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历史语境、西方文本镜像与华裔女作家笔下,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认同和叙述方式具有现实符号与文化符号之间的差异性.三代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创作风格存在内在精神之间的传承关系,这反映了华裔女作家作品与其生存心态和文化心态之间的多元对应关系.美国主流文化中华裔女性群体形象的出现既是华裔女作家女性视角下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文化关照,也是华裔女作家对西方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认知定式的抗争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母女关系为视角,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喜福会》中对构建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探索。文章从民族身份、性别身份、文化身份三方面对华裔女性的身份做了分析,探究因文化冲突、语言隔阂,甚至阶级差异而造成的更复杂的母女关系,并进而讨论在双重文化处境里,这些女儿们在经历与母亲冲突和磨擦过程之后,如何撷取中西文化上的特点来适应美国情境和完成女性主体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美国毕裔女小说家在美国华裔文坛上占有突出的领先地位:水仙花是用英语进行创作的第一位华裔作家,王玉雪被称作美国华裔文学之母,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受评论界注目的一位,谭恩美在美国华裔作家中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她们的作品凸现了觉醒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少数族裔意识,将对父权统治的悖逆和对种族歧视的反抗紧紧地结合起来,显示出美籍华裔女性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文化选择.美国华裔女作家同她们的男性同行们一起,在西方殖民主义霸权话语日渐瓦解的背景下,创造出了美国华裔文学这一美国文学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华裔女性作家及其作品在美国文学及文化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国内学者对华裔美国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及作品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于亚裔女性同性恋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和论述则更是凤毛麟角。文章拟对亚裔女作家崔洁芬(Kitty Tsui)的写作运用怪异理论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进行研究与分析。作为华裔女性和一位同性恋者,崔洁芬当属社会"非主流",饱受社会主流文化的忽视,甚或蔑视和歧视。在其作品里,崔洁芬重点描述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异性恋霸权主导、同性恋憎恶和同性恋歧视的反抗,同时讴歌赞美同性恋者间爱情之美、之真、之纯。借助其作品,崔洁芬试图构建华裔美国女同性恋者在美国社会的独立主体地位和身份。  相似文献   

5.
马庆霞 《考试周刊》2010,(23):24-25
华裔美国文学是当今美国文坛较为引人瞩目的一个热点。华裔美国女性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包含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探讨了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小说描述了移居美国的母亲和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华裔美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身份的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二十年代受美国移民浪潮、女性解放的与民权运动的影响,华裔女性文学迎来巅峰时期。女性不再针对男性创作文学,不再用单一的眼光衡量女性的独特和尊严。随着中叶时期女性文学与中国社会文化习俗之间的渗透,华裔女性作家将原本反抗的女性呐喊转移到女性文学创作的新道路之中。在此阶段华裔女性的创作模式已经进入到多元化视角,并且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以华裔女性代表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为素材,对20世纪华裔女性作家文学创作角度中中国元素特点加以简略说明。  相似文献   

7.
苏佳莹  刘卓慧 《海外英语》2014,(14):208-209
近几十年来,在美国文学界的族裔文学逐渐呈现出一种繁荣的景象,特别是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间,华裔文学作为一只新生力量逐渐展露出它的独特魅力与勃勃生机。其中,最具代表的华裔女性文学更是将华裔文学推向了发展的高潮。例如:以谭恩美、汤婷婷等一大批女性华人作家为代表的华裔女作家更是将家庭、社会、道德、种族等不同文化条件下生存、斗争、挣扎的女性群体展现的淋漓尽致。该文将对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学进行研究,挖掘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潜在空间。  相似文献   

8.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华裔和亚裔文学圈里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在美国文坛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华裔美国女作家在其中一枝独秀,其创作的女性文学作品一经发表,就在评论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广泛的评论和关注。本文将采用前沿的创伤理论,结合身份这一国内外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人物谭恩美的作品《接骨师之女》为例,通过描写华裔美国女性在异乡栉风沐雨的生存状态和无法言说的内心伤痛,揭开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女性所经历的种种创伤,强调华裔美国女性摆脱创伤、重塑自我身份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源 《考试周刊》2010,(28):23-24
《华女阿五》是华裔美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作品中玉雪这个早期华裔美国女性的形象建构和塑造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和作家自身情况的。本文试探分析待作家是如何塑造出这个形象,以及该形象建构所具有的不足之处,以此全面公正对待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文化碰撞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种必然存在。不同于美国华裔男性作家强调相异文化主体间的硬性冲突,华裔女性文学则对不同文化表现出一种接受吸纳,兼收并蓄,融合共生的期望。这是华裔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时代潮流共同孕育的一种文化、族裔新态度。  相似文献   

11.
华裔美国文学首推女性作家.汤亭亭,谭恩美,任碧莲分别是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华裔美国文学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三位作家及其作品并将其置于华裔美国文学发展的背景之中,力图展示代表不同时代的三位华裔美国女作家对身份认同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滁州学院学报》2016,(6):27-30
"华裔美国女作家"是谭恩美经常被提及的身份标签,体现了她作为华裔、女性和作家的三重身份。谭恩美的多重身份意识在《我的缪斯》这本散文集集中体现,并可在她的虚构类作品中得到印证。谭恩美在创作中带入了"我从哪来?我写什么?我为何而写?"这类问题的思考,让她的创作更贴近人类普遍诉求的希望和爱的主题,成为美国华裔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3.
当今美国社会是一个倡导多元文化的社会。这样的多元文化氛围催生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同时叉使美国的文学批评呈现出“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将文学理论应用于其创作实践中,书写蕾族裔女性的文化身份,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糅合了族裔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体验,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承载着美国异域文化经验,成为美国文化与文学中一种独有的美学奇观。  相似文献   

14.
文化身份一直以来都是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主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吏上屡经变迁,即从文化认同、反认同再到否定的认同;或是像黄玉雪那样完全屈服于美国文化,或是如赵健秀对美国文化完全对抗,但是任碧莲却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文化身份定位的特殊性,超越了长期以来华裔作家在两种文化处境中苦苦挣扎的困境,展现给我们一个多元文化杂交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5.
身处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华裔作家,带着“身份意识”感,用独特的视角讲述华裔在边缘状态下的生存与生活,其作品受到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空间理论,从性别属性、文化属性、身份属性等角度来对美国华裔文学作一分析,从而理解其多样化和包容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化身份认同和边缘学自我批评与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相得益彰,同为研究美国文学领域中的重要因素。步入20世纪中后期,由于黑人运动的不断发展,使得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不断显现,一大批优秀黑人女性作家产生,为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文学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拓展了美国文学的研究思路。对于黑人女性文学而言,女性文化身份的认同是研究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关键。女性身份认同的研究可以重新构建人们的思维方式,颠覆人们心中传统的看待女性的特定模式,同时也为其他种族了解黑人女性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任璧莲是著名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国内对其研究约始于本世纪初。其作品几乎都涉及美国华裔在美国生存的身份困惑、文化认同等问题,学者注重从总体上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另外,学者也关注作品个案研究,但主要集中分析其代表作《典型的美国佬》,而对其他作品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评述国内对任璧莲作品的研究现状,以利于学者探索新的研究点。  相似文献   

18.
对华裔美国文学中以汤亭亭、谭恩美为代表的女性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其作品在研究角度、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上属于自传式民族志的研究范畴.通过对其作品中涉及的有关中国文化的亲身体验和亲身经历,以及中国特色文化内容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特定的族裔身份和性别赋予了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独特的写作主题、手法和风格。黑人女性戏剧作家们从女性视角出发,将本族裔的文化特征融入创作之中,表现身处族裔和性别双重压迫下的挣扎与反抗。黑人女性戏剧文学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文学,也为从文化视角了解黑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参考。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所表达的争取自由、平等的观念和建构独立身份的观点,为黑人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做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华美女性文学的源头水仙花的命运开始追溯,并对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和任碧莲等的多部文学作品作历时解读,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笔为剑,透过文字,一方面表达对性别、种族身份的政治诉求,一方面应对来自族裔内部的批评,透过作品平衡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梳理中国文化与白入主流文化的关系、华裔女性性别身份与种族身份之间的关系、华裔内部民族中心主义者的批评等一系列与身份政治相关的问题,充分显示华美女作家在以文学实现其文化政治身份重建过程中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天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