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周时期,铜铸币开始广泛流通。铸钱工艺脱胎于青铜器范铸技术,因此早期的铸钱一般都在青铜器铸造作坊进行。在中国古代存在着石范铸造、铜范铸造和泥范铸造三大铸钱工艺传统。石范铸钱工艺的出现和主要使用阶段在东周至秦汉时期,尤其是西汉早期石范铸钱非常流行,此后该工艺几近消失。本文立足于考古材料,尽可能全面搜集已出土的东周至秦汉时期不同钱币种类的石范资料,在此基础上考察石范材质选择、刻制工具、制范技术;根据背范材料、石范使用痕迹,探讨石范的合范浇铸技术,力图对石范铸钱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在石范铸钱工艺研究基础上,又对中国古代石范铸造传统、西汉早期石范铸造工艺兴盛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对石范铸钱工艺在中国古代范铸技术史上的地位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考古工作中的钻探、发掘、资料整理、实验分析等阶段,会产生丰富的档案资料,包括遗址的钻探资料、遗存的原始发掘资料、发掘简报和报告、遗物的研究等,其内容有文字资料、照片、图纸、卫星航拍图片、录像、拓片、摹本等,这些资料可以统称为"考古档案".考古档案是考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个具体考古问题研究最翔实的资料,更是考古研究的直接资料来源,严文明先生曾指出"任何考古报告都应该是田野考古工作的忠实记录和集中表述".因此,考古档案是古代人类社会和文物研究的基石,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的收集,以及科学、规范的归档管理,为以后的考古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考古资料中的蛇和相关神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蛇是自然界的一种动物,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些神怪的原型,我国第一部神话总集《山海经》中就有许多蛇怪。由于历史的原因,《山海经》也和大部分历史典籍一样具有错论和脱漏,人们对其中的神怪多迷惑不解。然而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中具有丰富的神怪资料,这些资料是古代神话的真实写照,是研究古代神话和宗教观念的重要资料。实际上,这些出土地点清楚、时代明确、鉴定准确的考古资料,不但在研究古代神话上具重要意义,在研究和探讨《山海经》上亦具价值。从考古学上看,这些资料大都是古代陶器、青铜器、漆木器上的图像资料。这些图像资…  相似文献   

4.
商周时期,吴、越两国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商周时期吴越地区青铜器的面貌和特点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若干著录于外文文献中具有吴越风格的青铜器进行了逐一介绍,并结合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相关讨论。这些青铜器包括悬鼓环、三足壶和方卣,时代分属春秋晚期、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悬鼓环以人物雕塑为装饰,三足壶以吴越地区的陶器为原型,方卣则是对中原地区青铜方彝的模仿和改造。这些资料对于廓清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整体面貌、探讨吴越地区商周青铜器的特点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晓丽研究馆员与杨远新先生主编的《中国青铜器论著索引》已于2015年年底出版.这是一部采用十进制体系的中国青铜器主题文献的检索工具和学术创制,对青铜器考古实践乃至图书馆学、情报学都具有一定的贡献与开创性意义.该书评在介绍该索引基本情况和总结其成书优缺点的基础上,从十进分类体系和主题聚类两个角度分析了此书的编制理论与方法,最后则进一步挖掘出成书背景与师友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2006年1月8日,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新书《周原出土青铜器》出版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中国版协、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四川出版集团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新华书店、图书馆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周原出土青铜器》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对周原青铜器进行综合研究的大型考古资料性图录。全书收录青铜器物1600余件组,将1949—1998五十年间周原出土青铜器囊括无余,既是五十年周原考古发掘研究成果首次全面、集中的综合阐释,又是五十年周原出土青铜器目前最完整、直观、逼真的实物展现。《周原出土青铜器》由陕西…  相似文献   

7.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研究历史的学科,而博物馆是文物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它们涉及的对象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当然博物馆也搜集近、现代文物),所以,我国博物馆一般都设有考古部门或有专职的考古工作人员.如何处理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博物馆中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一、考古学如何为博物馆服务考古学如何为博物馆服务,这在研究博  相似文献   

8.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地处美国纽约的首阳斋系由宁波籍旅美华裔著名收藏家范季融创建,注重青铜器所蕴涵的文化与学术内涵,多年来珍藏有百余件中国古代青铜文物,被视为当今世界该艺术门类的重要私人收藏之一,在海外收藏家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文明所必须借助的资料.但如果没有东西来记载,古代文献是不能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和磨难而流传到现在供我们利用和研究的.所以,这些古代文字、图形等信息必须要依赖于有形载体: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缣帛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各大文化与科研机构展开文物数字化和数字馆藏建设的研究。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实体表现,然而目前国内青铜器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术文献与博物馆中,存在文物资源信息分散、数据质量不佳、数据关联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青铜器概念与术语进行分析,构建青铜器本体模型,将本体模型映射到图数据库中,利用Neo4j数据库构建青铜器知识图谱并探讨相关应用,实现对青铜器知识的关联与挖掘,从而促进知识共享与发现,为青铜器数字馆藏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刘澜 《档案时空》2013,(8):33-34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一门历史学科,它通过古人遗留下来的各种遗存,复原古代历史。文物考古资料是考古工作人员在考古勘探和发掘现场,记录古人活动信息的唯一原始凭证。这些资料包括一系列文字、表格、图纸、照片、录像、拓片和各种测试、分析、鉴定报告等材料,是复原古代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上世纪90年代至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对现有各种记录模式的考古  相似文献   

12.
一、建立田野考古档案的必要性(一)从田野考古材料的特性看建立田野考古档案的必要性田野考古档案是在考古工作中形成的、可以留备查考的、古代遗存和考古工作过程的原始记录.田野考古档案是历史真实的凭证,是第一手科研材料,是一切考古学研究的基础,也是保护古代文化遗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过去人们对云南古代历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有关古滇国的记载仅见于《史记》、《汉书》中的零星数语.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等墓地相继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及"滇王金印"后,对古滇国的认识研究才进入了一个全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对于古代音乐的研究印证了七声音阶、十二律的音乐等众多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编钟的铸造艺术也反映了当时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高超铸造水平特别是青铜器范铸技术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班诺洼和考山考作为泰国两处重要的史前遗址,在东南亚史前考古和史前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两处遗址虽然文化类型和文化内涵不同,但从出土材料看,都表现出与古代中国有一定的联系和交流。因此,通过对它们的实地考察,不仅更直观地了解了泰国及东南亚的史前考古和史前文化,而且大大丰富并深化了我们对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以及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文明所必须借助的资料。但如果没有东西来记载,古代文献是不能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和磨难而流传到现在供我们利用和研究的。所以,这些古代文字、图形等信息必须要依赖于有形载体: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缣帛等。除了作为载体,古代文献内涵的信息也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有必要对其演变及其蕴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是考古发现极为繁盛的时代,被誉为“四大考古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敦煌写经和古文书、汉晋简牍文书以及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源源不断地为古代文史的研究提供着新资料。以考古发现所得的新材料为基础从事古代文史的研究已成为最前沿的学术领域,毫不夸张地说,整个20世纪,学术史上的重大突破,几乎无一不是以此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我国的古代青铜器,就是遗留下来的宝贵珍品。青铜器的种类之多,流传之广,久已闻名世界。 青铜器品类繁多,造型奇异,纹饰精美。从最早的一把属于马家窑文化的铅青铜小刀起,距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到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的青铜  相似文献   

19.
一、一个受到忽视的重要领域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考古报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考古是以古代实物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又是近代出现的一门崭新的科学学科。中国是一个文物大国。我国古代文明为世界所瞩目。近四十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如长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学术性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考古研究、青铜器研究、佛造像研究、钱币研究、陶瓷器研究、玉石器研究、舆服研究、书画研究、舆图研究、墓志碑帖研究、文献典藏研究、近现代文物研究、近现代人物研究、馆藏文物研究、文物保护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