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七月诗派"作为一个在腥风血雨的严峻现实中崛起的高歌救亡的诗歌流派,这些诗人们在抗战炮声响起之后分别在根据地、敌后、国统区从事着民族的解放运动.由于当时桂林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地位,使得一部分"七月派"诗人先后驻足于桂林.他们在桂林的诗歌创作及活动,极大地繁荣了抗战时期的桂林诗坛,声援了全国的抗战斗争.  相似文献   

2.
杨琼 《文教资料》2007,(7):115-117
七月诗派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在讴歌抗战、响应抗战的主旋律之外,其诗歌创作更深深地渗透了诗人对战争环境中人的思考,极为感性地抒写了作为“流亡者”的知识分子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知识分子在战争环境中对心灵归宿的执著追寻。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办的桂林版《扫荡报》,发表了大量为抗战救亡服务的有关歌曲、诗歌、戏剧、漫画等方面的文论,宣传进步和团结,使得桂林抗战文艺在中国的抗战宣传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用“中国化”话语简明地分析了桂林版《扫荡报》抗战文艺的立场和态度,对该报“化字格”分3个层次进行归纳,对每个层次分别就“谁来化、化什么、怎么化”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的熊熊火光,把苍茫神州的民族意识照亮,给桂林诗坛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壮丽和辉煌。桂林文化城6年,云集诗人700多,出版诗集90余册,使“山水甲天下”的名城成为一座空前繁荣的红色诗城。抗战的烽火战场孕育了诗人们的诗情,爱国主义的英雄主义思想感情奏响了桂林文化城诗坛上格调高昂的抗战旋律。桂林文化城的诗歌创作,不仅品种、产量多,而且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自由体诗,主宰了当时的诗坛,这是时代的要求和新诗发展历史的必然。既有传统手法,也有借鉴、吸收和运用外来的象征手法;各呈丰姿,各显异态,五光十色,争奇斗艳。  相似文献   

5.
独特的童真美感——论"桂林文化城"儿童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随着"抗战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桂林的诗歌创作和各项诗歌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并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状貌。而儿童诗歌以其独特的童真美感在整个桂林文化城诗坛上绽放出奇光异彩。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创作儿童诗歌的诗人,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来关注抗战时期的儿童,描写儿童生活、思想,反映抗战的愿望,写出了大量的诗歌,为桂林文化城诗坛增光添彩,丰富了桂林文化城诗坛,推进了中国新诗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七月”诗派是当时社会大变动和社会大灾难的结果,他们的创作直接记录着当年社会的变动和灾难;“七月”诗歌中的苦难意象反映了不同境域中诗人们的真实形象及情感,着重分析了“七月”诗派中主要诗人的苦难意象。  相似文献   

7.
“七月”诗派,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为新诗现实主义传统的发展进行过有益探索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它活跃于抗战诗歌发展的全过程中,在抗战诗坛上影响最大。“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初期,它因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而得名,并在胡风的支持与扶佐下不断发展。由于《七月》杂志本着在编辑上“尽量团结而且号召能够共鸣的作家”,从而“源源地发现从实际斗争里成长的新的同的道伙友”①宗旨,“七月”诗派一开始便拥有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大体一致的创作倾向,其主要成员有艾青、田间、胡风、绿原、鲁黎、阿城、邹获帆、冀沾、彭燕郊、…  相似文献   

8.
“桂林”一名,最早见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那时,秦在广西境内设桂林郡。从秦朝到隋朝的800年间,“桂林”这个名称,一直“居无定所”,先后在贵县、象州、柳州、武宣四地流动。公元621年唐朝恢复桂州总管府,桂林被设为桂州州治,在行政上称为桂州,但在众多诗人文士笔下已称为“桂林”。此后,桂林这个古老的名称,才在今桂林永久“安家落户”,成为今桂林的专称。桂林,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时千余年。  相似文献   

9.
杨丽欣 《中学文科》2009,(15):121-122
“桂林”一名,最早见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那时,秦在广西境内设桂林郡。从秦朝到隋朝的800年间,“桂林”这个名称,一直“居无定所”,先后在贵县、象州、柳州、武宣四地流动。公元621年唐朝恢复桂州总管府,桂林被设为桂州州治,在行政上称为桂州,但在众多诗人文士笔下已称为“桂林”。此后,桂林这个古老的名称,才在今桂林永久“安家落户”,成为今桂林的专称。桂林,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时千余年。  相似文献   

10.
作为桂林抗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运动.其表现形式的群众性、内容题材的人民性、艺术手法的大众性等特征.突出地展现了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群众艺术特质.团结与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动员了桂林各界的抗战力量,不仅推动了桂林抗战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而且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坛,涌动着一股讽刺诗的潮流,诗人们一方面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进行无情揭露,一方面对抗战中形形色色的社会怪现象进行讽刺,描绘出一幅幅"群丑图"。在诗歌艺术上,利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讽刺对象形象化、漫画化,并以对比、反语、戏仿等手段揭露其丑陋本质。当然,由于诗人的情感过于强烈,超过了理智,也使一些讽刺诗打上了强烈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晚清四十家诗钞》精加评点,分别涂径,以师友源澜为主,收录近代旧体诗人诗作,从编辑体例、选辑原则等方面表现桐城诗派的诗学观。辑者吴闺生继承桐城诗学并兼容当时各旧体诗派的诗学观,总结了晚清桐城诗学特色和创作方法,将桐城诗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九叶诗派以艾略特的诗歌主张为参照系,推崇“新诗现代化”的诗学理论,探寻并确立了“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这一新的诗美原则,在特定的战争年代建构了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歌与诗论,他们是“新诗现代化”自觉的提倡者和实践者,有力地推动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理学在宋代兴起繁盛,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思潮,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诗歌领域自不例外,其独特的精神内质使得宋代诗歌理论逐渐丰富,并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万历前期,山左三家于慎行、冯琦、公鼐和公安派因时代因素在反对模拟和格调、提倡性灵等方面有一致性。而思想基础,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使他们在反对复古的程度、对待人民群众的作品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虽然山左三家没有像公安派那样取得反复古的最终胜利,但毕竟他们的诗论反映了当时诗坛发展的新动向,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6.
陈师道的课题意识是北宋元诗人们谈诗论艺、求新求变风气与他本人个性人格相结合的产物;表现为在诗学意识上以文学为人生的不朽盛事,以雅格为文学的至上追求,以换骨为格高的基本出路。这种课题意识从理论主张、创作实绩与具体作法三方面给予后世诗人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希圣是晚清时"晚唐诗派"的代表,以诗歌神似李商隐而著称于近代诗坛;郑孝胥、陈三立同为"同光体"的代表诗人,而"同光体"是继"湖湘派"之后兴起的一个晚清诗坛的主流诗派。李希圣交游广泛,曾与郑孝胥、陈三立交往密切。因此考辨李希圣与郑孝胥、陈三立的交游情况,对廓清李希圣与近代诗坛的关系,以及了解其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桐城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方苞之父兄师友许多都是杰出的诗人,方苞在其影响下很早便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并且终身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创作。其诗作流传不多,就目前所存诗作看来,可谓义正辞雅但韵味稍逊,因此其诗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作为一个文论家,方苞的诗论继承了传统诗论中“诗如其人”、“文以载道”的观点,重视诗人的经史根基和诗歌内容,又与其古文“义法”理论中之“言有物”一脉相承。方苞诗作和诗论成为后来桐城诗派的先声,值得学者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