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会使学生同作者一起感受文本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2.
学报要生存和发展,作者和编辑两者缺一不可。在编辑活动中,笔者认为建立编辑与作者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一是要尊重作者、依靠作者;二是要了解作者、当好参谋;三是要虚心向作者学习,热情为作者服务。  相似文献   

3.
一、主题的产生是酝酿与提炼的结果主题不是作者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素材中固有的,而是作者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不断认识的产物。主题的产生必须经过作者酝酿与提炼这一过程。第一,主题的产生必须由作者去对事物进行发现,进行感受,才能在酝酿中形成一种思想的聚光点。文章的主题,必须集中体现作者的观点和立场,而作者的观点又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可能事先确定,总得通过各种各样的素材,包括各种人物和事件去启发作者,去感动作者或者去刺激作者。否则,作者脑子里一片空白,是不可能对事物形成任何认识的。第二,主题具有客观性,它…  相似文献   

4.
刘艳杰 《辅导员》2014,(6):55-55
教学古诗除了传授学生有关古诗的文史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从诗中得到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方面的教育,在思想和感情上从古诗中受到教益,得到熏陶。因而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思想感情上把自己的“心”放进去,和作者想在一起,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乐作者之所乐,忧作者之所忧……真正和作者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新作者群体是学报作者队伍的后备力量,它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报的长远发展,本文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新作者群体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新作者群体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投稿情况,稿件质量及录用情况等方面,进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了提高新作者群体科技写作水平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节选第一部分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作者在自己“最狂妄的年龄”,生命之花刚刚开放的时候便遭重创——双腿残疾。作者苦闷过,消沉过,在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中,作者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但更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思考人生命运的环境,最终使作者在苦闷和消沉之后是对生命的全新认识,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史铁生以心灵之笔将自己最真实的灵魂抗争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7.
作者简介:(出生年份一),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省、县),学历,职称,职务,研究方向(任选)。 若第一作者为学生,则还须提供指导教师(通信作者)的简介,简介要求与第一作者的相同。 另外,作者一定要写出联系方便的电话号码、手机号、E—mail和邮政编码,以便需要时与作者联系。  相似文献   

8.
孩子     
席慕蓉 《现代语文》2004,(10):16-16
作者在文章前面,用细腻的描状摹声,显现出孩子的稚嫩、童真以及心灵的委屈,才有了后面作者那撼人心魄的顿悟。、“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比在孩童的心中注满了欢乐更为重要呢?”这句充满作者内疚的话,这番抒情味极浓的议论,把这篇记述小事的文章的思想升华了。作者虽然没能满足孩子们一再降格的要求,但我们能知道,作者和孩子们的关系是密切的,作者又是充满爱心的。作者席慕容,我国台湾著名女作家,善于从生活小事中取材,从而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哲理。  相似文献   

9.
阅读研究专家蒋成瑶先生根据构成读解过程的三大要素,将课文的读解分为三个读解走向,即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以文本为中心的本体读解走向和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性读解走向,以作者为中心的传统读解走向,是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它的理论根据是作品文本最初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赋予了意义,作者把自己的观念和意识注入到作品中。因而,读解的目的应该是追踪作者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篇文章无论长短,大至谋篇布局,小至遣词造句,都离不开作者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又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路线。正如叶圣陶所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显然,教学中注意探索、理情并学习作者的思路,在探索作者思路的过程中去疏理文章线索,领会作者的创作匠心,对于理解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表达的方法,进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以培养,无疑大有神益。(劳动最有滋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  相似文献   

11.
一、至少准备两个前提其一,抓住作者和相关的时代背景,因为它们是互相制约又相互阐释的关系。抓住作者就是抓住作者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作者的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凡是优秀的、艺术上成熟的诗词作者,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形象的塑造,还是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选用,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鲜明的特色显示在作者一定时期乃至整个的创作生活中,贯穿在他一系列的作品里,成为他创作上的独特标志,这就构成了他作品的风格。那么,我们抓住了作者就等于从整体感受上抓住了作品,不同的作者,创作风格有的清新飘逸,有的沉郁…  相似文献   

12.
完美     
郭激扬 《新读写》2010,(11):21-22
文章的开头就让人眼前一亮,似乎把人缓缓地拉入了作者所在的剧院,与作者一起感受这场芭蕾舞剧。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也极尽辞藻,显示出了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各种引用信手拈来,却又丝毫不显做作,使得整篇文章赏心悦目,完全把人带入了作者想要构筑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徐以萌 《山东教育》2005,(11):28-28
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因文得意的过程。作品之意有表层和深层之分。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通过阅读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仅能与作者会面;领悟了它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情味,才能与作者交心。与作者交心,就是要从语言文字中获取其所内隐的、可意会而没有言传之内涵,这就必需“悟”。阅读过程既是学生把作者作品之意化为自己内心之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坐车     
朱怡 《新读写》2008,(6):36-36
作者的坐车记,生动真实且寓意深刻。作者心理活动的转变与对车夫的细致描写紧紧相扣,由如此具体的叙述中也可窥见作者对于社会现状的思索,自然而然地,那“六元钱”便似作者精心布构的某种隐喻。  相似文献   

15.
从《金瓶梅》研究的历史来看,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作者读解,即对作者生平、籍贯及作品与史实的考证。而这些作者读解既没有可靠的材料作依据,又对读解《金瓶梅》无大意义。《金瓶梅》文本读解则成就极低。当前,《金瓶梅》研究所关注的应当是建立以文本读解为主,作者、文作、读者相结合的文本读解体系。摒弃只注重作者的作者读解主义。  相似文献   

16.
    
谢思颖 《新读写》2014,(6):28-29
作者巧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夏天的姿态、夏天的个性,语言优美,文采突出。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创新,从夏的视角,观察夏的不同状态对人产生的影响。我想,创新来自作者的细心观察和换位思考,也来自作者对夏的真诚的爱。  相似文献   

17.
唐英 《辅导员》2010,(12):48-48
语文教科书中的作品,无论古今中外的哪一位作家的哪一种文体,都“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达着作者对真理与正义的追求的呐喊”。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站在桥的这边,如果对对岸充满好奇与期待,那么一定会迫不及待地登上阅读这座桥梁,去了解和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莫。”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只有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人手,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认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本文教学内容十分丰富,而理后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当是摸清写作意图的一把钥匙。文章的标囫就是全文的中心,但如何理解作者文中表达的看似前后矛盾,实际部驻合丰富深意的话语呢?作者先写到:“我也早觉得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之后又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