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以万物枯死的荒原象征现代西方社会,不仅突出了现代荒原的痛苦,揭示了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也暗示了荒原复苏的希望和走出迷津的道路。曾震撼西方文坛。而这些都是借长诗最突出的特点用典和象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
英国作家艾略特的长诗《荒原》,被誉为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在思想内容上,《荒原》展示了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在艺术特征上,《荒原》更是独树一帜。诗人通过象征、意象、互文性等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西方文明破碎的忧虑以及重建文明的信仰和希望,令人耳目一新。"荒原"之美美在独特的艺术成就,文章着重探讨其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用弗洛伊德“释梦”及本能论的观点对英国诗人艾略特的作品进行分析。艾略特的作品中充满了重叠的意象与象征,长诗《荒原》就采用梦幻式的象征手法表现出诗人精神的幻灭和对社会的绝望。弗洛伊德学说为艾略特的诗作提供了形式及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等待戈多》体现的是被异化了的西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这是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成为人类异己的力量,人的行为从而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被异化为荒芜寂寥的荒原,这是精神虚无的象征;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语言也退化成两个流浪汉一系列机械、毫无意义的重复与符号。这是贝克特对失去精神支柱的现代文明的"否定",将无力自救的西方现代人试图寻找出路异化为"等待戈多"。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人精神颓废的重要象征形式,是人类被上帝遗弃命运的写照,它既具有社会历史意义,也暗含诗人个人悲切的痛楚。皈依英国国教是艾略特走出“荒原”的思想支柱,提倡复兴基督教文化是他消解“荒原”主题的思想基础,建立基督教式的“玫瑰园”是他用来取代“荒原”的理想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神话模式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的普遍运用一方面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创作构思上呈现出独特而奇妙的风采;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现代派作家对人类文化反思的新特点。《荒原》是运用神话模式的典型代表作品,作者借鉴运用一系列的神话故事,将《荒原》描写成一部现代神话,表明了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厌恶与焦虑,企求寻找昔日的信仰来救赎人类。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在艺术形式与风格上是与《呐喊》、《彷徨》别样的,是鲁迅在艺术形式上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在思想内容上对历史文化传统更深入思考批判的艺术结晶.鲁迅在《故事新编》自谓的"油滑"是一种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特殊认知方式,是同鲁迅先生内在心灵的深度、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形式的内容"的.它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热情,充满了对占正统地位的权力和文化的解构意识,这是鲁迅"反抗绝望"、与黑暗"捣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月亮意象正是由于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心理,才会成为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载体,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鲁迅笔下,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成为阴森恐怖、欢愉美好、无聊无奈、绝望麻木、虚伪自私的各色世界的象征。走进鲁迅作品中的月亮世界,理解月亮意象的象征意蕴,对解读鲁迅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荒原意象是鲁迅先生苦痛和孤独在小说中的投影.从根本上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荒原意象正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的真实体验.作者类似于灵魂拷问式的焦灼感,通过<呐喊>、<彷徨>的荒原意象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荒原意象是鲁迅先生苦痛和孤独在小说中的投影。从根本上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荒原意象正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的真实体验。作者类似于灵魂拷问式的焦灼感,通过《呐喊》、《彷徨》的荒原意象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探究文学观念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入手,对在1930年代至1960年代的30年间,作为历史真实的鲁迅杂文及其时代背景,逐步转型、变异为文化象征和话语资源形态的“鲁迅杂文”及“杂文时代”的过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同时也揭示了这一过程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价值范畴建构步骤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荒原》里充斥着绝望,但绝望并不是死亡。它的魅力,即在看似已麻木的绝望里所流露出的对灵魂复苏的希望和对生命重生的渴盼。《荒原》里存在着一个给人厚重感的向心圆状网一一病态的荒凉是外圈,绝望的挣扎是内圆。由外到内,从历史到现实,从意象到象征,层层递进,步步清晰,而这些也正源于《荒原》里贯穿始终的“形而上激情”。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社会对他的热衷超过了任何一位与他同时代的文人。20世纪80年代初《鲁迅研究月刊》创刊,鲁迅研究热兴起;世纪末反思鲁迅研究,鲁迅研究再度热起来。鲁迅被阐述之广泛及深入,鲁迅被褒贬的频率之高,在现代文人当中无人可匹敌。姑且不对此种种现象妄加评论,但至少可以证实两点:一是社会需要鲁迅;二是社会缺乏鲁迅。惟其需要,鲁迅才被如此广泛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他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5.
英国作家伊夫林.沃夫在小说《一掬尘土》中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刻画探究了人的精神价值的死亡。布兰达追求浪漫与高贵生活,汤尼寻找宁静平和家园,而最终夫妻二人在理想的幻灭中陷入绝望,《一掬尘土》的恐惧因此映现。其与诗人T.S.艾略特的名诗《荒原》异曲同工,堪称小说版的《荒原》。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死火》写于一个艰难的时代,文本构思新鲜,意象奇特。随着《野草》研究的不断深入,"死火"的意蕴得到了新的不断的阐释,"死火"象征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心境,是鲁迅反抗绝望心理与生命哲学的例证;《野草》在整体上表达的主题是,希望和绝望之间绝境,死火象征一种悖论的世界;觉醒之后的现代性追寻。"死火"意象超越了当时普遍的悲观主义的梦魇,成为一种凝结的生命意象。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身份特殊的"留洋者",他们代表了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决裂,以拯救者的姿势给女性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但由于多种合力因素的影响,他们同样沦为特定时代的牺牲品.动荡的社会现实和畸形的家庭环境是张爱玲塑造这批"留洋者"的原因,她企盼以西方现代文明来批判僵化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寻求解放的新途径.从这点而言.张爱玲无疑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五四"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过客》篇中通过塑造“过客”这一独异的“精神界之战士”形象,郑重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哲学关系,从而揭示出“向死而在”的哲学意义和“反抗绝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9.
象征是鲁迅小说的特点之一,其象征艺术主要表现为主题隐喻性、结构暗示性、细节点染性和景物衬托性四种形态。“广义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坚持象征性与现实性的融合以及以中国社会历史、人生现实为小说象征底色是鲁迅小说象征诗艺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重要标志,《呐喊》和《彷徨》共同表现了鲁迅对20世纪初现代中国现实的宏观感悟和自我生命的认识。但是深入梳理考察,并将两者进行比较之后会发现,两本小说集在内、外两个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嬗变轨迹,一是自我把握的优越意识到无能为力;二是社会探索的独特悲观到彻底绝望。正是在上述两方面嬗变的作用下,《呐喊》与《彷徨》分别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