的毛巾,骑上自行车摸黑向张占乡赶去,等他回来时人们早进入了梦乡。稿子完成后很快就被几家新闻单位采用了,有的还加了短评。现在夏廷堂被县人武部聘请为专职通讯报道员,  相似文献   

19.
敝人萌生“爬格子”念头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去年在与近50家报社、杂志社的文字交往中,受益匪浅,感触良多。兹择其要者,略表于后,以求共识。一、稿子见报时间问题凡“爬格子”者,无不希望及时知道自己的稿件能否被采用。而笔者的体会是,许多稿子寄出后,被“审判”的时间过长。以笔者去年已见诸报刊的150余篇拙稿为例  相似文献   

20.
西华县李大庄乡青年龚振奎,热爱新闻工作,白天忙于农副业生产,晚上伏案写稿,去年一年有105篇稿件被报刊和电台采用。他连续10多次被地、县评为优秀农民通讯员。还有4篇稿子被省、地评为好新闻作品。几年来他将稿费全部用来帮助别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