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从1888年到1898年十年间,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力陈变法维新,终于打动了光绪帝,推动了维新运动,导致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康有为在一首诗中说:“忧时七上皇帝书。”从这七次上书,我们可以看到他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的抱负,也可以了解到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才有百日维新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1888——1898年,清朝统治更加腐败,帝国主义国家更疯狂侵略中国,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为了改变现状,挽救祖国的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十年中七次上书光绪帝,使维新变法运动步步走向高潮.对于康有为的七次上书,中学《中国历史》第三册戊戌变法一章中仅提到第一、二、五次.为此,本文对康有为的七次上书作些简述.第一次上书(1888年12月10日):1888年,康有为再次到北京参加乡试.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戊戌变法前,康有为、梁启超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但是,百日维新期间变法法令最大的缺陷却是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对此,人们大多将其原因归结为光绪帝不愿使自己的权力受到限制;其实,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次要方面,最主要的还在于康有为变法思想、策略的变化:即由倡导民权变法演变为君权变法。1888年12月10日,康有为利用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第一次上书光绪,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上书由国子监祭酒盛昱转交翁同騄,恳请代递,遭拒绝,康有为十分沮丧,“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沉沉叫不…  相似文献   

4.
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迁都思想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侃 《历史教学问题》2001,(3):20-22,19
甲午战败后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十八省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明确提出挽救民族危亡的四项主张 ,即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 ,变法成天下之治”① 。其中“迁都定天下之本”虽属“权宜应敌之谋” ,但终关乎天下根本 ,构成维新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对这一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却少有研究 ,本文拟就康有为的迁都思想作一粗浅的探讨。一、迁都是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的迁都思想是其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迁都是为了变法图…  相似文献   

5.
1898年,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达到了高潮。在这场变法维新的爱国运动中,高举改革大旗的主将,是一名职小位卑的六品京官。他,就是年轻的知识分子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人。他生当祖国内忧外患危机日重的年代,青年时就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新学说的影响,萌发了改良思想。1888至1898年变法前十年间,他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疾呼变法。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清帝第二书,也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1898(戊戌)年间,他又上奏或代拟奏折六十余件,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多达二十余件。他力陈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阐述教育与变法图强的密切关系。康有为在上书中曾提出了拒和、迁都、变  相似文献   

6.
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对“公车上书”,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末维新运动中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1895年,梁启超在北京代表广东籍举人向光绪帝上书,并支持康有为“维新”,主张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时期,梁启超负责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事务并参与机要。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竭力向国人介绍和宣扬西方文化,旨在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在戊维新运动中戌提出设制度局 ,不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屈服于顽固派的压力 ,也不是受到光绪帝的宠信后而尊君权的权宜之策 ,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外挽救民族危亡 ,以求中国变法自强 ,对内防止“愚民”作乱 ,巩固清朝统治地位 ,并实现参政议政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请君民合治满汉不分折》是康有为于1898年6月上书光绪帝,反映其民族国家话语的代表性奏折.该折集中体现了康有为关于近代中国政体转型的设计、君主立宪体制下的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设想、以及近代民族关系认同符号等思想,即“君民合治、满汉不分、合为中华”.康有为的民族主义话语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学识渊博。1895年春赴京会试期间,他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向清王朝联名请愿,史称"公车上书"。1898年,他在北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他向光绪帝进呈所著《变法通议》,和康有为等实施变法主张,史称"戊戌变法"。同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期间,他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宣传改良主张,同时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相似文献   

11.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维新运动,主张改革政治,传播西方思想和文化,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但是,在变法途中阻碍重重:袁世凯的出卖,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令,宣布由她"训政",戊戌变法就这样失败了,只维持了103天,在我看来,戊戌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 70~ 80年代 ,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甲午战争后 ,在知识分子广泛传播下 ,这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种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即维新运动。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发动了“公车上书” ,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开始。其后 ,维新派四方奔走 ,著书办报 ,宣传、呼吁变法自强 ,蔚成风气。1898年 6月 11日 ,光绪帝下诏全国 :“嗣后 ,中外大小诸臣 ,自王公以及士庶 ,各宜努力向上 ,发愤为雄 ,以成通经济世之才……。”标志着变法的开始。在变法中 ,光绪帝在紧密团结维新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变法伊始 ,维新派内…  相似文献   

13.
在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运动中,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曾大量撰文阐述了自己的人才思想,在育才、选才、用才诸方面及其与变法图强的关系上,提出了自已独特而新颖的见解,本文试就此略作陈述,以就教于大家。一、非常时期须任用非常之人才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殖民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之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变法维新运动。这的确是一场非常之事变。在这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领域的变法维新运动中,康有为提出:“变法之始,首贵得人。君臣相得,有非常之任,然后有非常之功。”人才问题关系到变法的成败,民族的兴亡,国家的衰盛。  相似文献   

14.
一、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这是他们的首次见面,君臣长谈达两小时。康有为把历次上书中的主要政见,都当面陈述。他俩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光绪帝:“国事全误于守旧诸臣之手,朕岂不知,但朕之权不能去之,且盈庭皆是,势难尽去,当奈之何?”康有为从容地回答  相似文献   

15.
整整一百年前,改良思想尚未成熟的康有为,鉴于中法战后“国势日蹙”“外患日逼”的民族危机,伏阙上皇帝书,请求变法,并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政治主张,是为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一书》。《上清帝第一书》体现了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仁人志士的各种救国主张,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本文试图概括勾画甲午战后出现的救国主张和实践的轮廓,抛砖引玉,求教方家。一、实业救国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更为严重的民族危机,各阶级的仁人志士纷纷挺身而出,提出自己挽救民族危机的救国主张。孙中山等人组织兴中会,酝酿以革命“振兴中华”;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力图以维新救亡。在此同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  相似文献   

17.
张振林 《文教资料》2005,(32):184-185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靠光绪帝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以拯救民族危亡。因1898为戊戌年,因而这次变法历史上称为戊戌变法。这场变法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大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那么这场运动的发生有没有历史的必然性呢?在此,本人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一、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甲午战后,有些爱国的民族企业和工商界人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是生活在十九世纪后期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康有为的哲学思想比较复杂,这给判断他的哲学性质带来一定困难。他的哲学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样,以戊戍变法失败为界限,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康有为早在首次上书清帝之前,就已形成君权变法思想,此后一直坚信其为中国变法最理想的方式,从未改变这一基本立场。君权变法模式中君权与变法不是等量齐观的关系,大量史实表明,君权只是前提或手段,变法才是根本目的。君权变法与兴民权之间里存在很大矛盾,但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20.
前言十九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先后出现了三种政治力量,领导了不同形式的斗争:(一)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戊戌变法;(二)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使洋务派三十余年的"富强"设想,被打得粉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把酝酿已久的"变法自强"的社会思潮,推向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一)在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